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網絡中國節 清明】緬先人 寄哀思:在儀式感裏涵養家國情懷

陸玄同 發布時間:2024-04-03 15:38:00來源: 光明網

  作者:陸玄同

  序春草綠,又至清明。此時節,葉落歸根,生者尋根。這是生命的燃起之點,也是寄托哀思的時節。

  在延綿數千年的清明文化裏,祭祀是核心主題。《祭統》有言,“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自中出,生於(yu) 心者也。”意思很明確,不管是祭祀親(qin) 人,還是緬懷英烈,都不需要許多紙錢鞭炮,貴在內(nei) 心虔誠。心誠,便能遙寄遐思、心靈溝通。

  清明重在“慎終追遠、敦親(qin) 睦族、行孝盡哀”,其中也囊括了豐(feng) 富的自然與(yu) 人文理念。不管是“萬(wan) 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的精神回歸隱喻,還是“春光正好清明時,柳絮青塚(zhong) 寄哀思”的忠孝內(nei) 涵呈現,本質上,是提醒人們(men) ,要在流淌的思念裏熱烈生活。這份跨越千年的親(qin) 情與(yu) 孝道,融入當下生活理念,不需要紙錢疊疊,煙火烈烈,一瓣心香,一厄淚酒,真正審視內(nei) 心,亦可以抵達生活本真。以更宏闊的視野來看,追溯一個(ge) 家族興(xing) 亡,或者緬懷英烈,我們(men) 所看到隻是個(ge) 體(ti) 生命的消亡,並不是總體(ti) 生命的終結。未來仍在繼續,血脈生生不息。一代代人前赴後繼,隻為(wei) 了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追溯清明文化的嬗變,我們(men) 看到,清明有其厚重的一麵,也有輕盈的呈現。但無論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還是煙雨蒙蒙,青草離離,它帶給我們(men) 的,是一個(ge) 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chuan) 承。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我”,即以“我”為(wei) 中心,連接起我與(yu) 祖先、與(yu) 自然、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當這份古老的文化傳(chuan) 承,穿透歲月,抵達人心,便為(wei) 我們(men) 帶來一個(ge) 理性思考生命的機會(hui) 。

  實際上,生命的誕生與(yu) 逝去就是不斷重複的遇見與(yu) 別離。祭祀先人,緬懷英烈,本身也是一種告慰和自省,在這樣的儀(yi) 式感中,重塑我們(men) 的家國情懷。每個(ge) 人都是群體(ti) 中獨特的個(ge) 體(ti) ,個(ge) 體(ti) 生命豐(feng) 盈,國家社會(hui) 才會(hui) 有活力。在或叩問生死,或暢然淚笑的過程裏,我們(men) 的生命變得更加柔韌,體(ti) 驗變得更加豐(feng) 盈。

  悲情,從(cong) 來不是清明的底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超然與(yu) 豁達才是清明的旨歸。隻有生命的質量和體(ti) 驗,向高處延伸,我們(men) 的內(nei) 心才會(hui) “清明”,社會(hui) 風氣才會(hui) “清明”,國家治理才會(hui) “清明”。畢竟,文化的生命力落點在人,在每一個(ge) 小我的心裏。

  隨著社會(hui) 的演進,人們(men) 對祭祀的形式進行了更多創新,同時也對孝文化的核心進行了更多審視。尤其年輕一代,更加關(guan) 注親(qin) 人活著時候的生命質量和尊嚴(yan) ,不再跟風似的在其逝世後風光大葬。從(cong) 奢靡浪費的祭祀形式,轉向叩問心靈的虔誠溝通,人們(men) 在一次次的移風易俗中,完成自我認同,實現對孝道文化傳(chuan) 承的升華。

  “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喪(sang) ,與(yu) 其易也,寧戚。”短暫的寧靜時刻,無絲(si) 竹之亂(luan) 耳,無案牘之勞形,每個(ge) 人都在試圖放空自己,回歸生命本身。文化與(yu) 現實交融,過去與(yu) 當下交織,在楊柳依依,大地明潔的祥和中,給生命添加更多快樂(le) 元素。(陸玄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