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科技創新注入更多源頭活水(觀點)

發布時間:2022-05-10 14: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們(men) 對基礎研究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1945年,美國總統科學顧問範內(nei) 瓦·布什在《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中就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認為(wei) “基礎研究並不考慮實際目的,它產(chan) 生的是普遍的知識和對自然及其規律的理解。”在隨後的半個(ge) 多世紀中,人們(men) 對基礎研究的認識不斷深入。2002年,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在《弗拉斯卡蒂手冊(ce) 》更新版中將基礎研究分為(wei) 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前者是為(wei) 知識的進步而進行的基礎研究,而後者產(chan) 生的知識可能成為(wei) 解決(jue) 當前或未來問題的基礎。

  當前,基礎研究與(yu) 科技創新的互動關(guan) 係日益顯著。基礎研究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也受益於(yu) 科技創新。有研究者認為(wei) ,如果把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及量子計算等工具融合利用起來,科學發現的速度可以提高10倍。因此,主要創新大國都把支持基礎研究發展作為(wei) 首要任務,采取了一係列推進措施。

  一是加大基礎研究資金投入。當前,主要創新大國紛紛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在全部研發經費中的比例,政府還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ye) 、風險投資、慈善基金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製。

  二是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未來前沿領域布局。基礎研究正被各國政府賦予越來越多的使命。比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進無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加速科技發展,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先進製造和納米技術能夠帶來製造業(ye) 的變革,對國家產(chan) 業(ye) 根基產(chan) 生重大影響;生命科學不僅(jin) 事關(guan) 人民健康和福祉,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清潔能源、氣候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事關(guan) 眾(zhong) 多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這些領域也受到各國基礎研究資助機構的普遍重視。

  三是重視交叉融合研究。當前,越來越多的科學重大突破與(yu) 新生長點都由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而產(chan) 生,因此主要創新大國近年來都把學科交叉研究放在長遠戰略性位置給予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2018年發布的戰略規劃把“發展融合研究”作為(wei) 十大投入計劃之一,英國國家科研與(yu) 創新署在資助機製中專(zhuan) 門設立了跨組織主題和多學科計劃,以應對未來10—20年的重大研究挑戰。

  四是發揮大科學裝置作用。大科學裝置是指須通過較多資金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隨著科學探索的日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需要依托大科學裝置才能開展。有統計顯示,1990年以後,48%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是通過應用大科學裝置取得的。當前,主要創新大國都非常重視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加快產(chan) 生重大原創成果。

  五是建立以人為(wei) 中心的基礎研究資助製度。基礎研究是對未來領域的前沿探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一些國家努力探索以人為(wei) 本的資助製度,簡化管理程序,設立長期資助計劃,確保研究人員能夠潛心於(yu) 某個(ge) 科學問題進行研究,以產(chan) 出突破性研究成果。

  六是加強基礎研究與(yu) 後續研發的銜接。當前,主要創新大國都高度重視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以及概念驗證和示範等全鏈條支持,以加快基礎研究成果應用。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工作,在基礎學科和鐵基超導、幹細胞、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等領域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製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等等。麵向未來,我們(men) 還需要進一步學習(xi) 借鑒成功經驗,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基礎支撐,同時依托我國的大科學裝置與(yu) 國外研究人員聯合開展研究,為(wei) 世界科學發展進一步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為(wei)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政策與(yu) 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0日 18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