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 讓美麗江蘇底蘊更深厚

發布時間:2022-04-25 15:02:00來源: 新華日報

  隨著城市建設不斷向現代化邁進,如何平衡好建設與(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各地都麵臨(lin) 的新課題。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目標:到2025年,具有江蘇特色的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基本建成,湧現出一大批代表江蘇先進水平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當代複興(xing) 經典案例。到2035年,係統完整的江蘇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全麵建成,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全麵融入城鄉(xiang) 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

  當老舊建築邂逅新創意,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將迎來什麽(me) 變化?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讓“遺產(chan) ”煥發新生、傳(chuan) 承文脈,各地有什麽(me) 好做法?還有什麽(me) 難題待解?

  “保下來”:古代近代、地上地下全囊括

  日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傳(chuan) 出消息,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2號東(dong) 側(ce) 地塊考古發掘有了新發現,初步推測此地塊位於(yu) 南朝建康城東(dong) 城牆內(nei) 側(ce) ,與(yu) 六朝宮城緊密相關(guan) ,發現的大型黃土堆積可能與(yu) 六朝建築基址或河道駁岸有一定關(guan) 係,對六朝宮城的研究具有重要價(jia) 值。

  近年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已先後在該區域的新世紀廣場、南京圖書(shu) 館新館、長發大廈、南京六朝博物館等多個(ge) 地塊發現大量六朝時期重要的城市建築遺存,包括高等級道路、城牆、城壕、磚井等遺跡,以及以各類瓦當、青瓷器等為(wei) 代表的大量遺物。

  城市開發建設中遇到文物怎麽(me) 辦?“南京是六朝古都,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著‘寶貝’,過去城市開發建設中有過不少遇見地下文物的情況。”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舉(ju) 例說,六朝博物館原址本計劃建設酒店,發現文物後立刻改方案,進行原址保護。類似這種情況,屬於(yu) “搶救性保護”。

  南京早在1999年便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對地下文物進行保護,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劃定了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2019年3月1日,新修訂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施行,將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從(cong) 13處增至15處。“‘搶救性保護’相對被動、滯後,《條例》施行後,南京大力推行考古前置工作,在土地收儲(chu) 階段就先行考古。考古好了,再出讓。”王昭昭表示,秦淮區西街遺址便是“考古前置”挽救下的“瑰寶”,西街地塊是南京最早城址——越城遺址所在地,對研究南京城市起源等有重要作用。眼下,在南京老城以及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範圍內(nei) ,不管是“動”一條路、鋪個(ge) 管線,還是加裝個(ge) 電梯,都要先行考古。

  在揚州,也曾有多次“施工現場變考古現場”、城市建設讓位於(yu) “文物保護”的情況。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物保護處負責人介紹,揚州東(dong) 門遺址公園、宋大城北門遺址,都是在開發建設中發現的,後調整了建設方案實施遺址原地保護。2012年,揚州劃定並公布了揚州城遺址等4個(ge) 地下文物埋藏區,區內(nei) 所有建設項目必須實施考古前置。近幾年,宋大城北門外原本要開發建設商貿城,考古發現此處有宋代城防防禦設施遺跡,項目建設又讓步於(yu) 文物保護,正在做考古發掘。去年,揚州考古前置再升級,要求揚州文物埋藏區外用地麵積超過5萬(wan) 平方米的項目與(yu) 地下文物埋藏區的項目要求一樣,全麵實施考古前置。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我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保護,留下了豐(feng) 富“家底”。來自省住建廳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有13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曆史文化名城,31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8個(ge) 省級曆史文化名鎮,12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6個(ge) 省級曆史文化名村,5處中國曆史文化街區、56處省級曆史文化街區,1967處曆史建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曆史文化街區數量,皆位居全國第一。

  “過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破壞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行為(wei) ,在城市建設中總有發生。《實施意見》的出台,有利於(yu) 把原來條塊分割、碎片化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重新整合成一個(ge) 整體(ti) ,進行係統保護。”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陽建強說。

  “護起來”:科技加持撐起更強“保護傘(san) ”

  眼下,蘇州市姑蘇區的三茅觀巷沈宅、葉天士故居、洪鈞祖宅、陸潤庠故居4處文物建築三維模型及實景圖像已上傳(chuan) 古城保護信息平台,可實現一鍵“雲(yun) 遊”老宅。這得益於(yu) 姑蘇區近年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的不斷推進。

  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hui) 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介紹,姑蘇區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3處。近年來,姑蘇區探索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對保護區範圍內(nei) 的文物保護單位、控製保護建築等19類保護對象進行全要素信息采集,建立了古城保護信息平台。去年,姑蘇區又創新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組織專(zhuan) 業(ye) 團隊對7號街坊、15號街坊、20號街坊、32號街坊4個(ge) 街坊內(nei) 的傳(chuan) 統民居、推薦曆史建築開展調查研究,對街坊公共空間內(nei) 的古樹、古井、古牌坊、古駁岸、地名等曆史要素拾遺補缺。詳實的古城家底“一張圖”,為(wei) 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hui) 對接相關(guan) 部門,對古城保護信息平台進行外部信息資源的有效掛接:基於(yu) IoT高效物聯感知網絡建設動態監測係統,接入實時感知數據,可對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點、古城牆、水質、氣象、電氣火災隱患、消防等開展動態監測。

  王昭昭說,為(wei) 更好掌握曆史文化資源,南京從(cong) 2005年起就建立起“曆史文化資源數據庫”,大到曆史文化街區、曆史風貌區,小到一棵古樹,都納入了數據庫名錄。

  “《實施意見》中提到的保護要素,揚州基本都在保護,並建立了保護名錄。”揚州市住建局副局長劉泓說,下一步,揚州將對保護名錄進行提檔升級,采用地理信息技術、三維測繪技術、數字壓縮技術等將保護對象的信息數字化、記憶電子化,建立數字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展現揚州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存。

  去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意見》。這是1982年國家建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製度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名義(yi) 印發的關(guan) 於(yu) 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方麵的最高規格文件。省住建廳相關(guan) 負責人解讀說,我省出台的《實施意見》充分體(ti) 現江蘇特點,進一步做了細化,提出要將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融入城市更新行動、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和區域特色發展中,比如深入挖掘沿海地區曆史文化資源,重視張謇鹽墾文化保護彰顯,以範公堤與(yu) 串場河曆史文化串聯為(wei) 主線,著力塑造“繽紛百裏”“生態百裏”“藍灣百裏”濱海特色風貌。“對一些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等剛起步的城市來說,《實施意見》將有很大指導性。”

  我省將科學劃定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範圍和必要的建設控製地帶,在地下文物分布相對集中區域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嚴(yan) 格保護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本體(ti) 及其周邊環境,大力實施原址保護;保護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曆史建築的價(jia) 值特色和文化內(nei) 涵,重點保護體(ti) 現其核心價(jia) 值的外觀、結構和構件等,及時加固修繕,消除安全隱患;保護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地段的街巷肌理、水係形態、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名木等環境要素,整治不協調建築和景觀;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chuan) 統村落)的傳(chuan) 統格局、曆史風貌、人文環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係等自然景觀環境,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營建智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態。

  “活起來”:尚需破解共性難題

  4月18日,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南京曆史建築活化利用建築設計方案征集(第二期)”,聚焦曆史建築保護、改造與(yu) 合理利用,選取小鬆濤巷15號民居和南市樓1-3號作為(wei) 設計對象,麵向國內(nei) 外征集活化利用方案,征集、評審、表彰公示後,獲獎方案將於(yu) 今年10月起至2024年12月31日,由曆史建築活化利用夥(huo) 伴單位付諸實施。

  “活化利用是當下重點,也是難點。”王昭昭感慨,每個(ge) 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都是漫長的,因為(wei) 每件遺產(chan) 基礎不同,需要全麵摸底,再定製方案,活化利用方案不能簡單複製,她跟進的每個(ge) 項目都是以“10年”“20年”為(wei) 計量單位。

  已“出圈”的小西湖片區、頤和路曆史文化街區,便代表兩(liang) 種不同的活化利用方式。王昭昭告訴記者,南京22個(ge) 曆史風貌區之一的小西湖片區,曆史建築年代較淺,房屋多為(wei) 民間自建,以磚木結構為(wei) 主體(ti) ,基礎設施差,管線、消防、汙水處理等設備短缺。補基礎設施欠賬、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是保護利用的重點、難點。頤和路曆史文化街區建築多為(wei) 磚混結構,基礎條件好,很多設計較先進,活化利用難點在於(yu) 產(chan) 權梳理、協調。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生動述說著過去,更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實施意見》提出,我省將探索活化利用底線管理模式,分類型建立項目正負麵清單。省級將成立城鄉(xiang)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比如,在資金保障上,設立城鄉(xiang) 建設曆史文化保護專(zhuan) 項資金,探索建立曆史文化保護基金。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的長期限、低利息貸款金融產(chan) 品,支持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要通過保護利用傳(chuan) 承,守住文化根脈,讓江蘇大地處處見曆史,處處顯文化。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要加強頂層設計,畫好棋盤再落子。”劉泓說,揚州正在編製《揚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總體(ti) 方案及各專(zhuan) 題行動方案》,探索“小尺度、繡花功、本土化、漸進式”的有機更新理念,分領域、分年度推進揚州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為(wei)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探出新的模式、機製和路徑。

  陽建強主持了南通唐閘近代工業(ye) 城鎮的保護與(yu) 再利用規劃編製工作。唐閘北市景區作為(wei) 唐閘近代工業(ye) 遺存的一部分,去年底完成更新與(yu) 整治。今年元旦期間,唐閘北市景區熱鬧非凡,正月初一至初五,日均人流量在兩(liang) 萬(wan) 左右。

  陽建強說,“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多重曆史要素組成,正是過去與(yu) 現代的交織,才凸顯了古城古街的豐(feng) 富層次與(yu) 重要價(jia) 值。因此在活化利用時,應觀照到曆史文化遺產(chan) 各個(ge) 曆史階段的信息與(yu) 特色。”在他看來,活化利用不可操之過急,哪怕走錯一步都難以回頭,應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以微小空間為(wei) 切入點,不斷對曆史街區等進行精心維護和修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