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抗疫同心圓 北京下沉黨員幹部“疫”線顯擔當
東(dong) 城區下沉黨(dang) 員:“這一天我退休,但我要和大家共同‘戰疫’”
東(dong) 城區市區級機關(guan) 下沉幹部準時到崗、各司其職,確保檢測現場高效運轉。
5月3日,對東(dong) 城區朝陽門街道幹部楊紅來說是一個(ge) 特別的日子。1967年出生的她,這一天正式退休。作為(wei) 紀檢幹部,這一天她也像平常一樣,騎著自行車來回穿梭於(yu) 地區各個(ge) 核酸檢測點位,就人員在崗情況、主責部門執法情況、核酸檢測情況,特別是現場秩序,落實“兩(liang) 米線”情況、社會(hui) 麵防控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今天,本該是她享受退休生活的第一天,她卻仍奮戰在工作崗位上。“同誌們(men) 都在崗位上辛勤工作。我也要和大家共同‘戰疫’,把核酸檢測任務完成,再踏踏實實地休息。”
5月3日同樣是街道機關(guan) 幹部李遷的生日。早上5點半,他就抵達核酸檢測點位現場,開始布置場地,為(wei) 即將開始的核酸檢測工作做準備。
當天檢測時,李遷巧遇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全身包裹在嚴(yan) 密防護服下的他,隻露出兩(liang) 隻眼睛。孩子沒有在第一時間認出爸爸。在李遷喊了三遍兒(er) 子的名字後,小家夥(huo) 才仰起稚嫩的小臉,好奇的問李遷,“爸爸,你怎麽(me) 穿成這樣了?”“這是爸爸的‘戰袍’。就是在最關(guan) 鍵的時刻,保護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還有像你這樣的小朋友都健健康康的。”“喔,爸爸是大英雄!給你點讚!”
5月3日的生日,他們(men) 在防疫一線度過。他們(men) ,隻是東(dong) 城區下沉幹部的一個(ge) 縮影。根據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部署,東(dong) 城區於(yu) 5月3日起連續開展三輪區域核酸篩查。全區下沉幹部再次火速支援一線,第一時間與(yu) 街道、社區對接,全力以赴保障區域核酸檢測人員力量。據統計,5月3日,東(dong) 城區共有2231名市、區級幹部下沉一線,連續六輪的核酸檢測工作,每天近十四個(ge) 小時堅守在崗位上,用實際行動、真情付出踐行著守護地區民眾(zhong) 健康的承諾。
西城區下沉黨(dang) 員:“有了這本‘參考書(shu) ’,在社區做起事來有條不紊”
5月1日,西城區開展第四輪區域大規模核酸檢測,全區78個(ge) 單位近3000名黨(dang) 員幹部下沉到不同的社區,支援核酸檢測工作,保障全區核酸檢測工作順利有序進行,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度過了一個(ge) 不同尋常的勞動節。
西城區下沉幹部在社區助力戰“疫”。聞昭攝
西城區房管局工作人員張莉正在市場買(mai) 菜,忽然手機響起,“張莉姐,咱們(men) 原來下沉去社區支援核酸檢測的同事病了,您一會(hui) 兒(er) 能去支援嗎?”張莉沒有絲(si) 毫猶豫,當時便應了下來。她趕緊回家給孩子簡單做了晚飯,自己匆忙吃了兩(liang) 口就馬上趕往了核酸檢測點,維持現場排隊秩序、提醒參檢者佩戴好口罩並保持一米線安全距離......
張莉能快速投入工作主要得益於(yu) 單位的一本“參考書(shu) ”。張莉說:“閑暇時間,我們(men) 都會(hui) 翻看下單位裏下沉社區幹部‘參考書(shu) ’,這本‘參考書(shu) ’裏麵把下沉社區的各項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都記錄的很詳細,有了這本‘參考書(shu) ’,現在在社區做起事來有條不紊,也能多幫社區做些事。”
西城區房管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我們(men) 有一本下沉社區幹部必讀‘參考書(shu) ’,這本書(shu) 裏詳細記錄著幹部下沉社區前需要準備什麽(me) 、幹部下沉社區後需要做什麽(me) ……這本書(shu) ‘參考書(shu) ’就是之前的‘老同誌’根據下沉社區經驗和注意事項而編成的一本小冊(ce) 子,供我們(men) 後續的下沉幹部學習(xi) 和參考”。
朝陽區下沉黨(dang) 員:他帶領著19個(ge) “樓層長”像毛細血管一樣 將服務深入到每家每戶
4月22日晚,潘家園街道鬆榆裏小區緊急封控,社區副書(shu) 記付建平快速反應,建立了“牽家”誌願服務隊微信群,並在群內(nei) “吹哨”。居民張輝看到消息後立刻亮明在職黨(dang) 員身份,積極響應社區需求,就地轉化為(wei) 一名防疫誌願者。
他所在的27號樓屬於(yu) 管控區,居民訂購的快遞、外賣等送到社區門口,然後由社區工作者派送至樓門口的貨架統一放置,通知居民進行領取。為(wei) 了減少社區工作者的負擔,張輝主動承擔幫居民等快遞發消息的工作,不久後他又開始調動其他居民的積極性,號召每層招募一名誌願者,精細化服務。除了通知拿快遞,他們(men) 還幫助發放蔬菜包、關(guan) 愛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ti) ,為(wei) 身體(ti) 不便的居民“送貨上門”。
就這樣,張輝帶領著19個(ge) “樓層長”像毛細血管一樣,將服務深入到每家每戶,將溫暖送進每位居民的心裏。張輝組織的誌願服務小隊讓居民的生活有序高效地運轉著,27樓微信群中,居民們(men) 每天發布需求的同時,不忘感恩誌願者,彼此加油鼓勁,充滿著和諧團結的正能量。
潘家園街道黨(dang) 員“雙報到”隻是幹部參與(yu) 疫情服務保障工作的一個(ge) 縮影。“五一”期間,朝陽區吹響了黨(dang) 員集結號,全區機關(guan) 幹部下沉一線參與(yu) 社區(村)核酸檢測、人員排查、信息收集、服務保障、宣傳(chuan) 教育等。“進社區、亮身份、踐承諾、作表率”,就地轉化為(wei) 抗疫誌願者的同時,聯動社會(hui) 單位、物業(ye) 、居民群眾(zhong) 等各方力量,以“最小單元”凝聚起抗疫的“最大力量”,共克時艱,團結一心,築牢疫情防控堅強堡壘。
海澱區下沉黨(dang) 員:“10多年後,我又重溫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
從(cong) 動員組織到現場維護,到登記采樣,再到消毒消殺……為(wei) 了應檢盡檢、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在海澱區,社區核酸檢測點成為(wei) 機關(guan) 幹部們(men) 新的“戰場”。
截至5月3日,市、區兩(liang) 級幹部實際下沉21891人,區級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幹部總數為(wei) 32648人,目前實際下沉數占全區幹部總數的66.1%。
在紫成嘉園社區核酸檢測點,裴豔虹一邊幫助老年居民在手機上填寫(xie) 信息,一邊引導居民掃碼測溫進行排隊。據了解,2010年從(cong) 部隊轉業(ye) 來到海澱區生態環境局綜合執法大隊工作的裴豔虹,曾是部隊醫院裏的一名護士,藍色的防護服對她來說並不陌生。“10多年後的今天,我又重溫了一下醫務工作者的工作。”裴豔虹感慨地說道。
裴豔虹告訴記者,社區裏老年人比較多,現場的工作人員需要特別有耐心,一點一點幫他們(men) 輸入信息。在太陽底下站了3個(ge) 多小時的她,雖然很累,但看到有些80多歲的老人本可以在家等著上門檢測,卻還自己主動下樓檢測,“他們(men) 是不願給別人添麻煩,讓我很感動,我累點也值得。”裴豔虹表示,自己是一名黨(dang) 員,也曾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守護好人民群眾(zhong) 的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在海澱的每一個(ge) 核酸采樣點,都有海澱機關(guan) 幹部的身影,他們(men) 有的是耐心的引導員,有的是細心的登記員,有的是跑上跑下的消殺人員……麵對疫情,海澱機關(guan) 幹部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黨(dang) 員幹部的為(wei) 民情懷,彰顯了擔當有為(wei) 的黨(dang) 員本色。
城市副中心下沉黨(dang) 員:從(cong) 機關(guan) 幹部迅速變身藥品配送員
劉阿姨急需降壓藥、張大爺降糖藥快用完了……在京貿國際城小區,通州區統計局四級調研員劉翀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下眾(zhong) 多居民的用藥需求。
新華街道京貿國際城小區是通州區這輪疫情中較早出現病例的小區,及時實施了臨(lin) 時封控措施。自下沉社區支援疫情防控以來,劉翀主要負責幫居民買(mai) 藥、送藥上門。“以前不常買(mai) 藥,一接觸才發現沒有想象的那麽(me) 簡單。除了照單購買(mai) ,有些藥品需要醫生與(yu) 患者溝通確認病情,有些藥品居民會(hui) 指定品牌,可能就得多跑幾家藥店或醫院。”買(mai) 藥、送藥,劉翀從(cong) 機關(guan) 幹部迅速變身藥品配送員,從(cong) 早忙到晚。有些藥對居民來說是“救命藥”,她不僅(jin) 要與(yu) 時間賽跑加緊采買(mai) ,更要保證在藥品轉運過程中無一紕漏。
下沉幹部劉翀變身藥品配送員,隔著圍欄為(wei) 居民登記、分發藥品。通州區統計局供圖
管控圍欄阻隔不了誌願者的愛心傳(chuan) 遞,為(wei) 了盡快把藥送到居民手裏,劉翀放棄午休,奔波於(yu) 藥店、醫院門診和小區之間,將藥品分袋、包裝,親(qin) 自送到小區門口。如此繁瑣、忙碌的跑腿,劉翀一點也不嫌麻煩,“生活有保障,居民就能少一份慌亂(luan) ,多一份安心,對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也更有底氣。”
“目前,居民們(men) 的購藥需求還在繼續,但經驗多了,我們(men) 的效率也在提高。”劉翀說。
一個(ge) 黨(dang) 員,就是一麵旗幟;一個(ge) 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發揮廣大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zhong) 、組織群眾(zhong) ,全麵落實聯防聯控措施,堅決(jue) 阻斷病毒傳(chuan) 播途徑,以快製快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