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4月10日電 題:為(wei) 何說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之源?
——專(zhuan) 訪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wan) 琳
中新社記者 梁婷 張芹
位於(yu) 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為(wei) 目前所見夏商時期長江中遊地區規模最大城邑,距今已有3500年曆史。盤龍城遺址也是長江中遊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青銅文化遺址,其發現推翻了以往“商文化隻存在於(yu) 中原地區”的觀點。遺址出土的青銅文物有何特色?為(wei) 何說其為(wei) “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之源”?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wan) 琳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進行解讀。
視頻:【東(dong) 西問】為(wei) 何說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之源?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盤龍城遺址至今主要開展了哪些考古工作?
萬(wan) 琳:盤龍城遺址自1954年因取土抗洪被發現,至1963年對樓子灣開始科學田野考古發掘,後續多次發掘工作由此展開。
1974年至1976年,由北京大學、湖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等聯合主持的發掘,揭露出盤龍城的宮殿基址及李家嘴貴族墓葬區,解剖了城垣和城壕,對盤龍城宮城及宮殿建築布局有了較清晰認知。
從(cong) 2013年起,盤龍城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由闡述文化屬性向探索聚落與(yu) 社會(hui) 場景轉型,從(cong) 服務於(yu) 大遺址保護與(yu) 展示出發,探究盤龍城的聚落布局和地理環境變遷。新時期考古發掘對聚落布局及其變化有了新認識。
此外,盤龍城大規模青銅冶煉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在盤龍城早期有青銅冶煉的生產(chan) 過程。這提示盤龍城青銅器或可能為(wei) 本地生產(chan) ,對於(yu) 認識盤龍城遺址性質、研究早期國家重要生產(chan) 技術是否為(wei) 國家控製等重要學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yi) 。
盤龍城遺址宮殿基址複原展示。張芹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盤龍城發現了大量鑄銅相關(guan) 的遺跡和遺物,且表現出較高的青銅器冶鑄水平。發現的早期青銅文物呈現哪些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哪些?
萬(wan) 琳:盤龍城出土各類青銅器500餘(yu) 件,是同時期中國出土青銅器最多的遺址。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器型、紋飾絕大部分與(yu) 中原相同,以鼎、觚、爵、斝等為(wei) 主體(ti) 的青銅禮器組合,也與(yu) 中原商文化相同,其中有部分是食器和炊器。但數量最多的還屬兵器,占總數的70%左右。
通過考古發現,盤龍城在早期作為(wei) 軍(jun) 事防禦的功能非常顯著,出土的青銅兵器種類繁多,有戈、矛、鉞、刀等,由此可以判斷盤龍城是商王朝重要的軍(jun) 事戰略據點。如李家嘴M2出土的銅鉞,鉞身周邊飾虁紋,是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銅鉞。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鉞。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
標誌性文物帶鋬觚形器,它兼有三個(ge) 器物的特征於(yu) 一身:爵的口、觚的身、斝的鋬。該器形為(wei) 過去所未見,為(wei) 本地特有。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銅帶鋬觚形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
另外,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青銅大圓鼎,是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圓鼎。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大圓鼎。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
盤龍城發現後,專(zhuan) 家們(men) 在湖南炭河裏、江西吳城遺址等長江南邊、東(dong) 邊、西邊都相繼發現商代重要遺跡,盤龍城是這些遺址中接受中原文明最早的一個(ge) 。
就地理位置而言,盤龍城是夏商時期中原文化在南方建立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夏商王朝在向南擴張過程中的一個(ge) 重要據點。盤龍城青銅遺跡和青銅器文物的發現,讓後世得以了解中原王朝在南方的經略開發,說明盤龍城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以及大規模的青銅器生產(chan) 基地,其青銅文明已形成完整係統。
總體(ti) 來看,盤龍城的青銅鑄造技術、藝術審美、精神信仰都深深影響了後世。
2023年8月,“盤龍城——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展覽在廣東(dong) 廣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舉(ju) 行。陳楚紅 攝
中新社記者:對盤龍城青銅文明,公眾(zhong) 較為(wei) 關(guan) 注的是哪些方麵?海內(nei) 外學者是否開展了聯合研究,聚焦哪些方麵?
萬(wan) 琳: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cong) 2013年開始建設。開放5年以來,陸續接待民眾(zhong) 400萬(wan) 人次前來了解盤龍城文化。盤龍城人當年吃什麽(me) ?當時的地理景觀是怎樣的?他們(men) 住的房子是什麽(me) 樣的?這些是我們(men) 在接待過程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考古人士關(guan) 注的問題。
近幾年,對盤龍城的環境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等持續開展。我們(men) 通過考古發掘了解了3500年前盤龍城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建築風格等。
盤龍城青銅器產(chan) 地問題一直為(wei) 公眾(zhong) 所關(guan) 注,但過去一直沒有發現冶鑄相關(guan) 的遺存。2015年至2018年,我們(men) 連續對小嘴遺址展開考古發掘,揭露灰溝、房屋等可能與(yu) 鑄銅生產(chan) 相關(guan) 遺跡,並發現有陶範、坩堝、青銅顆粒、礪石、木炭塊等鑄銅遺物,初步判定小嘴遺址為(wei) 盤龍城聚落內(nei) 的一處青銅器生產(chan) 區域。
2016年4月,在建的武漢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孫新明 攝
隨著考古材料不斷更新,對盤龍城遺址青銅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包括盤龍城遺址出土青銅器鑄造工藝及可能存在的個(ge) 性特征,分析小嘴等青銅器生產(chan) 作坊區的結構,通過出土青銅器的合金、微量元素、鉛同位素比值及特性來探討可能的礦源產(chan) 地和青銅器產(chan) 地,探討遺址青銅器的生產(chan) 組織情況,並通過青銅器的生產(chan) 來觀察盤龍城與(yu) 鄭州商城為(wei) 代表的中原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
2018年年底,盤龍城中美聯合考古項目啟動。在中美雙方通力配合之下,盤龍城遺址學術團隊在田野工作中展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與(yu) 國際學者共享學術研究方法和成果。
三年合作期內(nei) ,盤龍城中美聯合考古隊探索了包括電法勘探和物探雷達在內(nei) 的考古勘探、發掘技術,在考古發掘中運用考古地理信息係統、三維建模在內(nei) 等新式記錄手段,並擁有了集合記錄所有田野、室內(nei) 工作的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平台。
在眾(zhong) 多優(you) 秀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支持下,盤龍城遺址的考古團隊對於(yu) 遺址聚落形態和布局、手工業(ye) 生產(chan) 、自然環境變遷、區域聚落形態分布與(yu) 互動等課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盤龍城遺址的功能與(yu) 性質亦取得更前沿的認知。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鄒浩 攝
中新社記者:考古學家普遍相信,以盤龍城為(wei) 中心,來自中原的青銅文明在長江流域四散開去。盤龍城與(yu) 三星堆青銅文化各自有何特征?有何交融相似之處?
萬(wan) 琳:盤龍城作為(wei) 夏商王朝時期長江中遊之重鎮,對南方地區融入以夏商為(wei) 中心的華夏文明係統,起到舉(ju) 足輕重的作用。自盤龍城起,商王朝不斷向南開拓疆土,其文化也逐漸輻射至中國南方地區。
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曾說,盤龍城是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中心,也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向南傳(chuan) 播的中轉站。
盤龍城屬於(yu) 商文明早期和中期,最晚段到殷墟一期。我們(men) 認為(wei) ,盤龍城不斷將吸收的商文明向長江的南邊、東(dong) 邊、西邊進行傳(chuan) 播。盤龍城紋飾、中原的紋飾,在江西的新幹大洋洲的青銅器上也有所體(ti) 現,這都是文化傳(chuan) 播影響的效果。
此外,盤龍城遺址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碎器葬的存在。這種將青銅器、玉器等隨葬品打碎埋葬的習(xi) 俗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中也有體(ti) 現。同時,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有領玉璧和盤龍城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璧都帶有九道弦紋,三星堆出土的玉戈形製也很接近盤龍城出土的同類器。這些都說明盤龍城和三星堆先民在生活、生產(chan) 、祭祀等活動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023年8月,廣東(dong) 廣州,“盤龍城——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展覽展出的綠鬆石鑲金飾件(複原件)。陳楚紅 攝
被譽為(wei)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鎮館之寶”的有領玉璧、綠鬆石鑲金飾件和青銅大圓鼎,在造型紋飾和鑄造工藝上都與(yu) 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基本一致,證明盤龍城與(yu) 中原文化處於(yu) 統一的係統中,是中原文化發展的延續,為(wei) 中國青銅文明高峰期的到來奠定堅實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wan) 琳介紹出土青銅器。梁婷 攝
萬(wan) 琳,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入選“黃鶴英才(文化)計劃”,全國文物係統先進工作者,獲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十年傑出貢獻人物”,湖北省享受省政府專(zhuan) 項津貼專(zhuan) 家。長期從(cong) 事文物保護和博物館陳列工作,主持完成盤龍城遺址本體(ti) 保護展示工程、遺址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主持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榮膺第十七屆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帶領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榮獲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