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屯留區:日光大棚育出農民“致富夢”
春日陽光正好。走進屯留區李高鄉(xiang) 張賢村,整齊排列的日光大棚披上嶄新透明的薄膜,在暖陽下閃閃發光。
掀開大棚門簾,熱氣撲麵而來。眼前,一壟壟西葫蘆藤蔓鬱鬱蔥蔥,金黃色花朵上結出一個(ge) 個(ge) 西葫蘆,瓜條順直、鮮嫩翠綠。大棚負責人任國喜樂(le) 嗬嗬地說:“這裏建成後一刻也沒閑置,及時種上西葫蘆、西紅柿。眼下第一批西葫蘆已經上市,價(jia) 格不錯。等到生長旺季,畝(mu) 產(chan) 5000斤不成問題。”
張賢村發展日光大棚並非突發奇想。2021年,屯留區立足全區20個(ge) 10萬(wan) 立方米沼氣站的實際,提出在13個(ge) 鄉(xiang) 鎮建設1000座日光大棚的發展計劃,並製定出台補貼辦法。得益於(yu) 政策利好,張賢村搶抓機遇,集中統一流轉土地500畝(mu) ,第一時間建起日光大棚6座,不到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就初見成效。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任國軍(jun) 說:“一畝(mu) 地政府補貼5萬(wan) 元,還能享受貼息貸款,村民們(men) 積極性很高。這些大棚麵積大、建設標準高,自動卷簾係統、自動化滴灌水肥一體(ti) 裝置等一應俱全,極大地提高了蔬菜種植產(chan) 量和品質。”
“以前是粗放式種植,收成好壞要看天,現在借助科技手段,加上人工精心管護,產(chan) 量當然低不了。”正在忙碌著給西紅柿苗吊蔓、打杈的申麗(li) 鳳,儼(yan) 然成了一個(ge) “新農(nong) 人”。她說:“從(cong) 種植玉米發展到辣椒基地、設施蔬菜‘兩(liang) 條腿’走路,大家一年四季有活幹,日子越過越紅火。”
日光大棚同樣托起上村鎮王莊村百姓的致富夢。在王莊村村東(dong) ,首批30座日光大棚建設現場施工正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建民臨(lin) 時當起監工。“天氣一回暖,我們(men) 就開工了。建成後直接用村裏沼氣站的沼液沼渣當肥料,種出名副其實的有機蔬菜。”村民李旭芳說:“每畝(mu) 地700元流轉費,還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俺們(men) 都盼著大棚早一天建成。”
發展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富一方百姓。建設1000座日光大棚是屯留區堅持農(nong) 業(ye) 綠色轉型的具體(ti) 行動。目前,大棚建設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張店鎮、餘(yu) 吾鎮、路村鄉(xiang) 的部分大棚已種上設施蔬菜,力爭(zheng) 4月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後,預計生產(chan) 中高端蔬菜3萬(wan) 噸,提供本地農(nong) 民就業(ye) 崗位1000餘(yu) 個(ge) ,產(chan) 值近2億(yi) 元,一座座大棚將成為(wei) 百姓致富的聚寶盆。”屯留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郭煒說。(文/劉曉榮 圖/張國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