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慕尼黑2月19日電 題:中歐如何攜手為(wei) 世界注入更多穩定力量?
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
當地時間2月18日,為(wei) 期三天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hui) 議落幕。其間,與(yu) 會(hui) 國際問題專(zhuan) 家就中歐關(guan) 係議題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形勢變化為(wei) 中歐關(guan) 係帶來挑戰,也提出更高要求。中歐雙方需增進戰略互信,為(wei) 世界注入更多穩定力量。
歐盟對華“去風險”站不住腳
2023年歐盟提出把“去風險”作為(wei) 對華政策的主要目標,這也成為(wei) 德國政府主張。不過,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報告分析德國聯邦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長4.3%,達到119億(yi) 歐元,創下新高紀錄。
“從(cong) 市場經濟原則出發,德國企業(ye) 界仍需要到更穩定、回報率更高的市場進行投資。”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yu) 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歐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崔洪建指出,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如果針對特定國家搞所謂“去風險”,會(hui) 造成政治和經濟原則相悖,導致政策目標和落實之間的矛盾。“這對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德國而言並非合理選擇。”
“歐盟‘去風險’政策站不住腳,是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表示,德國企業(ye) 的投資表明他們(men) 對中國市場仍然抱有信心。目前德國對華投資在其對外投資中占比超過10%,說明德國企業(ye) 對中國市場充分信任。
“去風險”政策影響中歐關(guan) 係發展
歐盟倡導的所謂“去風險”政策會(hui) 造成怎樣的影響?
在劉作奎看來,“去風險”實際是歐盟內(nei) 部對應對自身發展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的不自信,以期通過風險規避確保自身發展。隨著自身內(nei) 部矛盾頻出,歐洲政治開始意識形態化和價(jia) 值觀化,對外政策領域開始實行保守主義(yi) ,中德、中歐關(guan) 係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他指出,歐洲經濟現在麵臨(lin) 很多問題,如果不從(cong) 務實合作角度著眼經濟發展,勢必對歐洲經濟社會(hui) 造成不可避免的長久影響。
崔洪建表示,歐盟“去風險”政策會(hui) 對中歐政治互信、經貿合作等方麵造成負麵影響。他指出,中歐間經濟合作結構非常複雜、覆蓋麵廣,而且有很多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參與(yu) 其中。歐洲如果從(cong) 所謂政治需要對華“去風險”,將讓自身付出巨大代價(jia) ,且現實中也難以實現。
中歐攜手可以為(wei) 世界注入更多穩定力量
歐盟對華“去風險”並非明智之舉(ju) 。麵對當下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雙方應如何正確把握關(guan) 係發展的主基調?
“中歐是世界上兩(liang) 支重要力量,是重要文明和重要市場,雙方結合有利於(yu) 促進世界和平與(yu) 穩定,有利於(yu) 抵製單邊主義(yi) 影響。”劉作奎表示,應從(cong) 戰略高度、長遠角度發展中歐關(guan) 係,支持彼此戰略自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促進世界真正意義(yi) 上的多極化和國際關(guan) 係的真正民主化。
“盡管存在分歧和矛盾,但中歐總體(ti) 而言可以成為(wei) 穩定世界的建設性力量。”崔洪建指出,在推動全球治理改革中,中歐在很多方麵擁有相似立場和共同話語;雙方如若繼續增進經濟合作,是為(wei) 全球化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中歐沒有理由放棄目前富有成果的合作,走向所謂競爭(zheng) 、對抗道路”。
在崔洪建看來,中歐之間的一些所謂矛盾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源於(yu) 誤解。促進中歐關(guan) 係健康穩定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對話和交流,需要把共識進一步落實為(wei) 行動。雙方還需有更強烈的使命感,共同為(wei) 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努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