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賡續中華文脈,光耀複興之路

發布時間: 2022-01-26 11:00: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月25日電 新華社25日播發署名鍾華論的文章《賡續中華文脈,光耀複興(xing) 之路》,全文如下:

  文化因創新而輝煌,文明因發展而精彩。

  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曆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軸上,寫(xie) 就光芒萬(wan) 丈的篇章。

  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文化的視角不可或缺。一百年來,一代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斷發現並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內(nei) 在契合性,夯實中國人民接受並信仰馬克思主義(yi) 的深厚文化基礎、價(jia) 值基礎和實踐基礎。這一曆史進程,也是“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文明征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舉(ju) 旗定向、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立民族文化之根,鑄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發展之道,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複興(xing) 之路。

  賡續千年文脈,共襄千秋偉(wei) 業(ye) ,中華兒(er) 女開創未來,具有無比堅定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

  “致廣大而盡精微”——新年前夕,習(xi) 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引用《禮記·中庸》之語揭示成事之道,展現出深厚的文化情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一係列戰略思想和創新理念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用“十個(ge) 明確”進一步概括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核心內(nei) 容。“十個(ge) 明確”貫通著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閃耀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髓,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偉(wei) 大創造精神、偉(wei) 大奮鬥精神、偉(wei) 大團結精神、偉(wei) 大夢想精神,具有強大的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以中華文明為(wei) 源頭活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特質的融會(hui) 貫通,充盈著濃鬱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典範,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馬克思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號召全黨(dang)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續寫(xie)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新的征程上,吸吮著五千年中華文明豐(feng) 厚的文化養(yang) 分,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完善,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必將展現更加強大的真理力量,指引我們(men)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二)

  江流萬(wan) 裏,綿延不絕。在世界東(dong) 方這片熱土上,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智慧,為(wei) 克服艱難險阻、書(shu) 寫(xie) 輝煌史詩提供了思想營養(yang) 和精神支撐。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在人類曆史上出現過20多個(ge) 文明形態,隻有中國的文化體(ti) 係長期延續發展而從(cong) 未中斷。

  “萬(wan) 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立足中華文化源頭,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係列重要論述,站在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高度,將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ge) 新高度,為(wei)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2021年春天,在“奇秀甲東(dong) 南”的武夷山下、九曲溪畔,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番話意味深長,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明底蘊,揭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將中華文明的精華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men) 實現民族複興(xing) 、創造新的曆史偉(wei) 業(ye) ,就擁有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無比強大的奮進力量。

  (三)

  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脈涵養(yang) 了巍巍中華。翻開中國曆史長卷,從(cong)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cong) “富有之謂大業(ye) ,日新之謂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在曆史風雨洗禮中,中華民族守常達變、開拓進取,中華文明推陳出新、賡續發展,造就了既一脈相承又與(yu) 時俱進的中華文脈。

  承百代之流,會(hui) 當今之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放在文明傳(chuan) 承、時代進步和世界發展的大視野中進行觀照,強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提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課題。這是我們(men) 黨(dang) 在新時代提出的對待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原則方法,回答了“傳(chuan) 承和發展什麽(me) 樣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傳(chuan) 承和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等理論和實踐問題,為(wei) 我們(men) 在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化指明了方向。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絕不是照單全收、簡單複古,而應采取馬克思主義(yi) 的態度與(yu) 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凡益之道,與(yu) 時偕行。”中華文脈之貫通,通在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更通在結合時代新發展新語境,賦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表現形式和生命活力。

  新時代文化發展,以人民為(wei) 中心是根本價(jia) 值取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題中應有之義(yi) 。賡續中華文脈,一個(ge) 重要支撐就是找到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才能不斷增強國民的誌氣、骨氣、底氣,用文化之光開啟美好生活之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feng) 富。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國際社會(hui) 日益關(guan) 注中國、希望了解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yang) 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書(shu) 寫(xie) 人類文明新篇章。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人民群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力迸發,呈現“千岩競秀,萬(wan) 壑爭(zheng) 流”的生動景象。以創新方式探尋中華文化寶藏,《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hui) 》《唐宮夜宴》等電視節目廣受青睞;幻化於(yu) 《千裏江山圖》,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向觀眾(zhong) 展現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韻;演繹“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棲居,“國風博主”們(men) 的寫(xie) 意生活備受海內(nei) 外粉絲(si) 追捧……

  “又踏層峰望眼開”。新時代的中國,中華文脈在賡續傳(chuan) 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明日益彰顯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影響力。

  (四)

  “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領導幹部提出“三個(ge) 敬畏”,要求領導幹部學習(xi) 曆史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

  山高水長,不改的是守護文化根脈的赤子之心;鬥轉星移,不變的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

  從(cong) 重視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到加強自然遺產(chan) 的保護;從(cong) 推進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創新活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珍視中華文化寶藏,作出科學部署,凝聚各方合力,書(shu) 寫(xi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新篇章。

  “每一個(ge) 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都是從(cong) 總結自己的遺產(chan) 開始的。”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曾這樣說。據統計,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67萬(wan) 處,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1.08億(yi) 件(套),有42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冊(ce) ),成功申報世界遺產(chan) 56項。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為(wei)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增添實證依據;二裏頭遺址的發掘,勾勒出“華夏第一王都”的恢宏氣象;三星堆遺址考古又有重要發現,許多珍貴文物“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珍視中華文化寶藏的理念與(yu) 行動,凝結著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發展關(guan) 係的深刻思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化瑰寶,永遠是中華兒(er) 女的心之所係、情之所歸,是刻在骨子裏的中國魂。對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珍貴品”,必須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貫徹好“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甲骨竹簡,寫(xie) 盡風雨滄桑;秦磚漢瓦,鐫刻文明密碼。珍視中華文化寶藏的理念與(yu) 行動,彰顯著對曆史、對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責任擔當。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定“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覺,踐行“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向曆史和人民作出了莊嚴(yan) 承諾:“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我們(men) 一定要完整交給後人。”

  (五)

  “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si) 窠綴露珠。”中華文化一貫講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從(cong)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寄寓著先賢的理想,激蕩著一代代仁人誌士的不懈追求。

  深讀《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人們(men) 既感受著思想的偉(wei) 力,又仿佛打開了中華典籍的寶庫。論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旁征博引、取精用弘,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出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運用中華文化智慧開創治國理政新境界的曆史自覺與(yu) 曆史自信。

  集千古之智,納四海之慧。在治國理政各領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想的融通與(yu) 運用、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明的吸納與(yu) 借鑒、對中國傳(chuan) 統道德觀念的傳(chuan) 承和升華,閃耀著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不僅(jin) 為(wei) 推進新時代民族複興(xing) 事業(ye) 注入強大思想力量,也為(wei) 破解全球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文化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也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複興(xing) 。

  歲月崢嶸,山河為(wei) 證;文脈悠遠,與(yu) 古為(wei) 新。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賡續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激揚澎湃血脈的中國力量,我們(men) 必將書(shu) 寫(xie) 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新篇章、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6日 06 版)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