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致敬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三尺講台桃李天下

發布時間:2022-05-06 16:1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為(wei) 熱愛奔赴山海。”2019年赴吉布提任教的國際中文教師杜忠廷的感受正是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群體(ti) 奔赴海外,從(cong) 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e) 的真實寫(xie) 照。

  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21年,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派出2306名教師,赴160個(ge) 國家任教,其中新赴任教師為(wei) 784名。自2004年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項目啟動以來,截至2021年底,向151個(ge) 國家和地區派出誌願者累計6萬(wan) 餘(yu) 人次,在全球4000多所學校任教。他們(men) 為(wei) 傳(chuan) 播中文和中華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獨特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e) 的熱愛。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仍在為(wei) 中文教學忙碌,用真誠搭建交流的橋梁。

  為(wei) 熱愛奔赴山海

  2020年1月,國際中文教師趙雨第三次踏上了柬埔寨的土地。“最初赴柬埔寨任教時,我是一名誌願者,現在是一名國際中文教師。”從(cong) 誌願者到中文教師身份轉換的背後是他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e) 的堅持。

  對趙雨來說,國際中文教師不僅(jin) 是一份職業(ye) ,更是他喜歡的事業(ye) 。“它給我帶來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是其他工作所沒有的。我會(hui) 繼續在國際中文教育這條路上走下去,貢獻更多力量。”

  在柬埔寨,趙雨感受到了當地民眾(zhong) 學習(xi) 中文的熱情,這成為(wei) 他選擇數次赴柬埔寨任教的動力。作為(wei) 一名中文教師,能通過自己的工作幫助學生實現夢想,讓趙雨頗有成就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柬埔寨的中文教學也由線下轉到線上。為(wei) 了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以及給學生傳(chuan) 遞不畏疫情、堅持學習(xi) 的信心,趙雨堅守崗位,迅速轉變教學觀念,著手搜集和製作線上教學資源。

  受疫情影響導致中文教學開展難度加大的並不隻趙雨,但老師們(men) 都在第一時間積極探索,尋求適合的教學方式,盡全力保證教學質量。

  作為(wei) 地處非洲的吉布提唯一的一名國際中文教師,杜忠廷也麵臨(lin) 諸多挑戰。“當疫情在非洲肆虐時,我不能退縮,因為(wei) 如果我離開,學生就沒有課上了。”杜忠廷用實際行動兌(dui) 現了對學生的承諾。

  在泰國任教的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段維民也是疫情期間選擇留在海外堅持中文教學的一員。在疫情肆虐期間,家人朋友常跟他說“還是回來吧”。但他還是堅持留下,“因為(wei) 我愛上了這份事業(ye) ,也愛上了自己開展中文教學的地方”。

  向世界播撒中文種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xi) 中文的人數超過2500萬(wan) ,中文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這其中,離不開在世界播撒中文種子的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的無私奉獻。

  格林納達位於(yu) 東(dong) 加勒比海向風群島的最南端,是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李淑婷任教的第二個(ge) 國家。“走進這個(ge) 國家,會(hui) 有走進畫中的感覺。但它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也因此,李淑婷更覺得自己在當地開展中文教學的責任之大。

  在格林納達那一年,李淑婷“忙著完成中文教學,也忙著舉(ju) 辦文化活動”。“那時,我輔導一名學生參加‘漢語橋’比賽,他取得優(you) 異成績並獲得了到中國訪學一周的機會(hui) ,回來後他告訴我要更認真地學習(xi) 中文,也想到中國讀書(shu) 和發展。”在那一刻,李淑婷認為(wei) 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這個(ge) 身份,也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語言成為(wei) 力量,為(wei) 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

  趙子傑一直有個(ge) 夢想——以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的身份赴海外任教。夢想成真,他踏上了西班牙的土地,就此開啟了中文教學之路。

  在為(wei) 學生上第一節中文課之前,趙子傑心裏很是忐忑。心態的轉變來自一次偶遇。有一天,他在等小火車,一位西班牙小夥(huo) 子主動用中文和他打招呼,還告訴他已經學了5年中文,非常喜歡中國。短短的幾句交流讓趙子傑感受到了中文的魅力,也對即將到來的第一節課有了信心。

  在課堂上,為(wei) 了活躍氣氛,趙子傑把不愛說話的自己變成充滿活力的老師;為(wei) 了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他在教學中加入了文化內(nei) 容……漸漸地,學生們(men) 從(cong) 碰到他擦肩而過到主動隔著窗戶打招呼。“這既是對我教學成果的認可,也是我作為(wei) 老師收到的最好的禮物。”趙子傑說。

  用真誠搭建理解之橋

  在國際中文教育從(cong) 業(ye) 者的眼中,中文是一座橋。借由這座橋,可以增進中國和其他國家民眾(zhong) 間的理解,也可以消除其他國家的民眾(zhong) 對中國的一些誤解。

  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馮(feng) 佰靜在泰國任教兩(liang) 年,最深的感受是保持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鑒。

  “我周圍都是來自泰國的本土老師,在和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我對求同存異、彼此尊重有了更深的體(ti) 會(hui) 和了解。”馮(feng) 佰靜說。

  在到格林納達任教之前,李淑婷曾在蒙古國任教一年。她記得,中文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很喜歡問關(guan) 於(yu) 中國的問題,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guan) 當代中國的知識就成了每節課的必備環節。

  “這一年,從(cong) 第一節課到最後一節課,從(cong) ‘我是你們(men) 的中文老師’到‘我們(men) 是朋友’,我感受到了中文教學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從(cong) 事國際中文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幸福感。”李淑婷說。

  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曹發強懷揣著“為(wei) 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的夢想遠赴匈牙利。“革命先輩曾為(wei) 尋求救國圖強真理而遠渡重洋,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國際中文教育的青年,我要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責任,為(wei) 讓世界認識一個(ge) 和平發展的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曹發強的願望是身處海外的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的共識,也是他們(men) 一直努力的方向。他們(men) 正在用實際行動揮灑汗水,奉獻青春,麵對三尺講台,以滿園桃李生動地詮釋著這一時代追求。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