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光影中感受非遺魅力(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2-02-24 13:2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在光影中感受非遺魅力(金台隨筆)

  通過紀錄片的藝術性再現,我們(men) 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針一線中了解古老技藝的前世今生、領略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cong) 婉麗(li) 嫵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嗩呐;從(cong) 巧奪天工的刺繡,到璀璨豔麗(li) 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記錄著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見證著綿延不息的文明傳(chuan) 承,是我們(men) 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如何讓深藏於(yu) 鄉(xiang) 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如何讓浸潤著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藝、民俗藝術煥發新的光彩?近年來,非遺與(yu) 紀錄片的相遇,讓我們(men) 看到了新的可能。

  影像記錄是保護非遺的必要手段,非遺技藝為(wei) 影視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全新視角走進故宮,通過文物修複師們(men) 的日常工作,帶領人們(men) 了解故宮博物院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列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鏡頭對準匠人們(men) 的手藝生活,用貼近年輕人的創新表達,展現精妙技藝背後的情懷與(yu) 故事、審美與(yu) 文化;紀錄電影《天工蘇作》從(cong) 琳琅滿目的蘇州傳(chuan) 統工藝門類中,選取蠶桑絲(si) 織、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等非遺項目,展示古老技藝的工藝之美、匠心之巧……通過紀錄片的藝術性再現,我們(men) 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針一線中了解古老技藝的前世今生、領略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觸動了無數人的內(nei) 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古老而傳(chuan) 統,有些還有著較高的門檻,大眾(zhong) 要深入了解並不容易,而紀錄片恰恰可以充當人們(men) 走近非遺的“橋梁”。最初,田野考察中拍攝影像的目的,主要是做好非遺的記錄和留存工作,側(ce) 重真實性、準確性。而麵向大眾(zhong) 的影視紀錄作品,在真實記錄非遺技藝的同時,還努力追求鏡頭美、語言美、敘事美,以期給觀眾(zhong) 帶來人文精神和審美體(ti) 驗的雙重享受,也因此被寄予了更多傳(chuan) 播、普及非遺的期待。如今,從(cong) 走進院線的電影,到在網絡上火熱的微視頻,越來越多非遺題材紀錄片逐漸打破“小眾(zhong) ”“冷門”的標簽,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它們(men) 精煉地濃縮非遺的傳(chuan) 承流變,講述傳(chuan) 承人背後的冷暖人生,為(wei) 我們(men) 打開一扇扇認識非遺、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大門。

  紀錄片帶來的關(guan) 注,讓眾(zhong) 多沉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煥發新的活力。比如,《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章丘鐵鍋名聲大振,被一搶而空,推動章丘鐵鍋鍛打技藝得到進一步規範與(yu) 保護;《天工蘇作》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現場操作緙絲(si) 機,親(qin) 身感受傳(chuan) 統工藝緙絲(si) 的精妙;《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文物修複師成為(wei) 熱門的網紅職業(ye) ……非遺影片熱潮讓更多沉睡的文化遺產(chan) 被看見,不僅(jin) 讓非遺技藝有了精彩綻放的舞台,還吸引著更多人才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作,為(wei) 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注入了新生力量。

  如今,年輕一代對傳(chuan) 統文化抱有濃厚興(xing) 趣,叫好又叫座的非遺影片不斷湧現,在保護、傳(chuan) 承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上起到更大作用。2021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加強相關(guan) 題材紀錄片創作”。對創作者而言,讓非遺與(yu) 現代影視技術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更是觀眾(zhong) 的期待。廣大創作者立足廣闊大地,植根千年文化,潛心耕耘,不斷創新,一定能推動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飛入尋常百姓家”,並使其不斷迎來保護、發展的新機遇。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3日 第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