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文康苑五棟 二十一個人的火線抗疫
3月15日夜,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接報後排查發現5例陽性病例。16日,病例所在文康苑5棟列入為(wei) 中風險地區,文康苑小區列為(wei) 封控區。在這一疫情的“風暴眼”,文康苑社區18名社區人員、3名誌願者組成一個(ge) 臨(lin) 時大家庭。他們(men) 吃住在社區辦公樓裏,日夜守護風險點,打響了一場特殊的保衛戰。
外賣小哥:
“進門6分鍾就被封了”
“這防控速度也太快了!”15日晚9點50分,48歲的“外賣小哥”朱運東(dong) 騎電瓶車趕到文康苑21棟,一份夜宵送完,也就短短的6分鍾。調轉車頭時小區出現一陣騷動,小區門口拉起警戒線。“小區封鎖了,誰也出不去!”當晚,他在社區辦公室沙發上湊合了一宿,輾轉難眠,目睹了這個(ge) 社區的快速運轉。
16日淩晨2點左右,大巴接走了需要集中隔離的居民。核酸檢測點布置到位,每個(ge) 樓棟下都有一個(ge) 點,陸續有居民下樓做核酸,防疫和保障物資源源不斷運進來。“以前都是看別人做誌願者,這回我也作一份貢獻。”朱運東(dong) 果斷加入搬運物資的隊伍。
兒(er) 子在武漢上大學,女兒(er) 在家裏上網課。他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一天至少跑11個(ge) 小時,拚一拚能送到60多單,一天收入300多元。“被封在社區裏,送單的收入沒了,說不心疼是假的,但攤上這事了沒辦法。去集中隔離酒店還動不了,更悶得慌,在這裏還能做點事。” 朱運東(dong) 說。
第二天,折疊床、被褥、洗漱用品運進來了,他順利融入這個(ge) 臨(lin) 時大家庭。“以前覺得社區工作人員上班很體(ti) 麵、輕鬆。現在看事太多了,有時也很困難……”朱運東(dong) 聽到有市民在電話裏“吵架”,社工耐著性子解釋。他心想,這就像送外賣遇到投訴,顧客一意不合,必須笑臉相迎賠不是。
同樣滯留小區的還有來朋友家串門的大三學生,他也堅持留下來做誌願者。每天整理各種台賬和報表,打開“寧搏疫”,逐一輸入2000多個(ge) 居民信息,讓他親(qin) 曆了基層社區工作的繁複和瑣碎。
90後社工:
“臨(lin) 產(chan) 妻子支持我的決(jue) 定”
“肯定是出大事了,有陽性病例了。”晚上9點多,看到工作群裏跳出“社區有情況,住附近的趕快過來”,28歲的社工劉凱心裏一沉,這肯定一時半會(hui) 回不來。這就像是部隊集結號,必須趕到!妻子臨(lin) 產(chan) 在即,卻很支持他的決(jue) 定。
一到社區就穿著防護服衝(chong) 進5棟,挨家挨戶排查居民情況、安排轉運人員、全員核酸檢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和同事剛剛緩一口氣,發現自己也成了高風險人群。根據防控工作部署,他們(men) 就地“隔離”——吃住在社區辦公樓,接下來的工作範圍就是社區辦公樓和5棟,兩(liang) 者相隔150多米。
為(wei) 守好5棟這一疫情風險點,留守的社工們(men) 分成4組,每組4人,6小時一班,輪流在樓下站崗,每人看護一個(ge) 單元,防止人員出門走動。大家還得不時翻動手機,回複微信群裏居民的各種訴求。
“連日大雨的時候最累,身心俱疲,就坐在路邊小眯一會(hui) ,10分鍾就能緩過來。”劉凱說,自己是退伍軍(jun) 人很“耐扛”,“負責保障小區其餘(yu) 21棟樓的兄弟更辛苦,他們(men) 快遞多,必須滿場跑,5棟的東(dong) 西很少。”
他的這份“輕鬆”,來自居民們(men) 一份悄悄的約定。“大白們(men) 疲憊的身影和聲音讓人心疼。”5棟居民胡梅娟告訴記者,大家在小區群裏達成共識——盡量少網購,除了生活必需品和藥品,其他盡量少麻煩“大白”。
隔離10天了,現在居民問得最多的是,到底什麽(me) 時候解封?劉凱心裏更著急:“老婆預產(chan) 期在3月31日。本來約定好我進產(chan) 房陪護,這下要錯過了。”好在家人都很理解,爸媽反複叮囑“一定要注意安全”,這讓他感慨,“雖然快30歲了,在父母眼中自己還是孩子。”
錯過人生的曆史性時刻,但這次戰疫無疑刻骨銘心。劉凱說,他第一次覺得,社區的細小工作如此重要,自己的一身“大白”和當年的軍(jun) 裝一樣,收獲了感謝和尊重。
小區誌願者:
“鄰裏關(guan) 係會(hui) 更和諧”
16日,文康苑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負責人朱靜君,穿著防護服探訪5棟4戶獨居和空巢老人,當天晚上就和社工一起住進辦公樓,轉身成為(wei) 社區誌願者。
她對於(yu) 這裏老人的情況知根知底。在社區接聽谘詢電話,一起排班值守單元樓棟,上門安裝門磁、派發物資……各種雜事之外,她手頭理出一份最新排查清單:文康苑小區有獨居老人20名、空巢老人20多對。
“每次工作人員上門探望或打電話,他們(men) 總愛說沒問題,小事不麻煩你們(men) 。”朱靜君說,家住14棟的曹奶奶一向獨來獨往,這次找到她,女兒(er) 遠在荷蘭(lan) ,身患慢性病的她一周要去兩(liang) 趟醫院打針,如今關(guan) 在家裏怎麽(me) 辦?經過社區申請協調“特事特辦”,同住小區的鄰居馬醫生出手相助,每周一、周四“全副武裝”上門給她打針。
隔離一周以後,宅家居民難免產(chan) 生焦慮情緒。“在陽台上站會(hui) ,在沙發上坐會(hui) ,再到床上躺會(hui) ,就當遛彎。原來都在樓下熱鬧呢。”一位獨居老人給朱靜君發來信息吐槽。為(wei) 了排遣老人的孤獨情緒,微信群和年輕人發揮關(guan) 鍵作用。“年輕人會(hui) 弄表格,還可以幫我們(men) 線上購物、買(mai) 藥。”群裏活躍的互助,不僅(jin) 消除了沉悶氣氛,更大大減輕了社工的工作量。“小年輕們(men) 幫了大忙。”曹奶奶加入樓棟群後,突然發現一片新世界。
朱靜君家就在小區12棟,在這裏已經生活7年。老年人在社區裏走動多,東(dong) 家長西家短的。小年輕早出晚歸,回家就宅著不往外跑。“經過這次,不一樣了,將來解封了,居民見麵了就更親(qin) 切,老人和年輕人都聊得起來,鄰裏關(guan) 係會(hui) 更加和諧。”
傍晚5點多,是小區微信群最熱鬧的時候。大家紛紛曬圖比拚拿手菜、交流廚藝。一位鄰居打趣道:“酒呢?”不服輸的則曬出一杯“82年的可樂(le) ”:“感謝抗疫讓我們(men) 互相增進感情,很高興(xing) 認識你們(men) ,幹杯!”
社區書(shu) 記:
“我依然是兒(er) 子的驕傲”
“其實,最大的壓力是心理壓力,覺得平時工作很到位,怎麽(me) 會(hui) 有病例?”文康苑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敏說,接到通知說外區排查出陽性人員住在自己小區,“那一刻覺得自己很失敗,沒照顧好居民。”
每天連軸轉的工作容不得她考慮太多。集結留守的21人吃住“戰鬥”在一起,需要她作為(wei) “家長”照顧、調度,每人定崗、定責、排班。守好最關(guan) 鍵的5棟的同時,她還要操心整個(ge) 小區近3000名居民的事。其餘(yu) 21棟樓由馬群街道組織力量保障,“支援進來的力量,畢竟沒有我們(men) 熟悉情況。”每天的線上溝通、電話協調,她仍然是小區“主心骨”。
一開始,每天都會(hui) 有“煩惱”,物資發放不可能每家都滿意。小區病人就醫是頭等大事,每天都要反複協調。5棟的戎大爺隔天要做一次血透,絲(si) 毫不能怠慢。專(zhuan) 車閉環接送,外麵接應的社工全程陪同往返。前幾天,小區裏有長者過世,盡力撫慰家屬情緒但必須落實防疫要求,這是最棘手的事,反複溝通後居民也理解。
3月19日,好消息傳(chuan) 來,送往南京鼓樓醫院的孕婦生產(chan) 順利,新居民過陣子就可以回小區……這件喜事讓大家很是振奮。經過前幾天的忙亂(luan) ,小區管理步入正軌,王敏終於(yu) 有機會(hui) 靜下來喘口氣,卻發現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大三的兒(er) 子應征入伍,這會(hui) 正在十月軍(jun) 校訓練。接通電話那一刻,兒(er) 子得知媽媽“困守”文康苑,立刻就掉了眼淚。“沒事沒事,你是我最大的支撐力量。”王敏說,自己一直是兒(er) 子的驕傲,這次也不會(hui) 讓他失望。
讓王敏有信心的是,5棟並不是一片孤島, 21個(ge) 人也不是一群“孤勇者”,背後有著強大的後援保障體(ti) 係。棲霞區和馬群街道下沉力量駐守,各部門高效調度保障,讓他們(men) 免除了後顧之憂。文康苑小區其他樓棟由街道幹部、誌願者、公安等協力保障。棲霞區機關(guan) 抽調精銳力量,51個(ge) 部門下派244人駐守馬群重點小區。馬群街道抽調機關(guan) 、社區、城管、醫護等600餘(yu) 名骨幹力量進入封控、管控區服務……
3月25日,小區順利做完第10輪全員核酸檢測。社工和居民心裏都更有底了。看著微信群裏居民在曬菜。“這也太‘卷’了,看得我也饞了。”這個(ge) 臨(lin) 時大家庭一直吃盒飯,這會(hui) 終於(yu) 有人得空,燒了一份榨菜肉絲(si) 湯,“咱們(men) 也加個(ge) 菜。”
“目前,疫情防控處在相持階段,還需要咬緊牙關(guan) 、持續努力。”棲霞區領導慰問一線工作人員,這一句提醒仍讓他們(men) 感到重任在肩,不敢有絲(si) 毫懈怠。
王敏表示,帶著這21人的大家庭繼續堅持堅守,打贏這一戰,她還是那個(ge) 讓兒(er) 子驕傲的媽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