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水挽京津冀 運河綻新顏: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發布時間:2022-05-07 14:38:00來源: 北京日報

  古人通過增設人工彎道,達到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可滿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質量,綜合效益被歸納為(wei) “三灣抵一閘”。圖為(wei) 南運河德州段德城區二屯鎮的楊莊村和豐(feng) 樂(le) 屯村的“三灣抵一閘”處。 劉克政攝

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補水示意圖

  本報記者 韓梅

  為(wei) 了保護和利用好大運河,日前水利部啟動了京津冀魯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通過優(you) 化調度南水北調水、黃河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裏河段進行補水,為(wei) 實現“十四五”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進一步推動實現京杭大運河全年有水積累經驗。

  707公裏已全部過流

  此次補水從(cong) 4月14日開始,將持續到5月31日,預計總補水量達5.15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37個(ge) 西湖的水量。補水結束後,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通水河道將比去年增加約112公裏,運河水麵麵積比去年增加約9.5平方公裏。

  本次補水線路北起北京市東(dong) 便門,經通惠河、北運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南起山東(dong) 省聊城市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北延工程穿黃出口閘,經小運河、衛運河、南運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

  “德州市境內(nei) 南水北調東(dong) 線北延工程調水於(yu) 3月25日正式啟動,武城縣水利局在大屯水庫六五河節製閘下遊設置三處水麵漂浮物打撈設施,並安排專(zhuan) 人進行24小時不停歇清理河道垃圾,確保水質安全。”德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守學介紹,截至5月1日,潘莊渠首補水流量為(wei) 25立方米每秒,累計補水3135萬(wan) 立方米。

  南來之水出德州後流入河北省滄州市,流經吳橋、東(dong) 光、泊頭、南皮、滄縣、運河區、新華區以及青縣等地,將為(wei) 沿岸農(nong) 業(ye) 、生態補水達1億(yi) 多立方米。

  水利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截至5月4日,此次補水行動已累計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補水37975萬(wan) 立方米,完成計劃補水量的73.7%;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707公裏已全部過流。

  運河主題公園成休閑“打卡地”

  位於(yu) 北京正南300多公裏處的德州市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城市之一,德州自古通過京杭大運河與(yu) 北京相連,素有“九達天衢,京南鎖鑰”之稱。此次補水行動,大大提升了德州大運河兩(liang) 岸生態環境質量,古老德州煥發著運河風光帶來的獨特魅力。

  滄州大地上,大運河流過的地方不再幹涸,農(nong) 田處處水清草綠,運河重現往日盛景……在彎道眾(zhong) 多的河段,出現了曲折回環、水清河暢的“彎美”景觀;在世界雜技之鄉(xiang) 吳橋區,運河兩(liang) 岸花紅柳綠,人潮湧動,人們(men) 用傳(chuan) 承千年的雜技表演喜迎南來之水……

  連日來,全長182.6公裏的大運河天津段風光旖旎,遊人如織。在天津第一家運河文化博物館——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人們(men) 盡情瀏覽上千件文物和數百幅圖片,無不為(wei) 大運河千帆競發、萬(wan) 舟駢集的盛景嘖嘖稱讚。與(yu) 此同時,武清區的北運河郊野公園,紅橋區的桃花堤,南運河的“天子津渡”,西青區的禦河景觀……一批以大運河為(wei) 主題主線的文化公園再次成為(wei) 人們(men) 生態休閑遊的“打卡地”。

  “天津被稱為(wei) 大運河載來的城市,僅(jin) 在天津,有關(guan) 大運河的文化遺存、遺址公園達200多個(ge) ,京杭大運河京津冀魯段實現了近一個(ge) 世紀以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運河沿線的水生態係統將得到恢複和改善,千年運河這一‘活態遺產(chan) ’也將迎來世紀複蘇,必將帶動運河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大運河文化研究專(zhuan) 家周偉(wei) 苠信心滿滿地說。

  在大運河海河三岔河口段,消失了半個(ge) 多世紀的天津運河號子在一艘船上再次響起。粗獷而有力的運河號子古韻悠悠,與(yu) 奔流不息的南來之水匯合在運河之上。新時代運河之歌在京津冀大地唱出信心、唱出美好、唱出希望。

  河北:疏浚治理助力全線通水

  本報記者 白波 通訊員 任樹春

  此次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於(yu) 4月14日啟動,以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裏河段作為(wei) 主要貫通線路,河北省境內(nei) 河長373公裏,占補水總河長的53%。

  記者從(cong) 河北省水利廳了解到,補水期間,河北省河道沿線約50萬(wan) 畝(mu) 耕地的灌溉水源將從(cong) 地下水置換為(wei) 地表水。

  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總長約707公裏,其中通惠河、北運河有水;衛運河除豐(feng) 水年外常年斷流;小運河、南運河除南水北調東(dong) 線等輸水期有水外,其餘(yu) 時段基本處於(yu) 斷流狀態。

  京杭大運河曆史悠久,同時具有防洪排澇、輸水供水、內(nei) 河航運、生態景觀等功能。黃河以北一些河道斷流主要受曆史演變、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多方麵因素影響。近年來,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水資源嚴(yan) 重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問題仍比較突出。

  此次補水前,河北省有針對性地對大運河河道進行綜合治理,為(wei) 全線通水提供助力。北運河廊坊段治理清淤疏浚河道16.7公裏,實現北運河廊坊段與(yu) 北京旅遊通航。南運河144公裏主槽清淤疏浚,使河道通水條件得以改善。

  北運河廊坊段全長21.7公裏,其中13.3公裏位於(yu) 香河縣境內(nei) 。廊坊段旅遊通航工程采取“PPP+政府投資”模式,總投資約71億(yi) 元,涉及河道清淤疏浚和岸坡防護、沿岸綠化,以及橋梁、橡膠壩、船閘和旅遊碼頭建設等內(nei) 容。2021年6月廊坊段與(yu) 北京同步實現旅遊通航後,遊客坐遊船從(cong) 香河縣中心碼頭出發,約半小時便可到達京冀界河。香河縣還與(yu) 通州區簽署了《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文化和旅遊常態化聯動合作機製,推動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大運河是滄州的母親(qin) 河。滄州段沿線共有物質文化遺產(chan) 176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一批珍貴的文物也隨著文物考古活動的深入出現在世人麵前。2021年1月,大運河泊頭市區段清淤時,一艘長約15米、寬約3米的明代貨船重見天日。同年年底,滄州市區緊鄰大運河一處工地又發現一艘宋金時期沉船。據悉,滄州市將在運河邊建設一座古船博物館,讓重見天日的沉船擁有棲身之所。

  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期間,河北省水文勘測研究中心對河北大運河及補水路徑沿線水量、水質、水生態等水文全要素實施全過程監測。專(zhuan) 家介紹,本次補水統籌考慮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置換沿線超采地下水,回補重點超采區地下水,複蘇河湖生態環境等多重目標和需求,對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改善大運河河道水係資源條件,恢複大運河生機活力,推進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複蘇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具有重要意義(yi) 。

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後,彎道眾(zhong) 多的河北滄州段出現曲折回環、水清河暢的“彎美”景觀。 滄州日報記者 傅新春攝

  滄州:把城市C位留給大運河

  本報記者 豐(feng) 家衛

  滄州日報記者 傅新春

  天藍、水淨、草綠……在大運河河北滄州段,“豐(feng) 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載濟滄州”的迷人畫卷令當地市民讚不絕口。“過去,這裏河堤路較窄,周邊環境髒亂(luan) 差,到河邊遛彎這樣的事,根本沒人敢想。”家住滄州大運河畔的陳立新是當地的老住戶,對比今昔大運河,讓他十分感慨。

  擁有1500餘(yu) 年建州史的滄州,是一座因運河而興(xing) 的城市。在全長1794公裏的京杭大運河所流經的十幾個(ge) 城市中,滄州是流經裏程較長的城市。作為(wei) 滄州的母親(qin) 河,大運河在這裏流經8縣(市、區),綿延215公裏,沿途遺跡分布眾(zhong) 多,河道保存完好。大運河宛如一條玉帶,穿滄州城而過,在城市的中心留下一個(ge) 優(you) 雅的“幾”字,運河同時還孕育了馳名中外的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文化。

  在滄州市區,大運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處於(yu) 絕對的“C位”,這座城市把未來的發展的“C位”也留給了大運河。

  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範寶泉介紹,2018年,滄州市在大運河“幾”形大彎3.61公裏河段實施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yu) 生態修複工程。目前,河灘荒地已變身成為(wei) 運河公園,總麵積1200畝(mu) 的運河公園完整保留了原有地形地貌和3000棵樹木。園林部門利用河道清淤產(chan) 生的土方打造微地形,大麵積鋪設草皮,供人們(men) 遊憩。同時,沿路布設景觀照明燈、導視牌、移動式廁所等設施,滿足周邊居民日常休閑遊憩需求。運河公園還可用於(yu) 展覽展示及舉(ju) 辦大型活動,還可用作城市避險場地,實現多種功能。

  如今,位於(yu) 市區的生態修複展示區段綠草青青、水波蕩漾、美不勝收。大運河生態修複展示區建成開放兩(liang) 年以來,每天都有老人在步道上遛彎,孩子在草地上嬉戲,年輕人慢跑,時不時還有新人拍婚紗照,留下美好記憶。從(cong) 小生活在運河畔的滄州市民張永剛經常向外地朋友“炫耀”:“從(cong) 未想過自家門前的這條運河,也能成為(wei) 大夥(huo) 熱捧的網紅打卡地。”

  據了解,滄州的城市規劃建設以運河為(wei) 中軸鋪展開來。去年,市區種植喬(qiao) 灌木3萬(wan) 餘(yu) 棵,在運河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形成開枝散葉的魚骨狀通河綠廊空間,促進了河城共融。今年秋天,占地4000畝(mu) 的河北省園博園即將開放,滄州大化工業(ye) 遺存、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滄州坊商街等一批人文生態景觀將亮相,一屆“大運河上的園博會(hui) ”被萬(wan) 眾(zhong) 期待。

  不光如此,近年來,滄州圍繞大運河做足了發展文章,全麵推進大運河“四帶”建設,包括高標準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高要求打造運河生態景觀帶;高水平打造全域文化旅遊帶;高質量打造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帶。一幅大運河帶動經濟融合發展的和諧藍圖正徐徐展開。

  京津冀觀察

  水通南北見證協同力量

  鄭宇飛

  隨著山東(dong) 、天津兩(liang) 地節製閘開啟,京杭大運河日前全線通水。這是京杭大運河近一個(ge) 世紀以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終於(yu) 再次實現“南北牽手”。

  清波蕩漾北運河,一河美景一河歌。京杭大運河曾是溝通我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但受曆史演變、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很多河段一度淤塞不通,尤其是貫穿京津冀地區的北運河,一些河道甚至長期處於(yu) 斷流狀態。近些年,雖大部分河段先後進行了調水補水,可全線通水一直沒有實現。此番,水利部綜合考慮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複蘇河湖生態環境等需求,聯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dong) 四省市製定補水方案,統籌多方水源,讓大運河再現流動的生機。此舉(ju) 也將為(wei) 實現“十四五”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進一步推動實現京杭大運河全年有水積累經驗。

  古運河現新貌,絕非朝夕之功,背後是齊心協力、持續攻堅的紮實行動。大運河綜合治理一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領域的著力點,北京、天津、河北率先打破行政區界,以流域為(wei) 單元,共同推動大運河綜合治理,從(cong) 治理水質、清理河道、恢複生態著手,在保證防洪的前提下,對堤、林、路進行全麵提升。“通武廊”三地進一步簽署框架協議、多次溝通對接,建立跨區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補償(chang) 機製,聯手開展專(zhuan) 項督查,對北運河沿線進行拆違整治、水生態治理保護等工作。從(cong) 宏觀頂層設計到抓實“一河一段”,從(cong) 水係綜合治理到流域遺產(chan) 保護,從(cong) 段落接續通航到全線水流貫通,合作共治成效卓著,協同效應充分發揮。

  如果說生態是大運河的生命,那麽(me) 文化就是大運河的靈魂。讓大運河重煥生機,需要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協調機製,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同時也要攜手共抓大保護,重拾散落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充分發揮出大運河文化紐帶的作用。比如,此前河北省香河縣與(yu) 北京市通州區簽訂協議,建立文化和旅遊常態化聯動合作機製,加快實現兩(liang) 地文旅產(chan) 業(ye) 資源共建共享;通州區結合大運河通州段全線通航和已建成開放的環球主題公園、特色小鎮等,推出了多條旅遊精品線路。深入挖掘曆史文化資源,不斷融合京津冀各自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方能讓深厚文化底蘊與(yu) 優(you) 美生態環境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水連三地,協同續新篇。深化協同,持續發力,我們(men) 一定能涵養(yang) 好這條綠色文脈,打造愈加健康的水生態,不斷推動運河沿岸的文化發展、產(chan) 業(ye) 升級、人心相通。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