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歌聲飛出太行山(守望)

發布時間:2022-01-17 14:3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沒被選上,不能去參加演出了。”“你可以繼續在馬蘭(lan) 小樂(le) 隊唱歌,樂(le) 隊的大門永遠為(wei) 你敞開。”在太行山深處馬蘭(lan) 村的一間小屋內(nei)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在安慰一個(ge) 小男孩。男孩點點頭,跟著節拍繼續唱:“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li) 的馬蘭(lan) ……”稚嫩的歌聲飄出窗外,飛出大山。

  這位78歲的老人叫鄧小嵐(見圖,本報記者張誌鋒攝),退休後的她從(cong) 北京來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lan) 村教山裏娃唱歌,默默堅守了18年。

  “馬蘭(lan) 村就是我的家”

  “馬蘭(lan) 村就是我的家。”鄧小嵐一邊調試小提琴,一邊微笑著說。

  家在北京,她和馬蘭(lan) 有什麽(me) 淵源?上世紀40年代,鄧小嵐父母曾在位於(yu) 馬蘭(lan) 村的《晉察冀日報》工作。1943年底,鄧小嵐在馬蘭(lan) 村附近的易家莊出生。

  父母工作忙,就把她送到附近麻棚村一戶老鄉(xiang) 家寄養(yang) ,老區人用小米粥哺育“小嵐子”2年多,之後她隨父母轉到張家口。

  跟著父母輾轉多地,鄧小嵐後來到了北京讀書(shu) ,考上清華大學,長大後從(cong) 未回過馬蘭(lan) 村,但心裏卻一直把那兒(er) 當作自己的故鄉(xiang) 。

  一個(ge) 契機,讓她決(jue) 定回到馬蘭(lan) 村。當年敵人掃蕩時,《晉察冀日報》有7位同誌犧牲。2003年清明節,已退休多年的鄧小嵐回馬蘭(lan) 村為(wei) 烈士掃墓,馬蘭(lan) 小學20多名小學生參加紀念儀(yi) 式。

  活動結束後,鄧小嵐想跟孩子們(men) 一起唱支歌,但孩子們(men) 一臉懵懂,“什麽(me) 歌都不會(hui) 唱”。鄧小嵐心裏很不是滋味,由此萌生一個(ge) 念頭:一定要再來馬蘭(lan) 村,教孩子們(men) 唱歌。

  2004年夏天,鄧小嵐再次回到馬蘭(lan) 村。當時馬蘭(lan) 小學僅(jin) 有一名老師,沒開音樂(le) 課。於(yu) 是她成了這裏的義(yi) 務音樂(le) 老師,每半個(ge) 月來一次,教孩子們(men) 唱國歌、少先隊隊歌,以及《歌聲與(yu) 微笑》等歌曲。

  她最初以為(wei) ,教孩子們(men) 唱歌是很簡單的事。可是有的孩子家長認為(wei) ,將來考學又不考唱歌,白花工夫。她理解家長的心情,就一家一家上門解釋,“課餘(yu) 學唱歌,不會(hui) 影響學習(xi) ,還能促進學習(xi) !”

  “我喜歡教孩子們(men) 唱歌”

  時光伴隨歌聲悄悄流淌,鄧小嵐種在山坡上的金菊花年年如約綻放,不知不覺中,她在馬蘭(lan) 村教唱歌已經18年了。

  為(wei) 了不影響孩子們(men) 正常學習(xi) ,她用周末、課餘(yu) 和假期給孩子們(men) 上課。北京到馬蘭(lan) 有400多公裏,當年沒有高鐵,她一大早趕公交、換地鐵,從(cong) 北京西站乘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班車,趕到馬蘭(lan) 村經常是傍晚6點多。山路彎彎,坑坑窪窪,但她從(cong) 不覺得苦。

  後來她搬進學校,住在大山深處。冬天經常是零下十幾攝氏度,寒風透過門縫往屋裏鑽,毛巾凍成了“硬板”,她晚上睡覺都得戴著帽子。一些親(qin) 友不解:你為(wei) 啥跑到大山裏教孩子唱歌?她笑笑說:“我喜歡教孩子們(men) 唱歌,也喜歡聽孩子們(men) 唱歌。”

  巍巍太行山,清清胭脂河,老人牽掛小山村。冬去春來,每月跑兩(liang) 趟,寒暑假都住在村裏。

  2006年10月,她從(cong) 北京家裏帶來幾把吉他、手風琴和小提琴,成立了由6個(ge) 孩子組成的馬蘭(lan) 小樂(le) 隊。

  五年級的孫誌雪以前隻在電視上見過電子琴,她忍不住好奇地按琴鍵,“當——”電子琴發出美妙的聲音,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後來,她考上西北民族大學音樂(le) 學院。今年寒假她來看鄧老師,“當年電子琴的那一聲響,打開了我的音樂(le) 之路。”

  漸漸地,鄧小嵐身邊的一些朋友被她感動了,陸續加入。她的朋友還專(zhuan) 門為(wei) 孩子們(men) 創作了《假如有一天你來到馬蘭(lan) 》等歌曲。

  “音樂(le) 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一扇窗”

  過去,條件艱苦,村裏許多孩子連縣城甚至鎮上都沒去過。2008年國慶節,鄧小嵐帶馬蘭(lan) 小樂(le) 隊來到北京,山裏娃們(men) 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地鐵。他們(men) 遊覽“鳥巢”,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一路走下來,他們(men) 也把歌聲帶到了北京。

  當時一些城市經常舉(ju) 辦音樂(le) 節,但很少有兒(er) 童音樂(le) 節,鄧小嵐想:能不能給孩子們(men) 辦一個(ge) 音樂(le) 節呢?

  2013年夏,鄧小嵐決(jue) 定在馬蘭(lan) 村的山穀裏舉(ju) 辦森林音樂(le) 會(hui) 。縣裏幫著建舞台,鄧小嵐每天騎電動車去盯進度。7月24日,她急著去工地,不小心栽進路邊大坑,左腿摔成骨裂……

  舞台建好了,形似一隻展翅飛翔的小鳥,又像一雙向上托舉(ju) 的手。“希望孩子們(men) 放飛希望,托起明天的夢想。”8月24日,首屆馬蘭(lan) 兒(er) 童音樂(le) 節舉(ju) 辦, 20名隊員表演小提琴、合唱等。聽!山裏娃娃拉起小提琴,悠揚的琴聲穿越樹林,飛出大山。

  2021年10月,一座新的月亮舞台建成。近年來,當地共辦了四屆馬蘭(lan) 兒(er) 童音樂(le) 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小歌手、大歌手到馬蘭(lan) 分享“歌聲與(yu) 微笑”。

  音樂(le) 化人,為(wei) 孩子們(men) 開啟全新世界。近年來,小樂(le) 隊培養(yang) 了近百人,北京、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們(men) 的足跡和歌聲,也帶動了更多的山裏孩子。現在村裏有很多孩子上高中、讀大學,小樂(le) 隊裏也有4名成員考上了大學裏的藝術專(zhuan) 業(ye) 。

  如今,馬蘭(lan) 小學有90多人,鄧小嵐還教新來的音樂(le) 老師拉小提琴,以期帶動更多學生。“音樂(le) 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一扇窗。”鄧小嵐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要做點有意義(yi) 的事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7日 06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