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裏運河—高郵灌區:一湖兩河三堤 山水遂人意
原題:江蘇裏運河—高郵灌區
一湖兩(liang) 河三堤 山水遂人意(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
臨(lin) 近5月,江蘇揚州高郵市的車邏鎮勤王村,溝渠相連的田野綠意盎然,長勢良好的小麥即將迎來收割;設施大棚中,沿地鋪設的PE(聚乙烯)管精準滴灌,嬌豔豔的草莓、紅彤彤的辣椒正待收獲。農(nong) 戶們(men) 喜上眉梢,他們(men) 都知道:“灌溉的水,是從(cong) 大運河裏來的。”
這裏位於(yu) 江蘇裏運河—高郵灌區——我國巧妙利用河湖水係,合理調控河流湖泊的係統工程。649平方公裏的灌區中,古老水利工程與(yu) 高效現代農(nong) 業(ye) 交相輝映。
2021年11月,在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hui) 第七十二屆執行理事會(hui) 上傳(chuan) 來好消息:裏運河—高郵灌區入選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江蘇首個(ge)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
湖河田間 自流灌溉
站在一處開闊的堤岸向四周眺望,裏運河—高郵灌區的引水布局“一湖兩(liang) 河三堤”盡收眼底。對照著曆史地圖,裏運河—高郵灌區的三大功能區更為(wei) 清晰明了。
高郵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曆來是一片魚米之鄉(xiang) 。京杭大運河淮陰至瓜洲段,稱為(wei) 裏運河。裏運河高郵段全長43公裏,是我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郵市水利局局長潘玉華介紹,元代以前,高郵湖及運河曾經發生過多次變遷。南宋時期黃河奪淮,其水流方向發生改變,淮河出海無路,黃河攜淮河從(cong) 洪澤湖下泄入江。這對區域農(nong) 業(ye) 水環境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黃河奪淮,令高郵湖盆高於(yu) 平原農(nong) 田3米多,形成了“懸湖”。裏運河沿線因此具備了自流灌溉的基礎。於(yu) 是,明清時期建設眾(zhong) 多石閘、涵洞,方便調水配水。其中部分經過曆次修建,至今還在發揮功能。
潘玉華介紹,得益於(yu)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水利建設,目前,高郵灌區通過運河東(dong) 堤的子嬰閘、界首小閘等8座閘洞,引運河水自流灌溉,經幹、支、鬥三級渠道灌溉農(nong) 田;通過南水關(guan) 、琵琶洞引運河水為(wei) 城區河道提供活水水源,保障城區河道清水長流。
灌溉工程使得古城高郵萬(wan) 頃良田受水利之惠,物產(chan) 豐(feng) 饒。宋代開始,這一區域稻麥一年兩(liang) 熟已趨穩定,高郵就一直是全國糧食主產(chan) 區。運河漕運打通了交通主動脈,灌溉又提升了糧食產(chan) 量,促進了兩(liang) 岸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
明清時期,高郵湖水通過運河閘壩向下排放,保障漕運水位和河堤安全的同時,還可灌溉農(nong) 田,變水患為(wei) 水利。當地民間口口相傳(chuan) 的“五壩歲連固,下河秋獲肥”,也正是這個(ge) 道理。
湖河分離 動態平衡
高郵城西古運河故道邊鎮國寺塔段,有一段至今尚存明代條石砌成的近百米的古石堰,南來北往的遊客在飽覽大運河及高郵湖風光之後,都會(hui) 尋到此地駐足一番。這就是平津堰,淮揚運河段目前所發現的唯一僅(jin) 存的堰,是大運河開鑿史上的水利工程傑作。
“高郵的灌溉曆史,是什麽(me) 時候開啟的?平津堰的發現令這一時間精確追溯到其建造的公元811年,距今1200多年。”高郵市水利局副局長李江安告訴記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淮南節度使李吉甫為(wei) 阻遏湖水、灌溉農(nong) 田,興(xing) 建水利。《新唐書(shu) 》記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以防不足,泄有餘(yu) ,名曰平津堰”。
平津堰的修建,和後來陸續建造的水閘、水關(guan) 、水洞類似,出發點是讓運河水位能被合理調節。值得一提的是,“防不足,泄有餘(yu) ”也成為(wei) 1000多年來高郵水利灌溉一以貫之的建設思路。
李江安介紹,裏運河—高郵灌區經長期建設發展,灌、排、擋、降工程體(ti) 係之健全精巧,領先於(yu) 其時代。
首先是體(ti) 係化的工程布局理念。這一水工遺產(chan) 的工程布局有三大體(ti) 係化特點:載體(ti) 明確,就是以“湖”“河”“田”為(wei) 灌溉水的三級載體(ti) ;輸水通暢,就是以“閘”“洞”“關(guan) ”“壩”為(wei) 灌溉水輸水通道;終端配水,就是以“幹”“支”“鬥”三級渠係為(wei) 灌溉配水的終端。在此基礎上,裏運河—高郵灌區形成了蓄水、調水、漕運、配水、減水,最後達到完善的灌溉體(ti) 係。
其次是創造性地“河湖分離”。明代以前,運河以相互連通的眾(zhong) 多湖泊為(wei) 運道。1489年,戶部侍郎白昂巡視運河時,為(wei) 避免船行湖中遭遇風浪傾(qing) 覆,科學設計運道,率先提出在高郵開越河。從(cong) 次年3月開始,用了4個(ge) 月的時間,開挖成“起州北三裏之杭家嘴,至張家溝而止,長竟湖,廣十丈,深一丈有奇。兩(liang) 岸皆擁土為(wei) 堤……”的河道,就是遺存至今的運河故道。此後船隻經高郵,風濤化為(wei) 坦途。
同時,實現了兩(liang) 大動態平衡。河湖分離使高郵湖成為(wei) 調節裏運河水量和水位的“水櫃”,即當運河水量多時,通過閘壩等水工設施放運河水入河道進農(nong) 田,蓄水以利灌溉;當運河水量少且水位低時,則泄湖水入運河,以抬高運河水位、保證航運暢通。這樣就基本實現了旱澇的水位平衡、灌溉與(yu) 航運的雙重動態平衡。
古老灌區 煥發活力
每到農(nong) 事灌溉的時節,高郵市車邏鎮勤王村的種植戶王建國,隻要用手機掃一掃渠首的二維碼,就能知道這條渠道的準確放水時間,這樣就能提前安排好自家的生產(chan) 生活。
“這離不開灌區的信息化、係統化運行管理。”高郵灌區管理處主任胡錦輝介紹,灌區按照“專(zhuan) 業(ye) 管理、多方聯管、群眾(zhong) 參管”進行灌溉管理,由灌區管理處作為(wei) 專(zhuan) 管機構,執行“集水期灌”灌溉製度,用現代科技傳(chuan) 承創新“防不足,泄有餘(yu) ”的千年治水理念。
灌區將水稻生育期分為(wei) 栽插返青、分蘖及拔節成熟3個(ge) 階段,分別設計了灌溉水層的上下限和閘門放水時間。通過沿運河閘洞自動化的控製閘門,遠程遙控閘門啟閉。在灌溉之前,灌區分別編印3期灌溉製度,印發至各鄉(xiang) 鎮。鄉(xiang) 鎮據此編製支、鬥渠道供水時間,並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在各級引水閘設置二維碼等方式,將渠道供水時間第一時間發布,實現“農(nong) 民用水早知道、農(nong) 事作業(ye) 早安排”,從(cong) 而推動農(nong) 業(ye) 灌溉從(cong) 大水漫灌向高效集約轉變。
胡錦輝告訴記者,經過多年建設,灌區已配套遙測站、遙控站以及視頻監控和用水計量站點,初步實現了灌區水情工情可讀、場景可視、水量可測、設施可遙控、資源可調度等功能。
高郵市水利局農(nong) 村水利科科長孫勇介紹,近年來,通過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yu) 節水改造工程,灌區灌溉保障能力大幅增強,累計改善灌溉麵積25萬(wan) 畝(mu) ,年節水9100萬(wan) 立方米,年增產(chan) 糧食500萬(wan) 公斤,促進農(nong) 民穩定增收、農(nong) 業(ye) 持續發展。
“除了科學有效的管護之外,活態遺產(chan) 也被賦予服務社會(hui) 功能。”潘玉華介紹,灌區建成水鑒館、陳瑄治水紀念室等,展示和普及灌溉工程遺產(chan) 曆史與(yu) 文化。下一步,高郵將規劃建設“裏運河—高郵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展示體(ti) 係,包括專(zhuan) 題展館、在線平台、文化公園等,讓古老遺產(chan) 綻放新時代風采。
本版統籌:孟 揚 肖 遙
版式設計:張芳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