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wu) 魯木齊4月7日電(史玉江 唐永建)千百年來,人們(men) 對於(yu) 豆腐的喜愛可謂是情有獨鍾,不論是蒸、炸、煮、炒、燉,都別有一番滋味。在新疆胡楊河市一二四團高泉鎮,看似平常的豆腐為(wei) 何能成為(wei)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一張美食名片,其製作技藝何以能入選“非遺”?
最令人稱道的“豆腐宴”,是當地人逢年過節、喜慶宴席等場合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唐永建 攝
秦安漿水老豆腐,安徽毛豆腐,雲(yun) 南石屏包漿豆腐……各地的豆腐製作技藝因其地域特色和曆史傳(chuan) 承而獨具魅力。高泉鎮的豆腐被稱為(wei) 當地首屈一指的特色美食,聞名於(yu) 新疆北部胡楊河市、奎屯市、烏(wu) 蘇市、博樂(le) 市等及周邊縣鎮,食客間流傳(chuan) 著“沒有品嚐過高泉的豆腐,就等於(yu) 沒有來過高泉”的美譽。
高泉豆腐已成當地一張文化名片
作為(wei) 一道傳(chuan) 統美食,豆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
從(cong) 挑選豆子、煮豆漿、點鹵到壓製成型,製作高泉豆腐的每一步都是手工。唐永建 攝
高泉豆腐得名於(yu) 高泉鎮的“高泉”。這眼清泉位於(yu) 天山腳下的一處高高的山崗,其南端有股長年流淌不息的泉水,稱為(wei) “茅頭泉”。因地勢高於(yu) 一二四團,故而得名“高泉”。再加上當地全年晴多雨少,晝夜溫差大,出產(chan) 的黃豆口感獨特。兩(liang) 者相結合,做出來的豆腐風味獨特,被當地人稱之為(wei) “高泉豆腐”。
一二四團文體(ti) 廣電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曉玲告訴記者,曾經有人慕名到該團取經學習(xi) ,可回去後嚐試許多回,始終做不出高泉豆腐那個(ge) 味。
後來,當地把茅頭泉的水拿去檢測,得出的結論是:茅頭泉的水屬於(yu) 一級飲用水,富含鋅、鐵、硒等多種微量元素。“高泉這個(ge) 地方屬於(yu) 大陸性幹旱氣候,全年晴多雨少,晝夜溫差也大,土壤條件也有別於(yu) 其他地方,出產(chan) 的黃豆口感濃鬱。”王曉玲說。
2021年,“高泉豆腐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第七師胡楊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當地文化的重要代表。
高泉豆腐的傳(chuan) 承人王誌勇家曆經兩(liang) 代人,經過不斷創新發展,讓這道美食得以傳(chuan) 承至今。
王誌勇的手藝來自他的父親(qin) 王洪路。王洪路1990年從(cong) 江蘇來到新疆的姐姐王洪香家,跟姐姐學做手工豆腐,經過幾年的潛心鑽研,王洪路製作的豆腐在一二四團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王誌勇不僅(jin) 有豆腐坊,在街市上還有豆腐店,生活紅火。“打算在高泉市場附近蓋一個(ge) 大一些的豆腐作坊,擴大生產(chan) 經營規模,把高泉豆腐推向更大的市場。”
“高泉豆腐之所以受到廣泛讚譽,一方麵在於(yu) 其選用了當地優(you) 質的水源和優(you) 質的大豆作為(wei) 原料,另一方麵在於(yu) 製作過程中保持了手工製作的傳(chuan) 統和嫻熟的技藝。”王曉玲說。
王誌勇一直堅持沿用傳(chuan) 統手工製作,做出的豆腐遠近聞名。唐永建 攝
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
從(cong) 選豆子、煮豆漿、點鹵到壓製成型,每一步都是手工製作,高泉豆腐傳(chuan) 承人王誌勇有著豐(feng) 富的經驗和技巧。他說,特別是點鹵這一步,直接影響到豆腐的口感。
走進豆腐坊,在嗡嗡作響的機器聲中,一粒粒圓滾滾的黃豆在機器中翻滾著,進料口連接著高泉本地的泉水。機器轉動著,奶白色的豆漿緩緩從(cong) 電動石磨上流了出來,匯聚到一口超大的鐵鍋中。
“要提前浸泡黃豆,通常都是前一天24時浸泡黃豆,14時左右打磨最好。”王誌勇告訴記者,要讓豆腐口感更好,在挑選豆子方麵要把關(guan) 。
“我家製作豆腐的材料都是本地黃豆,生長期大約120天。”王誌勇把豆渣倒進了電動石磨中進行複磨,“複磨是為(wei) 了將營養(yang) 都保留在豆腐中,這樣做出的豆腐更香。”
煮豆漿時,一口可以裝滿200公斤豆漿的鐵鍋,被一點點地裝滿,綿密的泡沫溢滿了整個(ge) 鐵鍋,爐灶中的柴火通過燃燒散發出獨有的清香。
醇香的豆漿煮開出鍋後,屋子裏頓時白霧繚繞。隻見王誌勇麻利地將鍋中的豆漿盛出來,放在一邊自然冷卻。
王誌勇稱,點鹵直接影響到豆腐的口感。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用手指輕點豆漿表麵,就能把握點鹵的時間。“點鹵時,要采用自然降溫、多次點鹵的方法,做出來的豆腐香、嫩、勁道。”
豆漿與(yu) 石膏相遇,化學反應後,豆香味縈繞在鼻尖,香氣彌漫在空氣中。這時,王誌勇蓋上空隙均勻的木頭壓板,壓上石墩子,讓豆腐腦中的水分通過籠布和蓋板上的洞流走,等待豆腐壓好成型。
“切好的豆腐塊,棱角不散不碎,嚐上一口,醇香柔軟,略帶甘甜。”王誌勇說,評價(jia) 一塊豆腐的好壞,要通過一看、二摸、三聞、四嚐。
“因為(wei) 做豆腐,家裏買(mai) 了樓房、汽車。平淡卻充實的生活,看似普通的豆腐,其中的滋味品隻有體(ti) 驗過的人才知道。”王誌勇的妻子告訴記者,他家的手工豆腐在一二四團的各飯店供不應求。
最令人稱道的是“豆腐宴”
在當地,食客來來往往,餐桌上不變的主角是豆腐。唐永建 攝
在這裏,最令人稱道的“豆腐宴”,是當地人逢年過節、喜慶宴席等場合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夜幕尚未降臨(lin) ,高泉鎮街邊的飯店已經開始忙碌起來。記者在萬(wan) 口福酒樓注意到,食客來來往往,但餐桌上不變的主角仍是豆腐。
“對於(yu) 豆腐宴,我們(men) 這的廚師推出了許多新穎獨特的菜品,以滿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該酒樓張姓老板告訴記者,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高泉清燉豆腐,幾乎人人都點。
高泉的清燉豆腐,潔白中嵌入幾點蔥花,隱隱約約透出青綠,清香飄逸,圓順滑口,令人難以忘懷。唐永建 攝
記者注意到,宴席上的豆腐被巧妙地搭配成各種佳肴。如豆腐燉魚頭、豆腐炒肉末、豆腐蒸蛋羹以及丸子、餃子和餅子等,每一道菜都展示著豆腐的可塑性。
家住高泉鎮的王廷香,當日帶著從(cong) 外地來的親(qin) 朋好友,在萬(wan) 口福酒樓點了一桌豆腐宴。
“我的朋友在不同地方吃過很多種豆腐,但還是很想吃高泉豆腐。”王廷香說,用高泉豆腐做成的各色美食,比如,丸子、餃子、夾沙、餅子、蛋糕、烤豆腐、羹……其口感和造型很有特色。經口碑相傳(chuan) ,高泉豆腐的名聲越來越響。
“遊客到一二四團高泉鎮,都會(hui) 慕名品嚐高泉豆腐宴,還會(hui) 買(mai) 上一大塊豆腐帶回去。”王曉玲表示,通過品嚐高泉豆腐宴,人們(men) 可以感受到兵團的獨特風味和文化魅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