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將五年建成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
根據《實施意見》,長沙將建設聯通世界的航空樞紐,打造輻射全國的鐵路樞紐,深化綜合交通協調機製。 資料圖片
記者23日從(cong) 長沙市交通運輸局獲悉,《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日前印發,部署了打好“主打牌”、聚焦“立體(ti) 化”、提升“輻射力”、著眼“高品質”四大方麵的重點任務,提出立足大網絡、大通道、大樞紐,通過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區域交通一體(ti) 化標杆城市、公交都市示範城市、智慧交通引領城市、行業(ye) 治理現代化窗口城市等五張名片,經過五年的努力,全麵完成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建設,基本具備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條件。通過“提質、降本、增效”等組合拳,實現綜合交通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全麵服務和保障現代化新長沙建設。
打好“主打牌”,放大獨特優(you) 勢
《實施意見》部署了四大重點任務,包括打好“主打牌”,在放大獨特優(you) 勢上下功夫;聚焦“立體(ti) 化”,在構建綜合網絡上下功夫;提升“輻射力”,在增強區域帶動上下功夫;著眼“高品質”,在提升整體(ti) 效能上下功夫。
打好“主打牌”,即建設聯通世界的航空樞紐,打造輻射全國的鐵路樞紐,深化綜合交通協調機製。
其中,《實施意見》提出,建成黃花機場改擴建工程,預留四跑道四航站樓的擴展條件,打造航空、高鐵、軌道交通、磁浮無縫銜接的門戶樞紐。搭建通用航空機場網絡,啟動湘江新區坪塘通用機場等項目建設。
建成渝長廈高鐵常益長段、基本建成長贛段。推進長沙火車站與(yu) 高鐵城鐵多式聯運“零換乘”,實現長沙火車站始發高鐵功能。以高鐵聯絡線、軌道交通、鐵路專(zhuan) 用線等為(wei) 紐帶,實現黃花機場、長沙站、長沙西、長沙南、長沙北等客貨運樞紐“五核驅動”。
在建立市交通運輸委員會(hui) 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大交通”協調體(ti) 製機製,融合發改、資規、交通、住建、機場、鐵路等各行業(ye) 部門規劃布局,做好規劃同圖、建設有序、數據共享,使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形成立體(ti) 綜合效應。
聚焦“立體(ti) 化”,構建綜合網絡
聚焦“立體(ti) 化”,即在公路、水路、公交、綜合交通數據四張“網”上下功夫。
其中,完善內(nei) 聯外暢的高快路網。建成寧鄉(xiang) —韶山、江背—幹杉等高速公路,研究建設長沙高速公路新外環,更好發揮繞城高速作用,為(wei) 做大城區,構建都市新格局提供空間;推進既有國家高速擴容,增強國家綜合運輸通道能力,爭(zheng) 取高速公路總裏程突破1000公裏。
打造通江達海的內(nei) 河港口。推進湘江一級航道建設,一級航道達到74公裏。探索共建虞公港,加強霞凝港區、銅官港區、靖港港區與(yu) 城陵磯港及虞公港聯動。優(you) 化長沙港各港區布局,將霞凝港區、銅官港區打造成專(zhuan) 業(ye) 化運輸核心港區。
構建快捷高效的公交網絡。啟動公交都市示範升級版建設,全麵推行以公共交通為(wei) 導向的開發模式(TOD)。有序推進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力爭(zheng) 軌道運營總裏程達到270公裏。加快完善以軌道交通為(wei) 骨幹、常規公交為(wei) 主體(ti) 、其他公交方式為(wei) 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ti) 係。
建設開放共享的綜合交通數據網。以長沙市交通綜合運行協調與(yu) 應急指揮中心(TOCC)為(wei) 基礎,融合水陸空鐵各方資源,建設全市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中心。
提升“輻射力”,增強區域帶動
強省會(hui) 要求長沙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zheng) 力、輻射力、帶動力,其中交通的輻射功能是關(guan) 鍵。
《實施意見》提出,要提升“輻射力”,在增強區域帶動上下功夫,包括提升城市多元交通互聯互通、推進長株潭交通一體(ti) 化、加快城市群交通協同發展。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實施意見》提出,發揮軌道交通、常規公交接駁優(you) 勢,實現機場、鐵路、碼頭、車站、城市候機樓、園區、景點等場站無縫對接,打造國內(nei) 一流的交通換乘特色模式。
推進長株潭城市群“日”字型高速環線建設,暢通區域交通大循環。強化長株潭港口優(you) 勢互補聯動發展,研究開通長株潭水上旅遊客運。加強長株潭城際公交建設,發展城際公交線路。
構建以長株潭都市圈為(wei) 中心,輻射湘贛邊的環長株潭城市群2小時城際交通網。完善長株潭都市圈高速公路的對外聯絡線,推動環長株潭重點國道和重點省道提質擴容,實現長株潭都市圈與(yu) 周邊城市快速直連,推動“3+5”環長株潭、湘贛邊城市群協同發展,全麵提升“一核兩(liang) 副”能級和競爭(zheng) 力。
著眼“高品質”,提升整體(ti) 效能
在“高品質”上,《實施意見》主要著眼提升民生交通服務水平、智慧交通管理水平、綠色交通發展水平、平安交通保障水平。
其中提出,推進一站式票務服務,逐步打通不同運輸方式經營主體(ti) 聯網售票及服務水平,普及應用機場、鐵路、道路、水運電子客票,優(you) 化跨方式安檢流程,推動安檢互認。
推進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發展,構建高鐵和航空貨運的聯運體(ti) 係。推廣綠色低碳交通設施設備,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船舶推廣應用,推進充(換)電站、充電樁等設施建設。
此外,《實施意見》還在保障措施方麵進行了明確。(記者 吳鑫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