中新社馬尼拉2月7日電 題:菲律賓貧困學子的逆襲之路
中新社記者 張興(xing) 龍
“當得知我成功申請到‘中國大使獎學金’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對我來說就像一個(ge) 奇跡。”菲律賓大學(簡稱“菲大”)傳(chuan) 媒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生梅科·安波羅基奧最近在馬尼拉向中新社記者回憶道。時隔一年,梅科語氣中仍難掩興(xing) 奮。
2月5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在馬尼拉舉(ju) 辦“中國大使獎學金”10周年紀念會(hui) 。圖為(wei) 受助學生代表梅科·安波羅基奧發言。 蔣雨峰 攝
梅科出生在大馬尼拉地區奎鬆市的一個(ge) 普通家庭,母親(qin) 是家庭主婦,父親(qin) 是當地一名嘟嘟車司機(嘟嘟車是當地一種街頭載客三輪摩托車)。
新冠疫情期間,馬尼拉經曆了數度封城,嘟嘟車司機收入也因此遭受重創,梅科的家庭經濟狀況亦陷入困境。“那時,盡管我爸爸非常努力,但收入還是很少。”梅科回憶說。
三年前,梅科被菲大傳(chuan) 媒專(zhuan) 業(ye) 錄取。梅科的父親(qin) 對此喜憂參半。他為(wei) 兒(er) 子考入菲律賓頂尖公立大學感到驕傲,但同時也為(wei) 如何負擔學雜費而發愁。
梅科為(wei) 減輕家庭負擔,入學後開始申請各類獎學金項目,但多次碰壁,直到他幸運地入選“中國大使獎學金”受助者名單。“現在,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xi) 中,不必再擔心經濟問題。”梅科說。
梅科畢業(ye) 後希望成為(wei) 一名媒體(ti) 工作者,“更準確地來說,我希望自己成為(wei) 一名溝通者,向中國人介紹菲律賓,也向菲律賓人講述我的‘中國故事’。”
今年24歲的雪琳·卡斯特羅-南特也是改變命運的幸運兒(er) 之一。
2月5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在馬尼拉舉(ju) 辦“中國大使獎學金”10周年紀念會(hui) 。圖為(wei) 受助學生代表雪琳·卡斯特羅-南特發言。 蔣雨峰 攝
雪琳來自黎刹省安蒂波洛市的一個(ge) 貧民窟,父親(qin) 是個(ge) 臨(lin) 時工,母親(qin) 無業(ye) ,家中還有三個(ge) 弟弟妹妹,家庭收入微薄。
2016年,雪琳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菲律賓師範大學(簡稱“菲師大”)英語教育專(zhuan) 業(ye) 。“我們(men) 一直生活得很艱苦,但我從(cong) 未放棄過追求更好的生活。”雪琳說,當她獲得“中國大使獎學金”時,她的母親(qin) 喜極而泣,因為(wei) 她不再需要為(wei) 女兒(er) 的學費和生活費擔憂。
雪琳還在獎學金項目支持下實地參訪中國北京、貴州等地。“在菲律賓,你無法想象,像我這樣家庭出身的人,竟然還可以有機會(hui) 坐飛機去中國。”雪琳說,她發自內(nei) 心地感謝中國,為(wei) 她打開了生命的機遇之門。
畢業(ye) 後,雪琳成為(wei) 一名教師,支撐起了家庭生計,並激勵著弟弟妹妹追求更高的教育。
在近日舉(ju) 行的“中國大使獎學金”10周年紀念會(hui) 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說,受資助的學生中很多人成為(wei) 各自領域的棟梁之才,這是教育改變命運最真實的寫(xie) 照。
自2014年起,該獎學金已資助來自菲大和菲師大236名品學兼優(you) 的貧困學子繼續學業(ye) 。紀念會(hui) 的手冊(ce) 上詳細記錄了這些受助者的成功故事。
菲大副校長阿格鮑瓦表示,“中國大使獎學金”項目為(wei) 許多當地寒門學子提供了跨越社會(hui) 階層的機會(hui) ,期待未來繼續與(yu) 中國合作,將這份善意和希望傳(chuan) 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學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