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孤品” 直播亂象調查:有的是二手衣,成本僅一元

伍曉倩 發布時間:2024-02-21 09:31:00來源: 成都商報

  “孤品” 直播亂(luan) 象調查

  所謂的“孤品”“尾單”可能是二手衣 600元一噸就能批發,有的成本不到一元

  - 你熬夜蹲守直播搶到的“孤品”,可能是別人丟(diu) 掉的舊衣。

  - 有網友發帖表示,自己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某“孤品毛衣”直播間裏正在展示的毛衣與(yu) 其丟(diu) 在小區回收箱的毛衣一模一樣:“因為(wei) 這件衣服勾到了一個(ge) 小洞,而且越洗越長我才扔的。”

  - 不少消費者向記者反映,自己在“孤品”直播間買(mai) 到的衣物很可能是二手衣服:衣物有異味、汙漬,有的還有拉鏈生鏽、縫補痕跡,更有人打開包裹發現“有蟑螂跑出來”。

  - 記者展開調查,發現“孤品”直播間回收二手衣物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chan) 業(ye) 鏈。

  1

  直播間的“孤品”:

  大都是從(cong) 舊衣回收分揀廠按包批發來的

  “這件有沒有人要?要的扣號。”成排的衣架上掛滿衣物,甚至堆放在地上,幾十到幾百的在線人數雖不算多,卻與(yu) 主播互動活躍,這是深夜12點的“孤品”直播間。

  主播將服裝在鏡頭前進行展示,介紹適合多少斤體(ti) 重,催促下單。有時候一件搶手的“孤品”會(hui) 有好幾個(ge) 人“扣號”。

  一件“孤品”過款速度非常快,從(cong) 主播接過衣架到丟(diu) 到一旁讓顧客下單,隻需要10秒左右。這類直播間通常標注著“孤品”“清倉(cang) ”“工廠尾單”“9.9包郵”“默認微瑕”等字樣,就連“不退不換”“跑單拉黑”的規矩也幾乎一致。記者發現,這類“孤品”直播間大多會(hui) 選擇在下午或淩晨直播,在線人數幾十到幾百不等。

  一位有服裝行業(ye) 工作經驗的直播間工作人員小王(化名)告訴記者,幾年前剛進入公司時她也相信有“工廠清倉(cang) ”“工廠尾貨”的說法,後麵才知道都是二手衣服。

  “我拍照的時候都不知道,當時還盡量拍好看,把衣服分類好……”小王給記者展示了當時為(wei) 直播間拍攝的毛衣貨品圖——一件件色調統一的毛衣整齊地掛在貨架上,與(yu) 市麵上潮流品牌的新品廣告圖基本無異。直到因為(wei) 人手不夠,小王被安排去給待上架的衣服打吊牌,她才發現有些衣服有明顯的磨損、起球,有些衣服還有明顯的洗衣液、香水、漂白水味道。

  在堆貨的小倉(cang) 庫,小王發現了滿地的“孤品”:床單樣的布料包裹著幾十件衣物,一個(ge) 打開的包裹裏五顏六色的毛衣散落著——這些毛衣經過簡單的熨燙、剔除毛球後,就會(hui) 掛上衣架,加上批發來的幾分錢一個(ge) 的吊牌,就能成為(wei) 直播間裏的“孤品毛衣”。“我問為(wei) 什麽(me) 要賣舊衣服?他們(men) 說現在直播間都是這樣賣的。”

  負責碼貨的同事還告訴她,這些衣物都是從(cong) 廣東(dong) 惠州做舊衣回收的分揀廠裏拿來的,按包批發,好一點的差一點的都有,而小王工作的直播間通常選的是3塊錢一件的。負責整貨的同事每天就從(cong) 這些衣服裏挑選“比較新”的貨物,“不好看的,或太髒太邋遢的,就退回給工廠老板”。

  那麽(me) 主播口中的“原單”“尾單”“孤品”到底是什麽(me) ?

  記者了解到,服裝工廠根據客人的訂單通常會(hui) 多生產(chan) 一定數量的服裝,以保證提供足夠數量的合格產(chan) 品。交付完成後,這些質檢不合格及其他剩餘(yu) 貨品就被稱為(wei) “原單”或“尾單”。

  在“來料加工”的交易方式下,完成訂單後可能存在紐扣等輔料已經用完,但麵料還有剩餘(yu) 的情況,有的服裝工廠就會(hui) 選擇物盡其用,自行選用其他的輔料進行生產(chan) ,這一類被稱為(wei) “跟單”。此外,服裝品牌及服裝工廠因為(wei) 銷售不暢、換季等原因產(chan) 生的積壓庫存,則被稱為(wei) “存貨”。

  “孤品”則主要是指在數量上比較稀少的服裝,每個(ge) 款式隻有一兩(liang) 件。前文提到的這類直播間中,主播都表示自己所銷售的“孤品”都來源於(yu) 工廠“樣單”“原單”“尾單”“尾貨”。

  據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樣單”“原單”“尾單”“存貨”通常都有一定數量,“基本上不會(hui) 隻有一件”,而二手回收衣物“隻有一件”,且大多“有穿著痕跡”。

  2

  二手服裝回收分揀廠:

  按噸收,細分揀,可翻新“要消毒成本就高了”

  在西南某地區,三年前開始接觸孤品直播的秦女士(化名)向記者透露,舊衣回收再售的產(chan) 業(ye) 鏈最早出現在廣州地區,疫情期間,不少地區的“回收-分揀-直播”產(chan) 業(ye) 鏈得到了快速發展。

  據其回憶,在早期西南某地區的舊衣回收中,上門回收的商家對舊衣來者不拒,以每斤3毛~8毛的價(jia) 格統一回收,再以每噸幾百元的價(jia) 格打包交由二手服裝回收分揀廠。

  之後,一些孤品直播間開始向本地的舊衣回收站進貨,拿回來後再自行挑選,算下來不到5塊錢就可以拿到一件羽絨服。有些上門回收的商家發現直接回收再銷售的利潤更加豐(feng) 厚,便開始自行完成分揀環節,再上門回收時會(hui) 對顧客的舊衣進行挑選,太舊的不收;季節上也有要求:夏天隻回收夏裝,冬天則瞄準冬衣。麵向直播商家進行銷售前也會(hui) 分類,根據新舊程度、季節、款式標價(jia) ,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秦女士告訴記者,在當地也有做舊衣翻新生意的,“有人跟我說穿過的內(nei) 褲他都回收,還有那些髒衣服他們(men) 就要翻新……”

  據稱,有些人會(hui) 專(zhuan) 門去高檔小區回收,因為(wei) 這些小區“就算丟(diu) 也會(hui) 包含一些很好的衣服,而且沒怎麽(me) 穿過”。秦女士表示:“摸過一些二手(服裝)的,一百多定價(jia) 的衣服都比不上,裏麵很多都是牌子貨。”

  根據秦女士提供的關(guan) 鍵詞,記者在閑魚上聯係到了當地的舊衣回收商,對方表示可以按照1元/公斤的價(jia) 格上門,回收不分季節的“統貨”,在記者提出價(jia) 格太低,賣給做“古著”(有年代的衣物)的人至少得幾塊錢時,對方表示“我們(men) 交‘統貨’才8毛錢,我就賺你3毛錢”,“我倉(cang) 庫裏一大堆……沒有想象的那麽(me) 好”。

  經介紹,記者隨後聯係到廣州一家有多年從(cong) 業(ye) 經驗的分揀廠,對方表示出口和國內(nei) 的生意都做,也接受小區回收箱回收的衣物,但“要收就幾十噸”,並且因為(wei) “要進行消毒,成本就高了”而不接收“不好的衣服”。

  在阿裏巴巴及抖音APP上,記者也發現了廣東(dong) 、浙江、河南等地的許多“孤品”直播貨源批發廠家。有廠家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他們(men) 的貨品分類細,等級多,從(cong) 600元/噸(折合每件不到1元)、3000元/噸到20元一件的風衣、羊羔絨外套,應有盡有:“有二手的,也有新貨,也有尾貨混合在裏麵的……看你的接受程度。我們(men) 的客戶也是做直播的,長期拿我們(men) 這個(ge) 貨。”也有廠家表示隻做工廠貨和商場撤櫃貨,每件批發價(jia) 在十幾到幾十元不等。

  3

  有直播間每日流水上萬(wan)

  業(ye) 內(nei) 人士稱

  “真尾貨幹不過二手衣”

  借助回收舊衣,“孤品”直播間的利潤甚至比真正的工廠清倉(cang) 還高。

  據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孤品”直播間門檻低、成本小,“新號”也能快速賣出貨品,有的批發商還承諾如果能拿到一定貨款還可以免費教直播起號。

  秦女士告訴記者,一件進價(jia) 30元的舊羊毛大衣,在直播間裏可以賣到300元。秦女士在回收站進貨做直播的朋友就曾展示其抖音直播後台數據截圖,每天的流水達萬(wan) 元。“正兒(er) 八經老老實實賣尾貨的人,都幹不過這些賣二手貨的。”

  小王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件毛衣進價(jia) 3元,運費3元,主播提成1元,再減去其他各種成本,即使是老板偶爾放出的9.9元/件的“虧(kui) 本福利價(jia) ”也不會(hui) 虧(kui) 本,其他時候賣19.9元/件、29.9元/件,利潤更高。小王工作的直播間平均每天直播兩(liang) 場,每場直播2~4小時,每天至少能賣出兩(liang) 百件。

  小王的老板也並非服裝行業(ye) 出身,因為(wei) 巨大的利益在朋友的介紹下才轉向“孤品”服裝直播。在園區盤下兩(liang) 個(ge) 小房間、幾個(ge) 貨架、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就開啟了“孤品”直播事業(ye) 。

  除了直播,小王下播後還要幫忙打包發貨,發現衣服上的汙漬,她會(hui) 主動詢問同事如何處理,同事就會(hui) 讓她把衣服拿去洗一下,晾幹後再發貨。一般隻會(hui) 用洗衣液、洗衣噴霧簡單處理,或僅(jin) 用清水衝(chong) 洗,沒有消毒環節。

  4

  監管執行成難題

  二手衣冒充“孤品”可能構成欺詐

  目前,舊衣服等廢紡織原料及製品屬於(yu) 我國禁止進口固體(ti) 廢物目錄。而在舊衣對外出口前,經過分揀的舊衣物出口也需要向衛生檢疫機關(guan) 申報並接受衛生檢疫。非洲許多國家對二手衣物清關(guan) 時需要提供檢測報告通過VOC認證。

  中國舊貨業(ye) 協會(hui) 衣服延用工作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楊膺鴻曾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回收的衣服中可以二次銷售的約占回收總量的35%,其中,夏季服裝約占15%,秋冬季服裝約占20%。

  在中國舊貨業(ye) 協會(hui) 2021年發布的《二手紡織服裝流通技術規範》中規定了二手紡織服裝的整理、質量衛生、標識和掛簽、銷售等要求。但該文件並沒有公開具體(ti) 文本內(nei) 容,同時,《二手紡織服裝流通技術規範》屬於(yu) 團體(ti) 標準,屬於(yu) 社會(hui) 團體(ti) 協調相關(guan) 市場主體(ti) 共同製定的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製度,對市場主體(ti) 並沒有強製規範作用。

  楊膺鴻向記者表示,目前二手服裝市場“亂(luan) 象叢(cong) 生,惡性競爭(zheng) ”,原因在於(yu) 其流通確實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二手服裝溯源困難,處理過程難透明,售後責任難劃分,監管部門的監管依據缺失”。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二手衣服如果被當做孤品售賣給消費者,可能構成欺詐行為(wei) ,消費者可以主張賠償(chang) 。

  針對目前二手衣物回收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專(zhuan) 家建議,加強行業(ye) 自律,製定行業(ye) 標準和規範,規範行業(ye) 發展;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相關(guan) 監管機製,加大對行業(ye) 違法行為(wei) 的查處力度;加強宣傳(chuan) 教育,提高消費者對於(yu) 二手衣物的認知和理解,引導消費者正確對待二手衣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羅丹妮 實習(xi) 生 伍曉倩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