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盱眙:壯大農村新業態 拓寬農民就業路
梁其權(右後)與(yu) 同事正在除雜草。人民網 馬曉波攝
在田間忙活了一年的梁其權,臨(lin) 近春節也沒能閑下來。
“冬天除雜草,春天要栽種,夏收秋收閑不住,大棚種植更是四季都得打理。”52歲的老梁是江蘇盱眙人,在轉行職業(ye) 農(nong) 民之前,他還做過磚瓦工,跟著工程隊四處攬活,基本常年不在家。
能在“家門口”就業(ye) ,是老梁最大的心願。
自2020年以來,盱眙全縣啟動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創建工作,作為(wei) 推動當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優(you) 化、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帶動農(nong) 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曾經連不少老百姓都看不上的“農(nong) 活”,又重新回歸到大眾(zhong) 視野,再獲青睞。
種田不再是止於(yu) 糊口的活計
如同種糧觀念的改觀,老梁也能感受到家鄉(xiang) 的變化。
他所工作的馬壩鎮永興(xing) 村,由兩(liang) 個(ge) 臨(lin) 近的自然村合並而來。這幾年,按照盱眙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建設規劃,涵蓋永興(xing) 村在內(nei) ,馬壩鎮發力打造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
“我們(men) 家過去就住在村上,隨著當地提出要將‘小田’整合成‘大田’,土地變碎為(wei) 整,規模經營發展,整村都安置到馬壩鎮上去了。”聽說老家的土地將由盱眙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經營,老梁動了回鄉(xiang) 就業(ye) 的念頭。
事實上,回馬壩對老梁不隻意味著“鄉(xiang) 愁”。老梁的大孫女已上初中,小孫子也上二年級了。因為(wei) 兒(er) 媳婦身體(ti) 抱恙,幫忙帶娃的老伴兒(er) 還得照顧兒(er) 媳,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梁其權說,過去在外麵打工,風裏來雨裏去,工資按天算,一個(ge) 月有四千左右收入。如今,除了離家近、好顧家。這個(ge) 高大上的“科技示範園”,也是讓他下定決(jue) 心返鄉(xiang) 種地的重要原因。“我不懂技術,但能看清形勢。這幾年,盱眙龍蝦一炮而紅,‘龍蝦香米’的名氣跟著水漲船高,‘蝦稻’就是園區的主導產(chan) 業(ye) ,政府在這一塊投入可不小。跟著大勢幹,沒問題。”梁其權說。
自2020年4月,江蘇省盱眙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以來,當地先後成立了產(chan) 業(ye) 園創建領導小組、產(chan) 業(ye) 園專(zhuan) 門管理機構以及產(chan) 業(ye) 園國有平台公司,組織管理日益健全完善。農(nong) 民返鄉(xiang) 種田,已不是過去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那般“靠天吃飯”
與(yu) 此同時,在江蘇省農(nong) 科院、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ye) 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國家粳稻中心等7家科研院的支持下,當地還成立了盱眙龍蝦加工產(chan) 業(ye) 研究院、盱眙龍蝦種苗繁育基地、張洪程院士(蝦稻共生)創新基地、國家粳稻中心江蘇分中心等4個(ge) 科研合作平台,為(wei) 蝦稻產(chan) 業(ye) 聚力獻智。如今,以蝦稻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總產(chan) 值達78.29億(yi) 元。
讓農(nong) 民回歸農(nong) 業(ye) ,除了聘用製以外,盱眙還探索建立了股份合作經營模式,農(nong) 戶與(yu) 合作社或龍頭企業(ye) 建立利益聯結機製的比重達87.5%。截至目前,產(chan) 業(ye) 園內(nei) ,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28元,比全縣高出42.1%;建成農(nong) 民合作社235家、家庭農(nong) 場12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ye) 34家;主導產(chan)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率達92.9%;農(nong) 業(ye) 保險覆蓋率達94.5%。
“種田不再是止於(yu) 糊口的活計。雖然我個(ge) 人能做的還是施肥澆水、平整土地,但從(cong) 身份來看,我也是公司的正式職工,收入與(yu) 在外務工比差不了太多,公司還交保險,我很滿意。”梁其權說,在回鄉(xiang) 一段時間後,看公司還在招人,他又把同村從(cong) 小玩到大的朋友周宇寶、宋書(shu) 洋、張士軍(jun) 都從(cong) 外地喊了回來一起幹。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休息不固定,春節期間農(nong) 事作業(ye) 忙,過幾天我們(men) 輪著休。但隻要能讓口袋鼓,過節幹活一樣有動力。”梁其權笑著說。
忙於(yu) 裝米運輸的孫元華。人民網 馬曉波攝
村裏多了不少的生麵孔
今年66歲的孫元華是盱眙縣淮河鎮明祖陵村村民,平時主要依靠兒(er) 子打工的微薄收入度日,一家人日子過的緊緊巴巴。去年下半年,在孫元華家一路之隔的位置,開起了一家盱眙龍蝦香米精製中心,得知孫元華的家庭狀況,中心負責人孫小華主動邀請他來幫忙,賺點小錢,貼補家用。
“香米精製基本全自動。稻穀運來後,通過機器轟隆隆一頓處理,就能夠完成開糙、拋光等工序,並把好米、碎米完全分開,最終篩選出的好米,一斤在超市能賣到10塊錢。我們(men) 幫忙,也就是裝米、搬運這類雜活,一天工作7小時左右。”孫元華說。
“是黨(dang) 的政策好,讓我們(men) 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春節臨(lin) 近,孫元華打算喊上老伴去縣城走走,再購置點年貨。在他看來,“年味”就藏在越來越好的日子中。如今,他的居住場所也實現了從(cong) 自建平房到集中居住區“小二樓”的轉換。
“以前就過年熱鬧,現在不一樣了,村裏也有不少生麵孔,平時也熱鬧多了。”孫元華說,特別是每年春夏交替之際,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都會(hui) 在明祖陵村舉(ju) 行,每到那時,村裏又是遊客,又是市民,跟過年一樣。“除了生麵孔,還有新職業(ye) ,你看村裏擺的那一個(ge) 個(ge) 玻璃房,一到吃龍蝦的季節,裏麵都是架著手機直播的網紅和草根農(nong) 民。蝦和稻給我們(men) 帶來了太多。”孫元華說。
“盱眙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還涉及引導新型經營主體(ti) 入園創業(ye) 創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等多個(ge) 聯農(nong) 帶農(nong) 方麵,未來會(hui) 給地方居民帶來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據盱眙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朱耀介紹,今年1月21日,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 財政部關(guan) 於(yu) 認定第四批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的通知》,對2020年創建的18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予以認定。其中,盱眙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入選,係淮安市唯一入選園區。
“下一步,盱眙將聚焦補鏈強鏈,堅持一產(chan) 向前端延伸,二產(chan) 向兩(liang) 端拓展,三產(chan) 向後端開發,推動盱眙龍蝦產(chan) 業(ye) ‘二次創業(ye) ’;聚焦項目為(wei) 王,引進培育國家級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開發盱眙龍蝦係列衍生產(chan) 品;聚焦業(ye) 態創新,建立城市中央廚房新零售體(ti) 係,加強與(yu) 電商平台合作,推動線上線下同步發展。”盱眙縣委書(shu) 記鄧勇如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