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多地探索春季樹木飄絮治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2-04-13 15:12:00來源: 新華日報

南京主幹道上的法桐。 本報記者 趙亞(ya) 玲 攝

  4月,一年一度的飛絮季如約而至。為(wei) 讓市民呼吸更順暢,江蘇多地探索春季植物飄絮治理辦法,有飄絮前防範的,也有飄絮後抑製的,還有長期、短期辦法結合使用的。各地“治絮”效果如何,還有哪些未解難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4月11日中午,走在泗洪縣城北體(ti) 育公園西側(ce) 的一處公園綠地上,泗洪縣林業(ye) 科技推廣中心主任霍建軍(jun) 感覺神清氣爽、呼吸順暢。“改種不飄絮品種楊樹五六年,泗洪春天飄絮肉眼可見地少了。”霍建軍(jun) 介紹。

  “自20世紀70年代起,江蘇北部地區廣泛引種楊樹,10至15年的大徑材楊樹有市場、經濟效益高。”南京林業(ye) 大學副教授俞小平主攻林業(ye) 投融資方向,他告訴記者,10年以上的楊樹飄絮較為(wei) 嚴(yan) 重。

  “過去,泗洪四月‘飄雪’,最嚴(yan) 重時,居民外出時連眼睛都睜不開,飄絮也容易引發火災、導致居民皮膚過敏。”霍建軍(jun) 說,隨著園林景觀樹種多元化,縣裏的田間地頭出現椴樹、櫸樹、樸樹等不飄絮樹種,同為(wei) 經濟作物的山核桃也逐漸被接納,目前種植有10.4萬(wan) 畝(mu) 。但有著“綠色銀行”之稱的楊樹還是主力,依然保持近20萬(wan) 畝(mu) 的種植量。“好在老的飄絮楊樹正在逐步被替換,無絮品種既給村民帶來經濟收益,又保持呼吸順暢的環境。”

  除了楊樹,飄絮的還有法桐,南京是其中較為(wei) 典型的城市。南京主城法桐行道樹共有8萬(wan) 餘(yu) 株,集中在中山北路、中山東(dong) 路、中央路等多條主幹道上。每年4—6月,南京法桐球果成熟開裂,果絮隨風飄散。

  “南京法桐很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種下的,已成為(wei) 南京城市名片之一。”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處長臧延亮坦言,大規模替換法桐的做法不可行,為(wei) 減輕飄絮影響,南京長期、短期措施並行。

  冬季試點修剪枝條,減少春季飄絮量。2020年冬季開始到去年2月底,南京對太平南路、長樂(le) 路、中山北路等5條道路、1238株法桐進行冬季修剪。4月7日,記者在秦淮區長樂(le) 路看到,路旁地麵幾乎沒有飄絮,一改往年法桐果絮堆積的情況,法桐本身也長勢良好。秦淮區市政設施綜合養(yang) 護管理所副所長魏昕告訴記者,修剪已結果枝條,可減少飄絮,降低樹枝斷落、樹木倒伏風險。

  南京已連續5年在飄絮季上線“法桐飄絮預報係統”,今年預報道路有寧夏路、西康路、月苑西路等75條,基本覆蓋主城區主要道路和大規格法桐較多道路。市民可查看實時飄絮情況和未來3天的飄絮預報,避免飄絮影響。

  江蘇不少地區沿河、近河區域種植柳樹,柳絮也是春季飄絮種類之一。“市級綠地中,產(chan) 生飛絮的樹種占比4.5%,柳樹占比1.3%。”無錫市綠化管理中心工程師李傑告訴記者,樹木替換成本高且破壞生態。近三年,無錫市級綠地使用飛絮抑製劑,控製果實發芽分化,能減少八成柳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已種樹木飄絮問題短期內(nei) 難以根治,但新種樹木不能重走飄絮老路。

  在新修道路旁,南京鼓勵種植櫸樹、樸樹、無患子等不飄絮、遮陰性較好的鄉(xiang) 土適用樹種。“以揚子江大道為(wei) 例,行道樹采用春季開花小喬(qiao) 木,搭配秋色葉樹種,這種‘春花秋色’的組合正在成為(wei) 南京道路綠化的標準模式。”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規劃建設處副處長杜佩劍介紹。

  2014年,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與(yu) 南京林業(ye) 大學聯合編製《南京市行道樹樹種規劃(2014-2026)》,該規劃篩選出超100種適合南京種植的行道樹。“這些品種基本都是耐修剪、易養(yang) 護、病蟲害少的品種,能較好適應南京氣候。”杜佩劍說,其中落葉、色葉、無飄絮樹種是近年來城市綠化主選品種。

  從(cong) 2003年起,蘇州就走上本土樹種栽種之路。蘇州市林業(ye) 站站長姚新華介紹,蘇州對鄉(xiang) 土樹種有濃厚的情懷,居民家有著“前門櫸樹、後門樸樹”的傳(chuan) 統。本土樹種不僅(jin) 能減輕飄絮問題,其生態適應性也更強,美觀、病蟲害少。

  “治理飄絮並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單一問題,關(guan) 乎生態係統穩定性。”江蘇省林科院景觀樹種與(yu) 花卉研究所所長黃利斌建議,區域內(nei) 單一樹種數量不應超過10%。近年來,江蘇新建區域普遍重視樹種多樣性,一定程度上緩解飄絮問題,同時提升了生物多樣性,區域生態係統對抗幹旱、洪澇等極端惡劣天氣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