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財經

青藏高原腹地的創業故事:隻有荒蕪的高原,沒有荒蕪的電商

發布時間:2021-03-02 11:04:00來源: 中宏網

  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堆滿了待發的包裹。三個(ge) 工人在屋內(nei) 空隙處,將一袋袋藜麥裝進紙箱,打包封裝,膠帶機嘶嘶作響。窗外的寒風呼嘯而過。

  這是青海格爾木商家馮(feng) 常俊的庫房,春節前,這裏每天至少要向全國各地發出2000個(ge) 藜麥包裹。

  格爾木市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距離西寧還有800公裏,全市總麵積近12萬(wan) 平方公裏,比整個(ge) 江蘇省還大,90%的土地卻是荒漠,常住人口僅(jin) 約24萬(wan) 人。

  三年前,馮(feng) 常俊在格爾木一家瀕臨(lin) 破產(chan) 的國企上班,月工資不到兩(liang) 千元。此前他還種過枸杞、開過餐館,但屢戰屢敗,欠了四十多萬(wan) 的外債(zhai) ,時常為(wei) 看不到頭的還債(zhai) 生活感到絕望。

  如今,他依靠在拚多多上賣藜麥,年銷過千萬(wan) ,成為(wei) 格爾木最大的電商商家。

  過去三年,馮(feng) 常俊無意中創造了一個(ge) 邊遠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的神話。他不僅(jin) 改變了自身的命運,更是改變了許多當地人的生活,盤活了格爾木農(nong) 產(chan) 品上行的產(chan) 業(ye) 鏈。

111.png
馮(feng) 常俊(上圖右二)在庫房與(yu) 工人們(men) 一起打包。(攝影:昆侖(lun) )

  絕境逢生

  “那時候整夜整夜失眠,比創業(ye) 吃苦受罪難受多了”,馮(feng) 常俊說。他之前租種20畝(mu) 的枸杞地,零下十幾度的冬天還在地裏修剪樹枝,啃著凍得跟石頭一樣的饃饃,但跟枸杞行情價(jia) 格大跌、枸杞爛在地裏的痛苦,跟此後負債(zhai) 累累的生存狀態相比,這種苦算不了什麽(me) 。

112.png
夏天的格爾木農(nong) 場,來自南美的高原作物在中國找到了理想種植地。(攝影:昆侖(lun) )

  2018年,馮(feng) 常俊在妻子的支持下,決(jue) 定到網上賣青藏高原農(nong) 產(chan) 品。相比此前種枸杞、開餐館的重投入,馮(feng) 常俊這一次創業(ye) 謹慎試水。嚐試過不同電商平台後,他鎖定了拚多多。

  “跟其他平台相比,拚多多沒有傭(yong) 金,推廣效果好,對於(yu) 中小商家來說很友好”,馮(feng) 常俊說。他選擇賣藜麥,而非格爾木種植麵積更大的枸杞,是因為(wei) 藜麥的儲(chu) 存、加工、包裝、運輸更方便,適合電商初期上手。

  藜麥是格爾木的新特產(chan) 。8年前,當地成功培育出耐旱、耐鹽堿的藜麥品種,隨後開始大規模種植。高達2780米的平均海拔,3380小時的年日照時間,讓格爾木成為(wei) 藜麥生長的理想地區。

  盡管藜麥素有“穀物之母”的美稱,屬於(yu) 最合適人類的全營養(yang) 穀物,但格爾木的藜麥並不為(wei) 外界所知,市場需求很不穩定。

  今年56歲的祝恒年務農(nong) 數十年,在格爾木國營河西農(nong) 場租種了50畝(mu) 土地,7年前開始種植藜麥,是當地最大的藜麥種植戶之一。他的藜麥過去一直賣給線下批發商,行情好的時候,能夠賣到十多塊一斤,差的時候,僅(jin) 三塊多一斤。

113.png
56歲的祝恒年,是格爾木市河西農(nong) 場的藜麥種植大戶。(攝影:昆侖(lun) )

  在電商從(cong) 業(ye) 者看來,格爾木算不上“流著奶與(yu) 蜜”之地。這座發跡於(yu) 交通運輸的移民城市,擁有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資源,由此支撐起一批工業(ye) 和運輸國有企業(ye) 。

  “不進體(ti) 製內(nei) 或者國企,好像很難過上富足的生活”,馮(feng) 常俊就這樣“冒失地”一頭紮進了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這個(ge) 行業(ye) 。

  馮(feng) 常俊回憶說,當時的小目標就是“每天要能賣出10單就太棒了”。畢竟,一位當地的電商前輩,每天在淘寶也就賣出幾十單。

  業(ye) 務爆發

  外地的消費者購買(mai) 了馮(feng) 常俊店鋪的第一單藜麥,然後,就會(hui) 推薦給親(qin) 友,通過口碑傳(chuan) 播,馮(feng) 常俊的店鋪慢慢迎來了更多陌生人、回頭客。同時,馮(feng) 常俊也開始使用平台的推廣工具,嚐試著每天花幾十塊給店鋪打廣告。

  在格爾木的出租屋裏,馮(feng) 常俊是個(ge) 孤獨的創業(ye) 者。他從(cong) 零電商經驗起步,日夜琢磨著拚多多的電商培訓課程。他一手包辦了采貨、運營、銷售、打包、物流、客服、售後的所有位置,最大的心得就是“要讓顧客的購物體(ti) 驗滿意,符合平台規則,客服回複要及時,發貨要及時,被顧客投訴很慘,被平台處罰也很慘”。

114.png
31歲的馮(feng) 常俊通過拚多多,將藜麥這種高原農(nong) 產(chan) 品賣向了全國各地。(攝影:昆侖(lun) )

  2019年,在每天發數十單包裹的時候,馮(feng) 常俊開始感受到“忙不過來”,妻子在工作之餘(yu) 搭起了幫手,兩(liang) 人在半夜兩(liang) 點一起打包,次日清晨,馮(feng) 常俊再開著麵包車將藜麥送到快遞點——格爾木物流不發達,如果訂單量少,快遞員並不願意上門取件。

  2020年5月,經曆了年初疫情導致的物流停發,馮(feng) 常俊的藜麥店鋪厚積薄發,迎來爆發式銷售增長,日訂單量躥升到了數百單。

  馮(feng) 常俊趁勢組建起自己的電商團隊,辦公地從(cong) 原來的一間出租單間,換成了一套兩(liang) 室一廳的民房,同時他全力投入運營,將平台推廣投入增加到每月數萬(wan) 元。

  膽子大、行動力強的馮(feng) 常俊,拔得了頭籌。到2020年夏天,藜麥店鋪訂單量一天最高已經達到2000單,月銷售額突破百萬(wan) 。他的店鋪坐穩了拚多多雜糧類目銷售排行榜的前列,甚至攀升到第一位。

  在平台雜糧類目銷售排行榜前列,大部分商家來自河南、山西等中東(dong) 部地區農(nong) 業(ye) 大省,來自青海的商家異常罕見。這甚至引發了拚多多上海總部的關(guan) 注,馮(feng) 常俊接到了平台工作人員的問詢電話。

  在快遞成本高昂的格爾木,為(wei) 了向消費者強調藜麥是“原產(chan) 地直發”,馮(feng) 常俊堅持從(cong) 格爾木而非運到外地再發貨。當地的快遞企業(ye) ,先是對這家突然冒出的單量驚人的本地電商感到詫異,然後爭(zheng) 搶起這個(ge) 大客戶,甚至打起了價(jia) 格戰。

  憑借巨大的訂單量,馮(feng) 常俊獲得了市場收件價(jia) 腰斬的優(you) 惠價(jia) ,得以壓縮成本,讓利消費者,將銷售規模繼續做大。

  格爾木當地一家快遞公司的負責人感歎,“整個(ge) 格爾木的電商快遞件估計也就幾千單。這個(ge) 藜麥商家在這麽(me) 短的時間內(nei) 殺出來,做到兩(liang) 千的日單量,簡直就是個(ge) 神話。”

  星火燎原

  43歲的回族人張尕胡,是馮(feng) 常俊招進來的第一個(ge) 員工。他總是沉默地在流水線屋子裏,低頭熟練地給藜麥打包裝箱,做著簡單甚至顯得枯燥的工作。

  但張尕胡坦露出對這份工作的珍惜。張尕胡沒什麽(me) 文化,履曆比老板還豐(feng) 富——他過去常在西北各地做體(ti) 力活,做過采摘枸杞的工人,做過餐館的拉麵師傅,還去新疆幹過苦力。

  “最難過的是在零下40度的冬天,在新疆做礦工挖黃金。”張尕胡說,常年勞作使他落下了肺病重疾,不堪重活。他被迫結束在外的打工生活,回到格爾木,渴望找份工作,養(yang) 活家中三個(ge) 4歲、7歲、9歲的孩子。

115.png
43歲的張尕胡是藜麥電商團隊的第一個(ge) 員工,他忙著為(wei) 藜麥打包裝箱。(攝影:昆侖(lun) )

  2020年5月,馮(feng) 常俊在本地發出招聘廣告,組建電商團隊,在眾(zhong) 多的求職者中,他留下了踏實肯幹的張尕胡。

  比起做打包物流的員工,格爾木更難得的是電商人才。從(cong) 格爾木電商產(chan) 業(ye) 園,到當地的枸杞、藜麥廠家,他們(men) 都指出這個(ge) 西部地區電商發展的症結。

  “別說格爾木,就是西寧甚至整個(ge) 青海,都沒有什麽(me) 出彩的電商,想找個(ge) 同行交流都很難。“馮(feng) 常俊說,他中專(zhuan) 學的焊接,做電商之前什麽(me) 都做過,就是沒做過電商,常令外地的同行大跌眼鏡。

  23歲的馬子萍,成為(wei) 馮(feng) 常俊招進團隊的第二個(ge) 員工。

  此前,馬子萍在成都電子廠的流水線打工,坐火車回格爾木要一天一夜。漂泊在外多年,她想回到家鄉(xiang) ,方便照顧父母,但在本地找工作並不容易。本地經營狀況尚可的國企,招聘門檻要求本科,她卻隻有中專(zhuan) 學曆。

116.png
23歲的馬子萍回到家鄉(xiang) ,很慶幸能在格爾木找到這份電商工作。(攝影:昆侖(lun) )

  2020年5月,馮(feng) 常俊將馬子萍招進團隊,教她做電商打單、客服、售後等工作。這個(ge) 電商從(cong) 業(ye) 經驗比員工也就多兩(liang) 年的老板,相信馬子萍也能和他一樣,通過電商走得更遠。

  在格爾木這座民營經濟並不發達的小城,馮(feng) 常俊為(wei) 員工們(men) 提供的3000-4000元月收入、規律的工作作息、可期的職業(ye) 成長,在當地已經有足夠的吸引力。

  到2020年年底,馮(feng) 常俊組建的本地電商團隊,已經擴大到10人,真正組成了一支成建製的格爾木電商生力軍(jun) 。

  隨著銷售規模持續做大,這條藜麥產(chan) 業(ye) 鏈的上下遊都從(cong) 電商中受益。

  馮(feng) 常俊說,自己是在拚多多賣藜麥,而這間辦公室裏的桌椅、打印機、各種辦公小件,都是從(cong) 拚多多買(mai) 的。

  “因為(wei) 拚多多的崛起,大家都習(xi) 慣了包郵拚單,格爾木現在快遞下行(格爾木人通過電商消費)的包裹一天有四五萬(wan) 件。”格爾木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說,但格爾木的快遞上行(格爾木電商賣出產(chan) 品)包裹量一天隻有幾千,本地電商的崛起可以改善快遞空車離開的狀態。

  格爾木藜麥種植戶及加工廠也有了盼頭。

  當地最大的藜麥加工廠負責人鄭協通,7年前大麵積種植藜麥,因為(wei) 行情價(jia) 格下跌損失慘重,為(wei) 了出掉手裏的存貨,他轉而嚐試做起了藜麥加工廠。眼下,除了線下批發商,馮(feng) 常俊是他最重要的客戶。

  “今年格爾木黑藜麥很稀缺,我廠裏還剩下最後5噸,別的客戶來要我都不給,專(zhuan) 門留給馮(feng) 總。”鄭協通說,做生意渴求穩定的銷售渠道,本地電商夥(huo) 伴尤其要珍惜。他還盼望,未來能和馮(feng) 常俊的電商一起合作,籌劃更多的藜麥深加工產(chan) 品。

  在格爾木河西農(nong) 場,作為(wei) 藜麥種植大戶,56歲的祝恒年和42歲的祝格連,與(yu) 藜麥加工廠以及電商業(ye) 務建立了直接緊密的關(guan) 聯。藜麥銷售渠道及價(jia) 格經過商定,有了確切保證。

117.png
冬天的格爾木農(nong) 場,地裏的藜麥已經收割完,42歲的祝格連等待來年的耕種。(攝影:昆侖(lun) )

  祝格連說,為(wei) 了分攤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波動的風險,他家同時種了20畝(mu) 藜麥和40畝(mu) 枸杞,今後通過本地藜麥電商,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減少傳(chuan) 統批發的價(jia) 格流通波動,他會(hui) 樂(le) 意種植更多藜麥。

  按照藜麥的畝(mu) 產(chan) 量700斤計算,如果藜麥收購價(jia) 能夠達到每斤6元,就能實現畝(mu) 收益4200元,對於(yu) 格爾木種植農(nong) 戶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沒有人知道,馮(feng) 常俊在拚多多的電商生意還能做多大,但所有人都在期待,格爾木的藜麥電商產(chan) 業(ye) ,還能走得更長遠。

(責編: 刁懷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