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陪診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風口
原標題:職業(ye) 陪診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風口
職業(ye) 陪診要提前摸清醫院各個(ge) 科室在幾樓、衛生間在哪、檢查在哪做,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提升就診效率,還需要給客戶提供一定的醫療專(zhuan) 業(ye) 服務。
---------------
你會(hui) 線上下單請一個(ge) 陌生人陪自己或親(qin) 人去醫院就診嗎?
“我們(men) 的客戶主要有這樣幾類:不能及時陪伴生病父母就診的子女,孩子生病卻因工作脫不開身的年輕父母,一個(ge) 人去醫院手術無人陪伴的獨居青年……現在每天都有1-2單。”一年前,90後何依妍還是陝西省西安市某三甲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看好陪診員這一新興(xing) 職業(ye) 的發展前景,便辭職做了全職陪診員,“公司在全國有近1000名兼職陪診員,以擁有醫院工作經驗或醫學背景的90後居多。”
作為(wei) 新興(xing) 職業(ye) 的一種,職業(ye) 陪診員為(wei) 何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行業(ye) 服務規範如何?是否人人都可勝任?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針對這些問題采訪了杭州、西安、濟南、海口等地的青年職業(ye) 陪診員。
從(cong) 兼職陪診到創業(ye)
“一周平均有2-3單,陪診半天收費200-300元,全天400-500元。”90後蔣丹兼職做職業(ye) 陪診員已近半年。大學畢業(ye) 後,她就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醫藥公司做醫藥銷售,經常出入市內(nei) 各大醫院。
“常常看到獨自就診的老年人操作不好醫院智能化設備,最簡單的掛號、取號都弄不明白,當時想著有專(zhuan) 人來幫助他們(men) 就好了。”蔣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真正決(jue) 定做職業(ye) 陪診員是因為(wei) 父親(qin) 生病,而在哺乳期的她無法時刻陪伴就醫。“當時就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真的有陪診員這個(ge) 職業(ye) ,就和幾個(ge) 朋友商量著一起去做這個(ge) 事。”
在正式做職業(ye) 陪診員前,蔣丹還谘詢了一些三甲醫院的醫生。她說:“許多醫生很希望有這樣一個(ge) 群體(ti) 處於(yu) 醫院與(yu) 家屬、醫生與(yu) 患者之間,調和、解決(jue) 雙方需求。”
蔣丹解釋道,由於(yu) 病人量大,醫生接待每一個(ge) 病人的門診時間是有限的,一些病患可能誤解醫生態度不好或是短時間內(nei) 病患描述病情不到位沒完全理解醫囑,從(cong) 而導致醫患矛盾產(chan) 生,“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nei) 問清病情和治療方案,也可以幫助醫患促進相互理解”。
今年2月底,蔣丹和朋友們(men) 還拿到了個(ge) 體(ti) 工商戶營業(ye) 執照,經營範圍包括“病人陪護服務”,下一步她們(men) 將招聘IT專(zhuan) 業(ye) 大學生加入,開發線上下單的微信小程序。
同為(wei) 90後的李彩萬(wan) 將職業(ye) 陪診員作為(wei) 創業(ye) 新選擇。原先,李彩萬(wan) 是海南省海口市一家保險公司的理賠專(zhuan) 員,常年與(yu) 醫院打交道的她也發現了老年人看病難、無人陪伴就醫的現實需求。
“我覺得自己到了創業(ye) 的年紀了。”2021年3月,李彩萬(wan) 正式成為(wei) 一名靈活就業(ye) 者,從(cong) 最開始線下發傳(chuan) 單到轉戰短視頻推廣,從(cong) 接單陪診到線上陪診培訓,從(cong) 隻接海口市訂單到與(yu) 其他省市的職業(ye) 陪診員“抱團取暖”,李彩萬(wan) 的創業(ye) 路越拓越寬,招收學員近100人。“我目前的團隊中有待業(ye) 的寶媽、大學生、外賣跑腿員,大多是兼職,陪診半天與(yu) 全天的收費分別是150元、250元。”
和李彩萬(wan) 一樣,鄭剛每天的生活除了陪診外,就是拍攝短視頻或直播介紹陪診員職業(ye) 。在將職業(ye) 陪診員作為(wei) 創業(ye) 方向前,鄭剛在山東(dong) 省齊魯醫院旁經營一家日用品商店。
“看到太多異地就診的病患看病成本太大,路費、住宿費、餐費都是不小的開支,一人生病全家請假陪診的也有。年輕人找我們(men) 陪診多半是一個(ge) 人在外工作,不願讓親(qin) 人擔心,也不願麻煩朋友同事。”2019年,鄭剛因腦部腫瘤住院了40多天,也正是這次生病讓他發現,就醫流程的繁雜及獨自就診的壓力,於(yu) 是他開始研究短視頻,推廣接單,還研發了微信小程序,上線排隊掛號、代取結果、代辦跑腿、病案到家、代問診等服務。
“職業(ye) 陪診員隻是不斷湧現的眾(zhong) 多新職業(ye) 之一,針對人們(men) 看病求醫的痛點,利用自身的專(zhuan) 業(ye) 技術、體(ti) 力和時間,在提供服務滿足社會(hui) 需求的同時,增加了收入。”中國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ye) 創業(ye) 研究室主任張麗(li) 賓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新興(xing) 職業(ye)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人在求職就業(ye) 方麵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大膽的創新創業(ye) 精神及積極服務社會(hui) 就業(ye) 創業(ye) 的意識,“這與(yu) 傳(chuan) 統的職業(ye) 觀是不同的”。
陪診員不隻是“跑腿”
“今早我陪一位腹部疼痛的90後年輕人去醫院就診,從(cong) 診前注意事項提示、準備防疫包、小板凳、毛毯,到門診取號、就診、預約檢查、取檢查結果,客戶不需要跑一步,我們(men) 全程負責。”在李彩萬(wan) 看來,職業(ye) 陪診員屬於(yu) 生活服務類陪診,相當於(yu) 醫院門診的“跑腿”,“要提前摸清醫院各個(ge) 科室在幾樓、衛生間在哪、檢查在哪做,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提升就診效率。”
對此,優(you) 享陪診App創始人盧定認為(wei) ,職業(ye) 陪診員不僅(jin) 僅(jin) 隻是“跑腿”,代替家屬陪診,“更需要給客戶提供一定的醫療專(zhuan) 業(ye) 服務。”
盧定原本是一家企業(ye) 的軟件開發師。2020年年初,因看到職業(ye) 陪診巨大的市場需求,便和朋友創業(ye) ,在不斷的市場調研和實際陪診服務中,將診前取號、代辦問診、送取結果、代辦買(mai) 藥、全程陪診等病患就診需求研發成App、小程序、派單係統等整套互聯網產(chan) 品。
“不論是何依妍這樣的全職陪診員,還是各地招募的兼職陪診員,我們(men) 都嚴(yan) 格要求必須是有專(zhuan) 業(ye) 醫療背景、學曆大專(zhuan) 以上、2-3年的醫學相關(guan) 工作經驗,並提供3個(ge) 月內(nei) 的體(ti) 檢證明。”盧定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陪診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及其家屬對陪診員的專(zhuan) 業(ye) 性要求很高,“想從(cong) 我們(men) 這得到相對專(zhuan) 業(ye) 的醫療服務,例如基本了解各個(ge) 醫院、醫生的專(zhuan) 長,各種病情的治療注意事項,陪診時將病情快速準確地向醫生描述清楚,再將醫囑和治療方案反饋給家屬”。
蔣丹及其團隊成員有著相應的醫院工作經驗,她也認為(wei) 職業(ye) 陪診員的門檻並不低。在她看來,病患及其家屬除了想知道醫院附近哪個(ge) 酒店性價(jia) 比高,哪裏吃飯、停車方便外,也更想了解就診前後的注意事項,“例如癌症有很多種,我們(men) 每次都會(hui) 進行案例複盤,把各類癌症病情整理匯總;再如一些年輕人做無痛胃腸鏡,我們(men) 得提前了解麻醉治療前後的就醫流程及若出現惡心、嘔吐、眩暈時,應如何照顧。”
“看著簡單,幾小時就能掙個(ge) 幾百元,好像人人都能陪診,但我手把手教了半年才真正帶出一個(ge) 能直接上手的徒弟。職業(ye) 陪診員是服務行業(ye) 中的一種,沒有一套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流程是不長久的。”鄭剛坦言做陪診員以來,他和團隊成員還是入不敷出,“有些個(ge) 人陪診員為(wei) 了流量,製作幾個(ge) 短視頻,做一陣子陪診就開始帶貨了,這對消費者是不負責任的,也不利於(yu) 行業(ye) 發展”。
對此,BOSS直聘資深職位分析師單恭認為(wei) ,陪診員是一項專(zhuan) 業(ye) 性很高的工作,陪診員需要掌握一定醫學急救知識、心理學知識。他認為(wei) ,像何依妍這樣的三甲醫院醫生、護士等專(zhuan) 業(ye) 人士加入,既能發揮醫學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目前職業(ye) 陪診員的“專(zhuan) 業(ye) ”缺失。
職業(ye) 準入門檻尚不明確
“陪診需求就像打車需求一樣,是長期存在的,我們(men) 創業(ye) 團隊是要打造一款像頭部的打車軟件App一樣的互聯網產(chan) 品。”經過兩(liang) 年多的探索,盧定也發現陪診行業(ye) 存在諸多不規範現象,“全國各地陪診員逐漸多了起來,單我們(men) 一家在全國已有近1000名兼職陪診員。但還沒有出現一個(ge) 行業(ye) 標杆,對陪診員崗前培訓、執業(ye) 管理也沒有統一標準”。
“我們(men) 谘詢了相關(guan) 律師後,製定了風險告知書(shu) ,在用戶下單時供其查閱。為(wei) 了規避風險,我們(men) 不提供接送患者服務,要求家屬提供兩(liang) 位緊急聯係人電話和身份信息,重症及70歲以上老人要求必須家屬陪同。”蔣丹認為(wei) ,陪診若發展為(wei) 一個(ge) 行業(ye) ,必須建立一套專(zhuan) 業(ye) 化、規範化的服務流程,可以參考護工執業(ye) 的發展模式,最終與(yu) 醫院形成共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陪診員管理規範缺失外,在陪診過程中若患者發生意外,風險責任劃分也不明確。一些陪診員提供代問診服務時,患者需將身份證等資料郵寄給陪診員,患者病情信息保密、身份證資料不作他用等,基本靠陪診員的個(ge) 人道德約束。此外,一些年輕人盲目加入陪診行業(ye) 也易滋生惡性競爭(zheng) ,甚至過去的號販子、醫托等,也可能換上陪診員的馬甲,利用自身優(you) 勢獲取不當利益。
“陪診服務收費是依據各地的收入水平而定的,一些陪診員故意打價(jia) 格戰,擾亂(luan) 行情。還有一些陪診員承諾可幫患者掛專(zhuan) 家號,或‘走後門’提前預約手術等。”李彩萬(wan) 告訴記者,希望未來能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接單、派單陪診平台,“陪診員無須自己做推廣,這樣可以有更多時間專(zhuan) 注於(yu) 如何提升服務力。”
對此,單恭表示新事物發展初期由於(yu) 缺乏行業(ye) 製度規範和準入標準,難免會(hui) 造成一段時間內(nei) 從(cong) 業(ye) 者魚龍混雜。他認為(wei) ,職業(ye) 陪診員的任職標準、收費標準、服務標準、監管部門等基礎問題需盡快解決(jue) ,“隻有市場發展、政策引導‘兩(liang) 隻手’推動陪診員規範化發展,才能更好發揮其社會(hui) 價(jia) 值”。
記者注意到,《“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將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也納入規劃,提出要實現付費可享有、價(jia) 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不少陪診員接受采訪時都表示,期待融合醫療和服務的職業(ye) 陪診行業(ye) ,能被劃為(wei) 非基本公共服務行列,更加規範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