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紅紅火火迎新春

發布時間:2022-01-28 14:4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屋簷上掛起了火紅的燈籠,門廊上貼好了喜慶的春聯,桌子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水果……濃濃的年味中,是越過越紅火的生活。春節期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應如何?年貨消費有啥新特點?鄉(xiang) 親(qin) 們(men) 采購年貨有啥新方式?春節臨(lin) 近,聽聽農(nong) 民朋友講述的農(nong) 村新氣象。

  “米袋子”“菜籃子”供應充足,能滿足城鄉(xiang) 居民消費需求

  眼瞅著快過年了,馬賀章依然閑不下來。

  河北省固安縣渠溝鄉(xiang) 西辛莊二村,一場小雪飄飄揚揚,給越冬的小麥蓋上了一層“薄被”。馬賀章撥開地裏的麥苗,“你瞧,這就是主生蘖,冬前就長出來了,這決(jue) 定了來年的畝(mu) 株數。”

  受到去年秋汛影響,這季冬小麥播種期比常年有所推遲,部分越冬苗分蘖偏少。不過,作為(wei) 興(xing) 農(nong) 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馬賀章對今年的收成仍然信心滿滿:“大寒見三白,可是個(ge) 好兆頭。現在的小麥都是種肥同播,年後澆返青水時再追一遍肥,做好病蟲害防控,讓苗更壯實。”

  固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張維建介紹,目前,全縣在田冬小麥麵積23萬(wan) 畝(mu) ,大部分晚播麥均已出苗生長,接下來要加強農(nong) 技服務,及時促弱轉壯,增加穗粒數和千粒重,帶動小農(nong) 戶適時開展統防統治,確保糧食豐(feng) 收。

  馬賀章介紹,除了經營流轉的400畝(mu) 地,合作社還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社會(hui) 化服務。跟往年一樣,今年農(nong) 戶關(guan) 海建9畝(mu) 半地全托管給了合作社,“從(cong) 購買(mai) 種肥、管理、收割到賣糧,一畝(mu) 地能增加七八十元的效益。”

  紮牢“米袋子”,拎穩“菜籃子”。清早,固安縣牛駝鎮門鐵營村還籠罩在一片靜謐中,盛世農(nong) 合果蔬專(zhuan) 業(ye) 種植合作社的日光溫室裏,茄子肥厚、番茄紅豔,負責采收的農(nong) 民早已忙開了。

  “我們(men) 用的是土牆體(ti) 大棚,最適合北方地區冬季保溫,正好供蔬菜生長。”生產(chan) 管理組長薑玉華擼起袖子,把筐裏新摘下的番茄仔細碼了碼,“一個(ge) 棚占地3畝(mu) ,一年兩(liang) 茬,采收期40天,每天能出好幾百斤。”

  不遠處是合作社淨菜加工車間,60多名工人在流水線上依次將蔬菜清洗、分切、包裝。合作社負責人鄭立國說:“現在都講‘一產(chan) 向後延,二產(chan) 兩(liang) 頭連’,毛菜加工後附加值能提高30%左右。城裏人買(mai) 年貨也愛買(mai) 這樣包裝好的淨菜,省事兒(er) 。”

  這兩(liang) 年,合作社不斷擴大設施蔬菜生產(chan) ,還建立了淨菜生產(chan) 、加工、配送全鏈條產(chan) 銷體(ti) 係,自營加菜農(nong) 聯營合作,日產(chan) 毛菜、淨菜達80噸以上,新鮮水靈的蔬菜24小時內(nei) 就能端上京津冀市民的餐桌。

  張維建介紹,作為(wei) 京郊“菜籃子”,全縣不斷提升棚室水肥一體(ti) 化、溫控、機械化作業(ye) 等裝備水平,推動蔬菜增產(chan) 提質,通過“農(nong) 超對接”“農(nong) 餐對接”“農(nong) 食對接”等訂單經營模式,實現產(chan) 銷對接。

  從(cong) 全國範圍看,今年冬小麥麵積已經基本落實,跟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蔬菜在田麵積約8000萬(wan) 畝(mu) ,預計未來3個(ge) 月蔬菜供應總量1.7億(yi) 噸,同比增加350萬(wan) 噸,加上冬儲(chu) 蔬菜,可供每人每天約3斤菜。“綜合各方麵情況看,今年春節期間,肉蛋奶、果菜魚供應總量充足,完全可以滿足城鄉(xiang) 居民消費需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市場與(yu) 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說。

  鮮花熱銷、剪紙忙,年貨新消費帶旺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江西省安福縣處處洋溢著歡樂(le) 喜慶的氣氛,大掃除、備年貨、寫(xie) 春聯……人們(men) 忙著迎接新年到來。為(wei) 新春“錦上添花”,購買(mai) 鮮花綠植裝扮居室、饋贈親(qin) 友成為(wei) 當地老百姓過年的新時尚。

  鮮花扮靚鄉(xiang) 村,見證富裕新年。這幾天,平都鎮李家村的花卉超市生意紅火,前來選購鮮花的客人絡繹不絕,超市老板沈小榮笑得合不攏嘴,“你瞧,熱賣的蝴蝶蘭(lan) 、紅橘都是周邊農(nong) 戶種的,帶著露珠、冒著香氣,新鮮搶手!”

  走進花卉超市,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幾名顧客正細心挑選心儀(yi) 的綠植花卉,不時詢問價(jia) 格及種養(yang) 方式。“每年過年我都會(hui) 買(mai) 些盆栽花卉放在家裏,圖個(ge) 喜慶吉祥。”村民周榮華陪老伴轉了一圈,相中一盆長壽花,“年貨、新衣都置辦齊了,再添些花卉打扮庭院。”

  為(wei) 了保障節日供應,沈小榮提前一個(ge) 月就備好了貨。說話間,他的手機響個(ge) 不停,不少老顧客通過電話、微信下單。“這些是要送貨上門的,白天人手緊,等晚上抓緊送過去。”沈小榮說,訂單連接基地,直采送貨上門,銷售量長了一大截。一個(ge) 多月來,他已經賣出了500多盆花卉和綠植,收入2萬(wan) 多元。

  訂單另一頭,安福縣洋溪鎮田裏村苗木基地內(n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正在挖苗、裝袋、裝車,物流車來往送貨,多肉大棚經營戶劉鵬正帶領大家趕訂單,“正值銷售旺季,我可得抓住這好商機。”在劉鵬的帶動下,周邊鄉(xiang) 鎮有820家農(nong) 戶從(cong) 事多肉、蘭(lan) 花等培育、銷售,300多名村民就地就業(ye) ,“美麗(li) 經濟”鼓起村民口袋。

  春節到,剪紙俏。大巴山深處的四川省通江縣有貼窗花的習(xi) 俗,進入農(nong) 曆臘月,傳(chuan) 統節日剪紙開始走俏,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用紅紙剪成各種圖案張貼在自家門窗上。

  “大家加把勁,手腳麻利點。”通江縣“巴山剪紙”工作坊負責人李亞(ya) 雪說話間手起紙落,剪刀飛快穿花,不一會(hui) 兒(er) ,指頭輕撚,碎紙落下,栩栩如生的“福虎”呈現在眼前。

  虎年即將到來,“虎造型”成為(wei) 工作坊剪紙的熱門主題,展架上擺放著上百種“虎造型”剪紙,除了商場、賓館等訂單,還有不少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前來預訂。“剪工精細,虎虎生風,格外喜慶。”諾江鎮65歲的張開州老人一眼就相中一款生肖虎剪紙。

  巧手“剪”出美好生活。李亞(ya) 雪說,近幾年,村民物質條件富裕了,精神生活不斷豐(feng) 富,剪紙作為(wei) 傳(chuan) 統民俗,越來越受大家歡迎。在政策支持下,2014年,李亞(ya) 雪成立工作坊,幾年來創收100多萬(wan) 元,帶動200餘(yu) 名村民增收。

  門店銷售、網上售賣……年關(guan) 將近,李亞(ya) 雪每天都能收到200張以上的訂單。如今,經過8年探索,“巴山剪紙”已成為(wei)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非遺進校園”“剪紙培訓班”等活動已開展600餘(yu) 場,培育剪紙技藝骨幹人員300多名。在他們(men) 的示範帶動下,通江不少人學會(hui) 剪紙技能,吃上“手藝飯”,在家門口掙錢增收。

  鄉(xiang) 村也是李亞(ya) 雪的創作之源,在她的巧手裏,家鄉(xiang) 諾水河、銀耳特產(chan) 、脫貧故事等風土人情都成了剪紙藝術作品。“下一步我想利用這個(ge) 工作坊,傳(chuan) 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家鄉(xiang) 發展變化,同時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增收致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添磚加瓦。”說起新年願望,李亞(ya) 雪話語裏充滿堅定。

  線上年味兒(er) 濃鬱,更多農(nong) 產(chan) 品“飛”出鄉(xiang) 村

  春節臨(lin) 近,線上年味兒(er) 也愈發濃鬱。“雲(yun) 上”大集市、電商年貨節等火熱開啟,田間連上了“雲(yun) 間”,更多農(nong) 產(chan) 品“飛”出鄉(xiang) 村,消費品連通城鄉(xiang) 。

  “三峽人家出好茶,走親(qin) 訪友少不了,優(you) 惠力度大,大家快來下單呀。”直播間裏,望華鑫溫杯投茶、注水衝(chong) 泡。一壺葉綠湯清的好茶引來訂單不斷。鏡頭外,分揀、打包,茶葉禮盒正運往全國。

  “茶葉‘搬’到網上,客戶搶著買(mai) 。春節消費季連著早茶上市季,這段時間訂單不用愁。”讓家鄉(xiang) 的茶走出大山,是望華鑫的心願。家住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許家衝(chong) 村,她家的茶園就坐落在三峽庫區。高山雲(yun) 霧出好茶,可過去賣不上價(jia) 。在外闖蕩多年的望華鑫返鄉(xiang) 創業(ye) ,蹚出新路子。

  一根網線,串起一條產(chan) 業(ye) 鏈。望華鑫成立合作社,吸納600多名社員,發展早春茶等新品種,建設標準化茶葉生產(chan) 線,打造“三峽茶姑娘”品牌,從(cong) 賣“原字號”變成賣精品茶。“既要種出好產(chan) 品,也要找到好銷路。茶園裏的農(nong) 活、生產(chan) 線上的烘炒技藝,都成了直播畫麵,早春茶每斤能賣到1000元以上。”如今望華鑫的合作社年營業(ye) 收入達上千萬(wan) 元。

  “農(nong) 村電商高效對接產(chan) 銷、精準匹配供需,打通農(nong) 產(chan) 品上行通道,促進農(nong) 民增收。目前全區的茶葉、柑橘等特色產(chan) 品正走向全國。”夷陵區商貿經濟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張祖德介紹,截至2021年底,夷陵區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突破9.6億(yi) 元,網商總數超過7000家。

  流量變成“新農(nong) 資”,直播成了新農(nong) 活。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3043.9億(yi) 元,同比增長1.5%,增速比前8月加快0.9個(ge) 百分點。

  電商火熱,同樣讓優(you) 質消費品下沉。動動手指、年貨到家,成了不少農(nong) 民消費新趨勢。

  “前幾天,我在網上買(mai) 了個(ge) 冰箱,‘大家夥(huo) ’送到家門口,擱以前哪敢想。”山東(dong) 省夏津縣香趙莊鎮宗莊村村民宗兆嶺的話裏透著得意,“網上品牌多,任意選,還能便宜不少。”

  “魚挺新鮮的、蔬菜還沾著泥、雞蛋能便宜幾毛錢……年貨快準備齊當了。”宗兆嶺細數起來,“過去,就盼著那幾天集市。如今電商、微信群裏天天有促銷,啥時候都能買(mai) ,質量有保障。”

  離宗兆嶺家200米遠,就是村裏的快遞電商綜合服務中心。這幾天,工作人員李秀英忙得腳不著地,“到年根了,快遞多起來,每天能有200多件。”說話間,取件的村民們(men) 進進出出。

  “快遞進村,激活了大家的消費熱情。”李秀英感慨,“過去到鎮裏取快遞,少說5公裏,不僅(jin) 費事還搭上油錢。”去年,鎮裏與(yu)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夏津分公司合作成立服務中心,打通農(nong) 村物流“最後一公裏”,讓農(nong) 民在家也能收快遞。

  截至去年底,全國行政村實現快遞直投的比例超過80%。2021年鄉(xiang) 村消費品零售額59265億(yi) 元,增長12.1%。“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nong) 村物流持續補鏈,農(nong) 村消費潛力不斷釋放,為(wei) 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提供堅實基礎。”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介紹。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8日 18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