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是那一抹“誌願紅”
三九的冬日有些寒冷,但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幸福杭州道”大篩一線,正發生著那些讓我們(men) 感動的事兒(er) 和溫情的畫麵。
黨(dang) 組織的召喚就是醫護工作者的“鬧鍾”
“現在,我們(men) 院每一個(ge) 醫護工作者每天都會(hui) 定好多鬧鍾,鬧鍾時間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提前,大家定鬧鍾發的朋友圈還刷了屏,有的淩晨三點下了夜班就直接趕過來了。這就是一場與(yu) 時間賽跑的戰鬥,我們(men) 必須經得住體(ti) 力和毅力的雙重考驗,就是為(wei) 了堅守一個(ge) 共同的信念——把疫情控製住,把健康守護好。”“我們(men) 院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引導廣大黨(dang) 員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履使命、顯擔當,把疫情防控作為(wei) 踐初心、擔使命的‘戰場’和‘考場’,讓黨(dang) 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熠熠閃耀。”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北京大學濱海醫院(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醫護工作者如是說。
社區居民與(yu) 工作人員同頻共振
1月15日早上天還未亮,杭州道街道各個(ge) 篩查點位已經準備就緒,6點準時啟動大篩。在誌願者的攙扶幫助下,家住文安裏社區的杜文光大爺拄著拐杖不到6點30分就已經完成了篩查。“我今天4點起的,5點多就在小區廣場附近了,看著社區、醫務和誌願者們(men) 在黑夜裏忙活,他們(men) 很辛苦啊,都很不容易。我今年已經78歲了,腳有點行動不便,雖然社區已經安排了入戶采集,但每次我都會(hui) 早早地到現場排隊參加核酸篩查。馬上快過年了,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大家都能過個(ge) 好年。” 杜大爺說。
最感人的是那一抹“誌願紅”
“我們(men) 原來在這個(ge) 小區住,看見社區群裏發微信說缺誌願者,因為(wei) 對小區有感情,我們(men) 就過來幫忙來了。棚子太暗,我們(men) 拿了燈幫著安上,小區的宣傳(chuan) 大屏幕不亮了,我們(men) 就再修一修,社區老人比較多,我們(men) 幫扶一下,看看醫護人員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幫點忙,都是舉(ju) 手之勞的事兒(er) 。”文安裏社區點位誌願者說。
淩晨3點半的天空還是漆黑一片,家住漢沽的劉洋就匆匆出了家門。4點之前他就要趕往30多公裏外的濱海新區核心區杭州道街參加大篩誌願活動,這已經是他近期第三次參加了。“請您準備好身份證”“請大家保持一米間隔”這樣的口令一遍遍重複著。“作為(wei) 區城管委的下沉幹部,我與(yu) 其他同誌一樣,要做好現場導流、秩序維持等工作,重點幫扶特殊群體(ti) 。我們(men) 都有一個(ge) 顏色——‘誌願紅’。”劉洋說。
家庭全相聚大篩一線
治國裏社區中心花園點位,有這樣一家三口,他們(men) 都在大篩一線的不同崗位上忙碌著。“女兒(er) 季敏是北京師範大學三年級研究生,一放寒假就主動來社區當誌願者;我愛人在濱海燃氣集團工作,他們(men) 單位全麵參與(yu) 街道大篩誌願工作,我們(men) 一家三口聚在這裏,共同為(wei) 疫情大篩做點事兒(er) 。今天還是女兒(er) 的生日,這是她走向社會(hui) 前最有意義(yi) 的成人禮。”杭州道街道治國裏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張釩介紹說,僅(jin) 這個(ge) 點位,就有16位大學生誌願者參與(yu) 支持大篩。
杭州道街道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在大篩的每一個(ge) 點位懸掛一麵黨(dang) 旗,讓黨(dang) 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自2022年1月9日起,機關(guan) 下沉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誌願者等6000餘(yu) 人次同“心”奮戰在大篩一線,共同守護好杭州道街居民的身體(ti) 安康和美好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