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變味的小費

勾明揚 發布時間:2024-03-18 08:55:00來源: 經濟日報

  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小費文化。一般來說,客人可以依據自身的消費體(ti) 驗自行決(jue) 定是否要給小費以及給多少小費。不過,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抱怨,小費成了“變相漲價(jia) ”——商家將原本應當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成本,通過小費文化“包裝”後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

  美國消費者的“怨念”就普遍較深。不少網友吐槽:

  “現在剪個(ge) 頭發、做個(ge) 按摩、買(mai) 杯喝的都要給小費,甚至有些自助服務的地方也要求給小費。”

  “有一次結賬的時候,發現賬單上自動多收了14%的小費,但服務明明很差,根本不值得給。結果被告知,這是自動的。這和搶錢有什麽(me) 區別?”

  “小費應該是基於(yu) 服務而定,而不是‘變相漲價(jia) ’的方式。”

  美國消費金融服務公司銀率(Bankrate)2023年6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中約有66%的美國成年人對小費文化感到不滿。具體(ti) 來看,41%的受訪者認為(wei) 企業(ye) 應該向員工支付更高的工資,而不是過分依賴小費;32%的受訪者對部分店家預先設置固定金額小費的行為(wei) 感到惱火;30%的受訪者認為(wei) 現在的小費文化已經失控。

  關(guan) 於(yu) 小費的起源,曆史學家們(men) 至今尚未給出定論,隻是普遍猜測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最初的小費可能出現於(yu) 主仆之間,如果仆人表現出色,主人會(hui) 支付額外的酬金作為(wei) 對仆人的獎勵。

  英語裏“tips(小費)”的單詞源於(yu) 18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酒店的餐桌中間會(hui) 擺放一個(ge) 寫(xie) 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們(men) 隻要將零錢放入其中,就能得到更加優(you) 質、熱情的服務。這種做法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4個(ge) 單詞首字母連在一起形成的縮寫(xie) “tips”也逐漸演變成了“小費”這一單詞。

  如今,小費在國外很多地方已經成為(wei) 約定俗成的習(xi) 慣。通常認為(wei) ,給予小費既是對他人勞動付出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經濟實力的認可和表達。比如在美國,隻要服務不是差得離譜,消費者基本都會(hui) 選擇默認支付小費。

  但是,當“自願”變成“默認”之後,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一方麵,在一些餐廳和酒店,小費被強製性地納入賬單,消費者根本無法選擇是否支付以及支付多少。

  消費的本質是購買(mai) 服務,隻要商家明碼標價(jia) 、消費者自願與(yu) 商家達成購買(mai) 契約、商家提供了相應服務,支付消費款項就是理所應當的。在消費行為(wei) 發生之前,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商家不能強製,但隻要契約達成,支付就帶有強製性。而小費的性質更類似於(yu) 贈予,它是消費者基於(yu) 自身意願給予的獎勵,是“額外的善意”,二者完全不是同一個(ge) 概念。這也是網友吐槽強製小費就是“變相漲價(jia) ”的原因所在。本質上,將自願性質的贈予轉換為(wei) 強製性質的支付,是對消費者財產(chan) 權的侵害。而且,還是偷偷摸摸的。

  另一方麵,小費的“起步價(jia) ”也在水漲船高,動輒要支付消費金額的18%甚至30%,而一般約定俗成的小費標準為(wei) 5%至15%。

  按說,小費的定價(jia) 權應該在消費者手中,消費者自願為(wei) 服務付出一些價(jia) 錢,但當小費標準被強製納入賬單,定價(jia) 權就從(cong) 消費者手中轉移到了商家手中。此外,定價(jia) 標準也不清晰。何謂服務好,何謂服務不好,評價(jia) 標準在消費者心中,定價(jia) 標準在消費者手中。但當定價(jia) 權轉移到商家手中,定價(jia) 標準就變成商家說了算。

  也有專(zhuan) 家分析,經濟環境好的時候,消費者普遍“不差錢”,支付敏感度不高;當經濟麵臨(lin) 下行壓力時,支付敏感度大漲,消費者的不滿自然會(hui) 集中爆發。“通貨膨脹和普遍的‘經濟不安’似乎讓人變吝嗇了,但我們(men) 卻麵臨(lin) 著比以往更多的小費‘邀請’。”

  除此以外,一些新的支付方式也對小費文化產(chan) 生了影響。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服務業(ye) 的升級,數字支付係統日益盛行,越來越多的美國商家開始使用線上小費支付係統,顧客隻需要在商家收銀處的平板電腦上戳戳屏幕就可以支付小費。但新的問題又來了:排在後麵的顧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前麵的顧客給了多少小費。很多人不得不因為(wei) 麵子問題,選擇“在其他顧客的注視之下”多支付一些小費,結果導致後麵的人也不敢給得太少,從(cong) 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小費文化作為(wei) 約定俗成的習(xi) 慣或許有其存續之理,但當商家的強製和消費者的“被迫默認”變得越來越普遍,消費者自然會(hui) 不滿。長此以往,小費文化麵臨(lin) 的質疑恐怕將越來越多。

  勾明揚(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