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歡度新春的鞭炮鼓樂(le) 聲中
福建人的民俗風情畫卷
從(cong) 春節開始
持續延展
福州街頭民俗巡遊鬧新春。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元宵節前後
這種民間狂歡的熱度更是居高不下
在福建,鬧元宵可以上哪玩兒(er) ?
這份攻略,請收好~
元宵節怎麽(me) 能少得了燈會(hui) 、遊神?
福州
兩(liang) 馬同春鬧元宵·遊神
福州,別稱“榕城”
是福建省的省會(hui) 城市
地處中國東(dong) 南沿海閩江入海口
自古就是商業(ye) 繁華之地
市民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參觀遊玩。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與(yu) 台灣隔海相望
不僅(jin) 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省會(hui) 城市
也成為(wei) 台胞主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資聚集區
對台交流交往素來密切
2024年海峽兩(liang) 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市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舉(ju) 行,圖為(wei) 佾舞表演。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兩(liang) 馬同春鬧元宵
就是榕台深厚淵源的生動寫(xie) 照
何為(wei) “兩(liang) 馬”
一個(ge) 是福州的馬尾,一個(ge) 是馬祖
第二十二屆“兩(liang) 馬同春鬧元宵”燈會(hui) 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琅岐紅光湖公園亮燈,吸引許多市民前來參觀。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自2001年實現雙向直航後
“兩(liang) 馬”牽手
互送花燈、共同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
“雙向奔赴”賞燈話團圓
迄今已是第二十二屆
把這一節俗推向了頂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第二十二屆“兩(liang) 馬同春鬧元宵”燈會(hui) 上,市民手拿小龍燈遊玩。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今年的“兩(liang) 馬同春鬧元宵”
正月十一夜
在馬尾琅岐紅光湖公園亮燈
“龍馬精神”“最憶船政”“兩(liang) 馬親(qin) 上親(qin) ”“馬尾印象”
四大主題60多組花燈
目不暇接
“兩(liang) 馬親(qin) 上親(qin) ”燈組吸引民眾(zhong) 。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煙台山的大尾燈龍新春特展
倉(cang) 前公園的“龍鳳呈祥”燈組
也來助陣
燈耀閩都
倉(cang) 山龍鳳呈祥燈組。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福州,兩(liang) 岸同胞
團圓過年的歡舞樂(le) 聚
還有海峽兩(liang) 岸民俗文化節
正月十三開始
引入豐(feng) 富的海峽元素
演繹福州與(yu) 馬祖地區的親(qin) 情鄉(xiang) 情
台灣少數民族姑娘在海峽兩(liang) 岸民俗文化節載歌載舞。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走進三坊七巷、朱紫坊街區
燈巷尋迷·集福打卡
萬(wan) 家燈火鬧元宵
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區遊人如織,龍形燈飾點亮新春氛圍。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在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
燈謎牆、龍型美陳、花燈……
千燈萬(wan) 福遍布街區
重現廟會(hui) 的紅火與(yu) 熱鬧
“龍元素”藝術主題裝置亮相福州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活潑的造型與(yu) 古厝形成鮮明對比。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火”到海外的遊神哪裏看?
在僑(qiao) 鄉(xiang) 長樂(le) 潭頭鎮厚福村
傳(chuan) 統遊神民俗活動
正月初十及正月二十六登場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每年正月初十及正月二十六,潭頭鎮厚福村都會(hui) 舉(ju) 行傳(chuan) 統遊神民俗活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圖為(wei) 傳(chuan) 統遊神民俗活動中的巡遊隊伍簇擁著挺神將的人走街串巷。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大陸距離馬祖最近的地方
——連江縣黃岐半島
遊海神、慶元宵
從(cong) 正月十一熱鬧到正月十七
浩浩蕩蕩的遊神隊伍
走街串巷送祝福
徹夜狂歡,樂(le) 此不疲
遊神隊伍中的“三田都元帥”神像。中新社記者 葉秋雲(yun) 攝
哈爾濱的冰雪世界
讓南方小土豆長了見識
福建人的遊神民俗
是不是也震撼到了北方人呢
莆田
鄉(xiang) 村民俗大狂歡
莆田,古稱“興(xing) 化”
又稱“荔城”“莆仙”
地處福建省沿海中部
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
是聞名海內(nei) 外的“媽祖故裏”
和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興(xing) 化府曆史文化街區。蔡昊 攝
這裏,建製至今已有1500多年
曆史底蘊深厚
這裏的人,鬧元宵
從(cong) 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
歡騰一月
最長、最火、最熱
村村鬧元宵,天天有節目,家家齊上陣
爬刀梯、跳儺(nuo) 舞、擺棕轎、打鐵花
輪番上演
村民上演民間絕活打鐵花鬧新春。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擺棕轎鬧元宵。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正月初三
荔城區黃石鎮江東(dong) 村搭桔塔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江東(dong) 村,民眾(zhong) 正月裏壘“桔塔”祈福。蔡昊 攝
正月初五
荔城區新度鎮蒲阪村擺棕轎跳火
南門擺棕轎。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正月初八至十四
媽祖金身繞境湄洲島
媽祖金身繞境湄洲島。蔡昊 攝
正月十三
仙遊縣榜頭鎮泉山社區板凳龍圈燈
仙遊榜頭鎮遊燈。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正月十三至十七
仙遊縣楓亭鎮萬(wan) 人大遊燈
2024年國家級非遺楓亭元宵遊燈活動現場。2008年6月,楓亭元宵遊燈習(xi) 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正月十六
荔城區黃石鎮華東(dong) 村“衝(chong) 花”祈福
“衝(chong) 花”。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正月十七
涵江區梧塘鎮鬆東(dong) 村赤腳踩火
梧塘鎮鬆東(dong) 赤腳跨儺(nuo) 火。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正月十八
秀嶼區南日鎮浮葉村抬轎衝(chong) 海
……
浮葉村舉(ju) 行“抬轎衝(chong) 海”祈福儀(yi) 式。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精巧祭品,四裏稱奇
八鄉(xiang) 齊動,場麵壯觀
十裏不同風,一村一習(xi) 俗
不同的形式,一樣的祈願
泉州
賞花燈·乞龜祈福
泉州,千年曆史的沉澱
讓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有了“海絲(si) ”起點、東(dong) 亞(ya) 文化之都
和世遺名城的世界名片
泉州古城非遺快閃。陳英傑 攝
這裏的元宵節俗
源於(yu) 中原,興(xing) 於(yu) 唐宋
“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
就是古時對泉州上元燈節的真實記載
龍形燈飾點亮泉州新春氛圍。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泉州元宵燈會(hui)
筍江公園大型迎春燈會(hui)
天後宮泉澎乞龜
豐(feng) 澤區蟳埔女
南安英都拔拔燈
泉港樟腳遊板龍燈
永春逐火把……
近百場民俗活動
再現“宋元中國·海絲(si) 泉州”繁華盛景
走進蟳埔村,頭戴簪花的遊客如秀場上的模特。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許多家長帶著小孩前來體(ti) 驗“簪花圍”。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龍年泉州民俗踩街
時隔20年後再次舉(ju) 辦
在泉州東(dong) 海中央商務區集中展示
再沿街行進,與(yu) 遊人互動
拍胸舞、火鼎公婆、南音
大鼓吹、大鼓涼傘(san) 、南少林武術
20多項非遺項目動態展示
還有宋元漢服秀
呈現“宋元中國·海絲(si) 泉州”的文化雅韻
霞洲媽祖宮火鼎公婆表民俗演出妙趣橫生。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龍年泉州元宵燈會(hui)
以泉州古城區域、豐(feng) 澤區、台商投資區為(wei) 主
正月十三至十七集中展示
花燈數量多、分布廣
線上線下雙重節日體(ti) 驗
打造數字化的新型觀燈模式
泉州中山路騎樓兩(liang) 側(ce) 花燈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豐(feng) 富的花燈造型為(wei) 城市增添濃濃的喜慶氣息。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泉州古城區域
沿中山路鍾樓至塗門街段騎樓兩(liang) 側(ce)
布置200盞精品傳(chuan) 統花燈
路麵中央布置“龍眾(zhong) 九子”係列裝置
金魚巷口設置近20米長的大型國潮龍燈
中山路上空還有鯉魚燈
形成上下左右四維空間立體(ti) 展示
民眾(zhong) 在“十龍九子”之“負屭”旁參觀拍照。“十龍九子”生肖藝術裝置展覽分布在古城各處,吸引眾(zhong) 多遊人拍照“打卡”。據了解,“十龍九子”藝術裝置有11條“龍”構成,包括“龍鯉鯉”和“龍眾(zhong) 九子”,“龍鯉鯉”為(wei) 一大一小兩(liang) 條青龍,“龍眾(zhong) 九子”則包括囚牛、睚眥、嘲風、蒲牢、贔屭、狴犴、狻猊、負屭、螭吻。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豐(feng) 澤區花燈展
布設在蟳埔社區、中央商務區、真武廟、
南少林文武坊、東(dong) 海有風夜市等各處
中央商務區藝起燈場元宵會(hui)
藝起看·祥瑞東(dong) 海煙花秀
泉州首場數字荷燈許願池
元宵煙花大秀
沉浸式宋元廟會(hui) 國風演出快閃……
等你來打卡
泉州台商投資區燈會(hui)
圍繞海絲(si) 藝術公園設置
水陸主題座燈,傳(chuan) 統掛燈
盡呈“藍色海灣 夢幻之域”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展示的各類傳(chuan) 統精品花燈吸引遊客前來賞燈,感受花燈魅力。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此外,還有
宋元美食、煙火家宴
匯聚泉州老字號、老手藝、古早味
梨園、高甲、南音、木偶等
百戲爭(zheng) 芳
喜鬧元宵
值得一提的是
自2002年起,泉州、澎湖攜手
在泉州霞洲媽祖宮和泉州天後宮
製作“米龜”,“乞龜”祈福
農(nong) 曆正月十三,福建泉州霞洲媽祖宮與(yu) 台灣澎湖天後宮攜手舉(ju) 辦“米龜·水果龍”開光點睛祈福儀(yi) 式。“乞龜”是閩南地區的元宵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yu) 泉州和澎湖一帶。民眾(zhong) 將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龜”,通過從(cong) 頭到尾摸遍“米龜”各個(ge) 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家庭幸福。圖為(wei) 嘉賓為(wei) “米龜”點睛。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一袋袋“平安米”壘成的大“米龜”
一年比一年大,今年重達4.98萬(wan) 斤
象征著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情誼一年比一年深厚
信眾(zhong) 撫摸“米龜”祈福。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正月十三開始,兩(liang) 岸同胞前來
從(cong) 頭到尾摸遍“米龜”全身
“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
摸龜腳,吃不幹,
摸龜尾,吃到有頭又有尾……”
不同的部位,
有著不同的美好寓意
“乞龜”元宵民俗結束後
用於(yu) 製作“米龜”的“平安米”
將分發給弱勢群體(ti) 、媽祖信眾(zhong) 和公益機構
繼續造福民眾(zhong)
信眾(zhong) 撫摸“米龜”祈福。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連城
客家元宵狂歡節
連城,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
是“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中國客家美食名城”
“全國武術之鄉(xiang) ”“中國紅心地瓜幹之鄉(xiang) ”
“中國連城白鴨之鄉(xiang) ”“中國客家硒都”
“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xiang) ”
福建閩西客家連城縣宣和鄉(xiang) 舉(ju) 行傳(chuan) 統的“遊公太”民俗活動。據了解,“遊公太”源於(yu) 明代,是在閩西連城、長汀一帶流傳(chuan) 的客家民俗盛會(hui) ,以祭祀開閩王王審知為(wei) 主題,由閩西連城、長汀一帶13個(ge) 區域輪流開展,每個(ge) 區域13年舉(ju) 辦一次。家家戶戶焚香燃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這裏,客家民俗文化
底蘊深厚、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傳(chuan) 承久遠
被稱為(wei) “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民俗活動的大觀園”
福建省連城縣璧洲古村落舉(ju) 行“點亮宋燈,醉美璧洲”璧洲八百年南宋燈籠文化廟會(hui) 。據了解,璧洲古村的“遊燈籠”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餘(yu) 年曆史。整個(ge) 活動,完整保留著南宋時期製造燈籠的精湛技藝,以及出遊規製,被民間稱為(wei) “南宋燈籠活化石”。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客家元宵節慶,尤為(wei) 出名
已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北團遊大粽
正月初六起
村民開始用上萬(wan) 片粽葉縫製粽衣
1個(ge) 大粽用120斤糯米
製作成1.6米高
村民們(men) 抬著各種造型的燈籠穿行在古村落裏。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正月初七晨
大粽下鍋蒸煮4天4夜
正月十二
用金箔、吉祥紙花等妝粉大粽
供奉於(yu) 宗祠
正月十三
村民們(men) 抬著1個(ge) 個(ge) 大粽出遊
鳥銃、鳴鑼開道
彩旗花傘(san) 引路
一路吹打,浩浩蕩蕩
熱鬧完畢,大粽分給村民
保佑各家五穀豐(feng) 登、五業(ye) 興(xing) 旺
村民們(men) 抬著各種造型的燈籠穿行在古村落裏。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林坊遊大龍
是林氏家族傳(chuan) 統文化藝術活動的遺產(chan)
發軔於(yu) 明朝初,迄今已500多年
曆經幾代先輩改進技術
林坊大龍別具一格
龍頭高大威武,雄壯秀麗(li) ,色調和諧
口含紅彤彤的龍珠
頭上虎鼻、鹿角、腰間鷹爪拔出
身披龍須,更顯龍蟠虎踞
生龍活虎,氣勢淩人
連城林坊遊龍,村民們(men) 抬著色彩繽紛的大龍環著村道遊走鬧新春。遊大龍活動是林坊林氏家族傳(chuan) 統文化藝術活動的遺產(chan) ,有500多年曆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節
林坊人遊大龍慶豐(feng) 收迎新春
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
連城林坊遊龍。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芷溪花燈
由蘇州引進
以宮燈為(wei) 主燈,分二層結構
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鼇魚燈
畫上字畫或裝製羅漢、古裝人物等
多達99盞小燈
村民用細香點亮油燈。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村民正在為(wei) 花燈裝上油燈。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元宵節時
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
花燈長隊
花團錦簇,琳琅滿目
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le) 隊
十分壯觀
有"紙包火的奇跡"之稱
“客家祖地”福建省連城縣芷溪村舉(ju) 行遊花燈活動,吸引民眾(zhong) 體(ti) 驗民俗文化。圖為(wei) 遊花燈現場。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姑田遊大龍
始於(yu) 1751年
曆史上最長的大龍
二百三十六節共計一千餘(yu) 米長
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
被譽稱為(wei) “姑田大龍甲天下”
“天下第一龍”
連城縣姑田鎮舉(ju) 行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龍的“遊大龍”活動。“姑田遊大龍”至今已四百多年曆史,大龍選用當地著名的“姑田宣紙”為(wei) 材料,最主要的龍頭及龍尾由當年主辦家族承擔製作,其餘(yu) 由每戶各出一節自製的龍身,最終出遊的大龍就是由這一節節龍身相接而成的。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正月十五元宵夜
“大龍”翔遊
蜿蜒於(yu) 姑田鄉(xiang) 間村野
穿行於(yu) 大街小巷
騰挪起伏,活靈活現
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連城姑田“遊大龍”聞名遐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羅坊走古事
一場具有娛樂(le) 性質的盛大狂歡
被稱為(wei) “中國山村狂歡節”
村民正在為(wei) 參加“走古事”的兒(er) 童化妝穿衣。據了解,每個(ge) 古事棚上有兩(liang) 位身著戲袍,化上戲妝,扮成李世民、薛仁貴、劉邦、楊六郎、劉備等曆史人物的小朋友,入選的小朋友要求相貌端正,膽子大。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據傳(chuan) ,昔日羅坊常鬧旱澇災
當地舉(ju) 人將湖南“走古事”
移植鄉(xiang) 梓
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
自此流傳(chuan) 至今幾百年
連城縣羅坊鄉(xiang) 舉(ju) 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享有“中國客家狂歡節”美譽的“走古事”民俗活動。圖為(wei) 立於(yu) 轎台之上參加“走古事”的兒(er) 童。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正月十四、十五
“嗵、嗵、嗵”三聲神銃巨響村民抬著古事棚
先在陸地競走
然後列隊下河逆水狂奔
場麵壯觀,驚險刺激
村民們(men) 抬著“古事棚”在村莊裏狂奔。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圖為(wei) 村民抬著“古事棚”行進在小河中。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兩(liang) 岸同慶也好,遊神遊龍也罷
在煙花禮炮人潮湧動中
種種傳(chuan) 統民俗已成一種文化基因
刻進了福建人的精神裏
表達著他們(men) 的樸素情感
虔誠與(yu) 感恩
更蘊含著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龍型燈組吸人眼球。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福建人的元宵節俗
熱鬧而精彩,看的人直呼“過癮”
何不親(qin) 身體(ti) 驗一下它的魅力?
你準備打卡哪裏?
歡迎在評論區和網友們(men) 分享
作者:葉秋雲(yun) 張斌 王東(dong) 明 呂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