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深化文明互鑒 增進相互理解

劉仲華 發布時間:2024-04-03 16:00: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為(wei) 文化溝通的使者,漢學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漢學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議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土壤,立足中國發展實踐,體(ti) 現了中國智慧。未來,他們(men) 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為(wei) 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增進各國理解、友誼與(yu) 合作作出貢獻。

  德國漢學家馬丁·威斯勒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我一輩子的使命”

  本報記者 劉仲華

  “文學翻譯是增進文明間交流理解非常好的途徑。通過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外國讀者可以借助中國作家的視野深入了解中國。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我一輩子的使命。”歐洲科學與(yu) 藝術學院院士、歐盟讓·莫內(nei) 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漢學家馬丁·威斯勒(圖③,中文名吳漠汀)對記者回憶起自己的“中國文學之旅”,“1987年讀高中時,我在家鄉(xiang) 明斯特曾聽過一位中國詩人朗誦他的詩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文學,從(cong) 此我就與(yu) 漢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在德國波鴻大學學習(xi) 現當代中國文學時,吳漠汀第一次來到中國,1991年進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本科。“我發現,在中國能看到許多國外知名文學作品的中文版,但在歐洲一些國家,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譯著相對較少。於(yu) 是,我就著手把一些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德文。”經過多年努力,他和同事施華慈合作翻譯的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一到第三卷於(yu) 2007至2009年出版,這是《紅樓夢》首部完整德文譯本。迄今,吳漠汀已翻譯了50多部中國文學作品,其中很多是首次被翻譯成外國語言。

  作為(wei) 資深漢學家,吳漠汀曾獲得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2023年中國作家協會(hui) “中國文學之友”獎、2024年中國翻譯協會(hui) “翻譯中國外籍翻譯家”獎,目前任職於(yu) 德國維藤/黑爾德克大學,並擔任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他的組織下,目前,每年有幾十位中國文化工作者和外國漢學家定期在歐洲舉(ju) 行研討會(hui) ,麵對麵交流想法。除了學術工作,吳漠汀還擔任德中協會(hui) 會(hui) 長,該協會(hui) 通過舉(ju) 辦各種活動展示中國的文化和社會(hui) 變遷。“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不斷促進中國文化傳(chuan) 播,加深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這些年,通過翻譯曹雪芹、魯迅、巴金、錢鍾書(shu) 、王蒙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吳漠汀對中國的感情越來越深。他還多次去過北京、上海、成都、長沙等城市,對中國也越來越熟悉,“每次去這些城市都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已經算半個(ge) 中國人了。能夠見證和親(qin) 曆中國30多年的發展變化,我感覺自己很幸運。”

  在吳漠汀看來,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鼓勵國際文化交流,對漢學家翻譯作品、開展研究給予了巨大支持,提供了很多寶貴的交流機會(hui) 。“在一些研討會(hui) 上,我能與(yu) 中國的知名作家當麵交流,直接詢問在具體(ti) 翻譯工作中不清楚的地方,這樣的機會(hui) 幫助我提高了翻譯質量。”吳漠汀說。

  如今,往返於(yu) 德中之間進行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吳漠汀非常忙碌,有時周一、周二在中國的北京師範大學授課,周四、周五就回到德國的維藤/黑爾德克大學教學。他說:“我幾乎每年都到中國工作、交流幾個(ge) 月,有時一年裏在中國待的時間比在德國都多。我希望各國學者未來能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hui) ,共同推動漢學研究發展。”

  “我從(cong) 心底支持全球文明倡議。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不同文明應該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多年的翻譯工作讓吳漠汀深刻體(ti) 會(hui) 到,跨文化交流有助於(yu) 人類理性處理分歧,是各國溝通合作的橋梁。“我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生活,與(yu) 不同國家的民眾(zhong) 交流,也因此變得更加寬容和尊重不同觀點的存在。未來的世界是多元發展的世界,各文明應該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原則,加強相互之間的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化衝(chong) 突為(wei) 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吳漠汀表示。

  埃及漢學家阿卜杜拉·阿齊茲(zi) ·哈姆迪

  “我將盡我所能,翻譯更多的優(you) 秀中文書(shu) 籍”

  本報記者 黃培昭

  作為(wei) 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漢學家,阿卜杜拉·阿齊茲(zi) ·哈姆迪(圖④)不僅(jin) 是埃及愛資哈爾大學語言與(yu) 翻譯學院中文係主任,還身兼中國文化譯研網阿拉伯語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資深專(zhuan) 家、世界漢學家理事會(hui) 顧問委員會(hui) 委員等職務。長期以來,阿齊茲(zi) 致力於(yu) 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方麵造詣頗深,研究領域涉及文學、曆史、外交、社會(hui) 風俗等,譯著近30部,獲得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等榮譽。

  1977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開設中文係,當年18歲的阿齊茲(zi) 是首批12名學生之一。1979年,他來到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留學,此後在中國學習(xi) 工作近20年。“我的中國老師治學嚴(yan) 謹,對我和其他留學生關(guan) 懷備至,他們(men) 真誠善良的品質和認真負責的精神讓我一生受益。”阿齊茲(zi) 回憶說,“我的第一部譯著《日出》出版發行後,導師李潤新教授非常高興(xing) ,想辦法聯係到了曹禺先生,讓我有機會(hui) 與(yu) 曹禺先生交談了2個(ge) 多小時。曹禺先生對我這個(ge) 當時初出茅廬的年輕譯者給予了熱情的鼓勵,這是讓我銘記終身的經曆。”

  談起自己與(yu) 中國的故事,阿齊茲(zi) 思緒萬(wan) 千。“我第一次到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40多年來,我親(qin) 曆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切實感受到中國經濟社會(hui) 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wei) 了讓更多阿拉伯讀者了解中國文化、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成就介紹給阿拉伯世界,阿齊茲(zi) 撰寫(xie) 了《中國的嚐試》等專(zhuan) 著,翻譯、編著了一係列與(yu) 中國有關(guan) 的文學作品和論文。

  如今,阿齊茲(zi) 仍然孜孜不倦地從(cong) 事著有關(guan) 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這一過程中,他對中國的了解、對翻譯事業(ye) 的思考也更加深入。“隻有通曉中國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理解當下的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智慧,理解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內(nei) 涵。比如在翻譯《中國文化要略》的過程中,我對中國古代文化與(yu) 哲學思想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同時對中國文化傳(chuan) 承有了更係統的認識,這激勵我繼續翻譯了《論語》《老子》等經典著作。”在阿齊茲(zi) 看來,通過這些著作,外國讀者可以了解到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和道德價(jia) 值觀。“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幫助更多人對中國有更加立體(ti) 、鮮活的認識,促進民心相通和互學互鑒。”

  阿齊茲(zi) 表示,近年來,中國為(wei) 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成果豐(feng) 碩。在他眼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一係列重要倡議,強調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yi) ,有力地推動了各國間的交流合作。“在埃及,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讓當地人有了更好學習(xi) 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平台;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hui) 、‘一帶一路’文學聯盟等交流活動,為(wei) 各國漢學家、翻譯家互相學習(xi) 、交流合作搭建了橋梁。”阿齊茲(zi) 說。

  去年7月,阿齊茲(zi) 到訪北京,參加了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hui) 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hui) 。“這是一場開拓視野、增進友誼的文化交流盛會(hui) 。會(hui) 上,大家分享觀點,交流見解,闡明文明交流互鑒之道。未來,我將盡我所能,翻譯更多的優(you) 秀中文書(shu) 籍,積極參與(yu) 文化交流活動,為(wei) 增進中外友誼與(yu) 合作貢獻一份力量。”阿齊茲(zi) 表示。

  巴西漢學家喬(qiao) 治·西內(nei) 迪諾

  “讓葡語讀者看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與(yu) 多元包容”

  本報記者 時元皓

  巴西漢學家喬(qiao) 治·西內(nei) 迪諾(圖⑤)時常被人問起他的中文名字“沈友友”的由來。“在中國的小篆中,‘友’是兩(liang) 隻手,十分形象;在古文中,誌向相同的人為(wei) ‘友’。”沈友友坦言,自己最初並沒有完全領悟名字的內(nei) 涵,隻覺得“友友”表示“雙倍的友好”,在不斷學習(xi) 中文、研讀典籍的過程中才漸漸明白其中深意。

  正如“友友”二字之意,沈友友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就是擔任巴中兩(liang) 國的友好使者、架起溝通不同文化的友誼橋梁。2005年,沈友友來到中國,在巴西駐華使館工作了近8年時間。此間,他在北京大學哲學係就讀,得以認真學習(xi) 古代漢語、仔細研讀中國古代典籍。

  沈友友愛書(shu) 。從(cong) 北京圖書(shu) 大廈、王府井圖書(shu) 大廈,到琉璃廠文化街,大大小小藏有古書(shu) 的書(shu) 店,都有他“淘寶”的身影。十三經、諸子百家經典、古代詩集……四處淘來的書(shu) 把他當時的家中堆得“書(shu) 滿為(wei) 患”。沈友友回憶,自己在家裏的活動空間還沒有書(shu) 的“居住”空間大。

  “我在巴西接受過多語言、多專(zhuan) 業(ye) 教育,而後在中國接受了嚴(yan) 謹規範的語言和文化研究培養(yang) ,又長期在中國居住,不僅(jin) 親(qin) 身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還能用葡語、以巴西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ti) 係,向外國讀者介紹並解釋中國文化。”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後,沈友友希望通過譯著與(yu) 巴西等葡語國家讀者建立交流,全麵客觀地展示中國文化,“讓葡語讀者看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與(yu) 多元包容,並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自2010年起,沈友友開始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論語》是沈友友開始學習(xi) 古代漢語的教材,其葡文譯本《論語·葡語解義(yi) 》則是他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典籍,目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已發行多個(ge) 版本,銷量超過20萬(wan) 冊(ce) 。該譯本不僅(jin) 僅(jin) 有對原著的翻譯,更有譯者結合原著特點及作品時代性、思想性等因素,根據專(zhuan) 家學者的注釋對《論語》進行的闡釋。在沈友友看來,中國典籍需要結合外國讀者的實際認知來闡釋,這是他們(men) 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

  沈友友於(yu) 2013年開始定居澳門,此後時常在中國各地旅行或參加活動。2022年10月,受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之邀,沈友友參加了在浙江舉(ju) 辦的“漢學青年學者研習(xi) 營”,並訪問了魯迅的故鄉(xiang) 紹興(xing) 。當時,他剛好在翻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呐喊》,這讓他有機會(hui) 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他的作品《呐喊演繹——一個(ge) 戲劇化的翻譯》將在巴西出版,他希望以此為(wei) 起點,向更多葡語讀者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近年來,中巴兩(liang) 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諸多進展,沈友友通過譯著等文化形式參與(yu) 其中,對此深有感觸。“如今,在巴西有越來越多研究中國的機構,包括學術界在內(nei) 的巴西各界對中國的關(guan) 注度很高。”沈友友表示,兩(liang) 國民間交往發展空間廣闊,“期待兩(liang) 國繼續加強人文交流,進一步拉緊人民之間的紐帶。”

  (人民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