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光明時評】傳承弘揚中華文明智慧

酈波 發布時間:2024-03-19 16:09: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時評】

  作者:酈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係統闡述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ei) 涵,精準解答了中華民族的根性與(yu) 文明特性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製作的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12集節目生動解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係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展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豐(feng) 厚學養(yang) ,彰顯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偉(wei) 大真理力量、實踐力量。

  先賢崇拜的民族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句用典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考諸文獻,“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yu) 西周何尊上的銘文“宅茲(zi) 中國”,而中國人的“國家”概念則清晰地產(chan) 生於(yu) 周代殷商的大變革過程中。周代殷商,為(wei) 中華文明的轉型提供了一個(ge) 獨特的契機。以封建諸侯、血緣宗法為(wei) 核心的祖先崇拜模式,徹底替代了鬼神崇拜,成為(wei) 此後三千多年中華文明最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崇拜模式,這可以說是一種頂層設計層麵的根本性變革。因為(wei) 祖先崇拜的本質是先賢崇拜,而先賢崇拜的結果則是文明精神的薪火相傳(chuan) ,這最終使得中華文明在文明本質上不同於(yu) 西方的“空間擴張型文明”,成為(wei) 人類文明史上一種極為(wei) 獨特的“時間延續型文明”。

  勤勞協作的民族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功崇惟誌,業(ye) 廣惟勤。”這句用典出自《尚書(shu) ·周書(shu) 》,它典型地體(ti) 現了中國人的功業(ye) 觀:通過奮鬥與(yu) 努力,而非暴力與(yu) 掠奪,來成就民族繁榮昌盛的未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論述生態環境保護時曾引用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的名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東(dong) 方智慧在解決(jue) 人與(yu) 自然的矛盾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我們(men) 的先民更推崇“止戈為(wei) 武”,和平與(yu) 發展是刻在中華民族血脈裏的文明基因。

  堅韌求實的民族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2017年1月18日,習(xi) 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nei) 瓦總部發表題為(wei)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主旨演講時,引用了這句典出《三國誌·夏侯玄傳(chuan) 》的名言。回望曆史,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從(cong) 而為(wei) 中國人民找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正是因為(wei) 有共產(chan) 黨(dang) 人將中國革命實際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相結合,才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號召全黨(dang)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堅韌不拔,求實奮進,不僅(jin)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秉性,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性。隻有不斷學習(xi) 和借鑒其他文明的優(you) 點和長處,才能保持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居安思危的民族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luan) 。”這句用典出自《周易·係辭下》。易學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正是因為(wei) 《周易》中這種鮮明的憂患意識與(yu) 居安思危的思想,乾卦的象辭才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經·大雅·文王》才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居安思危的民族根性使中華文明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前瞻性思維。這種前瞻性思維使中華文明在麵臨(lin) 挑戰時,能夠迅速反應、主動創新,從(cong) 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zheng) 力。

  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哲學家張載著名的“橫渠四句”,體(ti) 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終極追求,即家國情懷、民本思想、文明傳(chuan) 續、繼往開來。對於(yu) 時間延續型文明來說,文明的薪火相傳(chuan) 本來就是一切的根本,這一根本的保證,則在於(yu) 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統一性。而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則來源於(yu) 深厚的家國情懷與(yu) 民本思想。在中華文明中,家國情懷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認同和價(jia) 值追求。這種家國情懷使得中華民族在麵對外部威脅和內(nei) 部挑戰時,能夠迅速團結起來,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本思想則是中華民族治理理念的核心。民本思想強調以人民為(wei) 中心,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對人民福祉的深切關(guan) 懷。普遍的家國情懷與(yu) 深刻的民本思想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家國情懷為(wei) 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向心力提供了精神動力,而民本思想則為(wei) 中華民族的治理和發展提供了價(jia) 值導向。

  當前,世界局勢雲(yun) 譎波詭,人類文明的發展與(yu) 未來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而中華文明正在成為(wei) 這個(ge) 不確定世界裏重要的正向確定性。在日趨激烈的人類文明激蕩中,中國正在成為(wei) 人類和平與(yu) 穩定的壓艙石。而這一切,正是緣於(yu) 一代代中國人對中華文明智慧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9日 02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