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座“引”與“育”的人才港灣

發布時間:2022-05-11 15:16:00來源: 天津日報

  這是一個(ge) 動力變革的時代。我國經濟已經從(cong) 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人才對於(yu)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至關(guan) 重要。

  這是一座創新轉型的城市。天津邁向高質量發展,建設“一基地三區”,肩負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等重大使命,偉(wei) 大事業(ye) 呼喚人才,偉(wei) 大時代造就人才。

  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天津認真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人才強市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決(jue) 貫徹黨(dang) 管人才的原則,精心“引才、育才、用才”,廣開進賢路,鋪寬成長路,護航發展路,讓“天下才天津用”, 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創業(ye) 創造活力,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九河歸海,津沽沃土生機勃發;千帆競發,渤海灣畔春潮激蕩。從(cong) 全麵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到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從(cong) 全力建設人才強市、打造人才高地,到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從(cong) 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到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加快天津高質量發展《意見》……一幅“千裏馬”競相奔騰、“金鳳凰”展翅翱翔的畫卷徐徐鋪展。

  延攬天下英才,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治國經邦,人才為(wei) 要。不拒眾(zhong) 流,方為(wei) 江海。

  近年來,天津堅持用政策引才、以產(chan) 業(ye) 攬才、搭平台聚才,以“放權鬆綁式”的深層次體(ti) 製機製改革,“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決(jue) 心勇氣,釋放出“天下才天津用”的滿滿誠意,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用政策引才,推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形成天津人才特色品牌──

  2018年5月16日,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hui) 上,“海河英才”行動計劃重磅發布,放寬對學曆型人才、資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創業(ye) 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引進落戶條件。

  政策甫一推出,引進落戶申請異常火爆。首日便有超過30萬(wan) 人谘詢落戶相關(guan) 信息,7天裏谘詢人數近百萬(wan) 。

  來自內(nei) 蒙古的李詩潔,是一名“90後”,2020年畢業(ye) 後通過“海河英才”行動計劃落戶天津,並享受了博士生留津補貼政策。

  2021年12月,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舉(ju) 行的全國首屆博士後創新創業(ye) 大賽上,李詩潔和小夥(huo) 伴的“養(yang) 殖用快速診斷檢測技術”在揭榜領題賽現代農(nong) 業(ye) 與(yu) 食品賽道中一舉(ju) 奪魁。

  在李詩潔的眼中,天津是她的“福地”,她已經愛上了這座煙火氣、學術氣、創新力十足的城市。她的男友也通過“海河英才”落戶天津,兩(liang) 個(ge) 人還在天津買(mai) 了房。

  “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引進各類人才42.8萬(wan) 人,平均年齡32歲,大學本科以上學曆人員占70.6%,天津人才創新活力和城市競爭(zheng) 力持續增強。

  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關(guan) 於(yu) 深入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加快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打造“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升級版,引才政策更開放,育才舉(ju) 措更精準,用才機製更靈活,服務保障更貼心。

  以產(chan) 業(ye) 攬才,圍繞12條產(chan) 業(ye) 鏈,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青年人才──

  沒有產(chan) 業(ye) 的聚集,也就沒有人才的聚集。

  產(chan) 業(ye) 引才是導向、更是抓手。2018年,就在“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公布的同一天,《天津市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的若幹政策》也同步實施。

  2021年歲末,天津出台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提出要大力推動12條產(chan) 業(ye) 鏈建設,以重大項目實施和重點研發平台建設為(wei) 牽引,引聚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團隊,推動天津成為(wei) 全球創新人才匯聚發展高峰高地。

  對於(yu) 人才與(yu) 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係,獅橋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萬(wan) 鈞認為(wei) :“打造產(chan) 業(ye) 是吸引人才的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聚集能為(wei) 人才營造發展機會(hui) ,也能讓他們(men) 看到發展希望,必須要在發展產(chan) 業(ye) 上下功夫,為(wei) 年輕人營造更多的發展場景。”

  2020年12月,天津市高端裝備和智能製造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在北辰區成立。北辰智能裝備研究院作為(wei) 聯盟重要載體(ti) 之一,依托河北工業(ye) 大學“先進裝備工程與(yu) 技術”世界一流學科群建設優(you) 勢,以機器人與(yu) 智能裝備前端基礎研究引領和培育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為(wei) 主,匯聚了大批國家級人才領銜的多支高水平團隊。目前已入駐智能裝備、特種機器人等10支科研團隊,集聚海內(nei) 外高層次人才700餘(yu) 名。

  “天津在吸納人才方麵更在乎人才的質量,新引進的人才都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緊密相關(guan) 。”市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通過“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進的人才中,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占比25.8%。人才引進模式也由過去“單純引進”轉為(wei) “帶土移植”,就是引進一個(ge) 人才、帶進一個(ge) 團隊、促進一個(ge) 產(chan) 業(ye) ,形成人才與(yu) 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

  搭平台聚才,充分發揮重大平台的吸附作用,著力吸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人才項目來津發展──

  “政策吸引人固然沒錯,但單純投食引鳥可能會(hui) 引起盲目的攀比。”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院務部部長範靜深有體(ti) 會(hui) ,政策要適當向“造林”傾(qing) 斜,做到造林引鳥,“造林”就是要搭建引才平台,鳥要靠自己能力捕食才能活得更好。

  全市436個(ge) 國家及市級重大創新平台,天津逐一梳理調查,掌握人才引育實際需求,編製海河實驗室《工作指引》,實行引智育才政策“清單化”供給。截至目前,僅(jin) 5家海河實驗室就吸引集聚了38位兩(liang) 院院士、97名國家傑出青年和長江學者。

  “怎麽(me) 讓人才來了不想走,這就需要微環境和大環境雙輪驅動。”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程濤說,微環境就是做到讓人才沒有後顧之憂,而大環境最關(guan) 鍵的,就是用好國家級平台,讓人才一展所長,因為(wei) 真正的人才看平台。程濤坦言,當時最吸引他來到血研所的因素,就是這裏有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0年9月以來,以優(you) 化人才創新創業(ye) 生態為(wei) 突破口,天津在全國率先組建了十大產(chan) 業(ye) 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對人才和項目“虹吸效應”加速顯現。

  天津市電子信息與(yu) 大數據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在河西區成立後,河西區將聯盟建設納入每年2000萬(wan) 元的人才發展專(zhuan) 項資金資助範疇,致力打造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人才聚集高地。

  作為(wei) 航空航天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發起單位之一,位於(yu) 東(dong) 麗(li) 區的愛思達航天科技與(yu) 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院士團隊合作,企業(ye) “出題”,學校“揭榜”,共同開展航空複合材料專(zhuan) 用設備研發。2021年5月,高端智能自動鋪絲(si) 設備在天津試車成功,實現了中國航空航天關(guan) 鍵材料研發製造的自主可控。

  截至目前,天津十大產(chan) 業(ye) 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已“牽手”高校院所80家,聘請院士專(zhuan) 家64位,聯係領軍(jun) 企業(ye) 1600個(ge) ,匯集工程師3.5萬(wan) 名,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460餘(yu) 項,新落地項目近400個(ge) ,總投資額300多億(yi) 元。

  健全育才體(ti) 係,構築人才培養(yang) “蓄水池”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yang) ,難點也在培養(yang) 。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近年來,天津實施科技人才計劃,加快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選拔,健全青年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錨定需求精心育才按下“快進鍵”。

  ──累計選拔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5006名、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55名、天津市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240名。

  ──圍繞重點學科、重點產(chan) 業(ye) 鏈和人才聯盟,設置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7個(ge) 、工作站277個(ge) ,儲(chu) 備後備人才1萬(wan) 餘(yu) 名。

  ──深入實施“海河工匠”建設工程,成功申辦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選樹30名“海河工匠”,219人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人是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因素。天津重點圍繞“四個(ge) 麵向”和科技自立自強,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加大人才選拔推薦力度。2021年,天津市新入選國家級科技領軍(jun) 人才13人,累計達117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67人,科技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50人。持續推進天津市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累計共有135人獲得資助,支持經費達1.23億(yi) 元。

  推進天津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撐,不僅(jin) 需要創新人才“靜得下心來”,也需要從(cong) 製度機製層麵解除創新人才的後顧之憂。天津著力下好愛才、引才、育才 “妙棋”,強化“引育用留”打造博士後金字招牌。

  ──建好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實現重點學科、產(chan) 業(ye) 鏈及人才聯盟的全覆蓋。

  ──開展優(you) 秀博士後國際化培養(yang) ,2021年首創成立新醫科和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博士後創新聯合體(ti) ,打造博士後“聯招、聯育、聯考、聯用”新模式。

  ──建立博士後驛站,服務“零跑動”,搭建“安樂(le) 窩”提供博士後公寓、子女就學、項目申報等一攬子服務。目前,天津出站博士後留津工作比例超過60%,大多數已成為(wei) 科研骨幹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2021年,首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ye) 大賽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鳴金收兵,天津代表團攬金奪銀。6金、10銀、13銅,金獎總數居全國第二,29座獎杯居全國第二;39位獲獎選手被授予全國優(you) 秀博士後證書(shu) ……

  “天津有60個(ge) 項目入圍創新、創業(ye) 和揭榜領題賽,在8個(ge) 賽道均有獲獎選手,29個(ge) 金銀銅獎加上17個(ge) 優(you) 勝獎,項目獲獎率占到77%。”市人社局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田海嵩表示,項目結構覆蓋信創、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天津全部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領域,體(ti) 現了天津創新基礎雄厚、市場轉化率高的底蘊,體(ti) 現了高層次人才參與(yu) 硬科技轉化的趨勢。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圍繞“一基地三區”定位,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既要著力培育高端人才,又要搭建平台培養(yang) 更多高技能人才,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機翼狀態、彎曲程度差別很細微,每一次都需要憑經驗從(cong) 0.25毫米到5毫米之間的15種墊片中精準選出安裝的規格。”在西飛國際航空製造(天津)有限公司的車間裏,一架空客A320客機的機翼正在組裝。滑軌梁與(yu) 機翼的連接處,一個(ge) 小小墊片的安裝都需要極高的精準度,58歲的張威能夠做到“一拿準”。

  天津圍繞產(chan) 業(ye) 升級需求強化高層次人才引育,鼓勵企業(ye) “量體(ti) 裁衣”,培養(yang) 更多像張威這樣的高技能人才。

  “發揮企業(ye) 培訓主體(ti) 作用,建成18個(ge) 國家級和35個(ge) 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58個(ge) 企業(ye) 培訓中心、18個(ge) 企業(ye) 公共實訓基地,30個(ge)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67個(ge) 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市人社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沈超介紹,“海河工匠”建設工程,以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和市場急需緊缺職業(ye) 為(wei) 導向,由企業(ye) 自主確定培訓內(nei) 容、自主實施技能培訓,緩解“訓用不一致”問題;探索“互聯網+職業(ye) 培訓”模式, 截至2021年末,全市技能人才總數達到271萬(wan)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3萬(wan) 人。

  簽署部市共建“技能天津”協議,圍繞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聚焦“1+3+4”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展,在建設技能人才培養(yang) 創新試驗區、推行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共建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等10個(ge) 方麵,加速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天津製造業(ye) 立市和高質量發展。

  2019年,經過層層選拔,首屆“海河工匠”亮相。作為(wei) 天津市技能人才最高獎項,每年從(cong) 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領域,選拔10名行業(ye) 領軍(jun) 、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授予“海河工匠”稱號,每人給予20萬(wan) 元獎勵。

  點亮萬(wan) 家的“時代楷模”張黎明、精雕細琢“海鷗心”的李家琦、新時代“鐵人精神”傳(chuan) 承者周小東(dong) 、神舟飛船艙門守護者孫占海……已有30人榮膺“海河工匠”。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海河工匠”典型引路,海河兩(liang) 岸見賢思齊。從(cong) 2020年開始,作為(wei) 天津職業(ye) 技能競賽頂級賽事,“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正式舉(ju) 辦,為(wei) 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廣闊舞台,已成為(wei) 職業(ye) 技能競賽領域的“名片”。組織“海河工匠”進校園(企業(ye) )活動,建成“海河工匠”之家,發布“海河工匠”專(zhuan) 屬標識,講述“海河工匠”感人故事,“海河工匠”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人才評價(jia) 是發現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勵人才幹事創業(ye) 的重要導向。天津創新技能人才評價(jia) 機製,支持企業(ye) 自主開展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中海油等50個(ge) 企業(ye) 備案開展認定工作。打通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與(yu)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職業(ye) 發展通道,海鷗表業(ye) 李家琦等優(you) 秀高技能人才已破格認定為(wei) 高級工程師。

  “天津市已形成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職業(ye) 院校為(wei) 基礎、政府推動與(yu) 社會(hui) 支持相結合的職業(ye) 技能培訓體(ti) 係。”沈超說。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快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廣泛儲(chu) 備創新後備人才,精心培育卓越製造人才……聚焦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實施人才培育專(zhuan) 項,建設高端產(chan) 業(ye) 平台,天津精準施策,讓各路人才茁壯成長。

  激發用才活力,架起人才發展“高速路”

  事業(ye) 能否快速發展關(guan) 鍵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釋放關(guan) 鍵在體(ti) 製機製。

  近年來,天津市不斷深化人才發展機製體(ti) 製改革,大膽向用人主體(ti) 放權,把引才用才自主權放給企業(ye) 、交給市場,強化用人單位自我約束。為(wei) 科研人才鬆綁減負,破除人才發展桎梏,在全國率先完成工程技術、高等學校教師等全部27個(ge) 專(zhuan) 業(ye) 係列職稱製度改革,著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用好人才評價(jia) “指揮棒”。完善職稱評價(jia) 標準,突出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導向。下放職稱評審自主權,增強用人主體(ti) 活力。引入企業(ye) 家“舉(ju) 薦製”,允許推薦團隊技術帶頭人直接申報正高職稱。

  ──打破人才發展“天花板”。重構工程技術係列職稱,為(wei) 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奠定堅實基礎。增設集成電路等10個(ge) 專(zhuan) 業(ye) 職稱,推動新職業(ye) 、新業(ye) 態專(zhuan) 技人員職業(ye) 資格與(yu) 職稱製度有效銜接。

  當前,一些駛入“快車道”的民營企業(ye) ,企業(ye) 研發人才存在著“原始職稱低、發表論文少、評審周期長”等難題,成為(wei) 製約企業(ye) 快速發展的一大痛點。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老大難”問題,2021年3月,天津推出“科創企業(ye) 評職稱”專(zhuan) 項服務工作方案,推廣民營企業(ye) 職稱評審“直通車”服務模式,在全國“首開先河”,破解民企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堵點痛點。

  位於(yu) 寶坻區的華建天恒公司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公司14名員工新獲得高級職稱,高級工程師比例從(cong) 9%增長到27%。

  2021年,天津市聚焦人才創新創業(ye) 聯盟和產(chan) 業(ye) 鏈重點企業(ye) ,為(wei) 87家企業(ye) 開展職稱精準評價(jia) 、服務工程師3700名,其中318名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

  “90後”博士後趙洵,求學成長在清華,奮鬥成才在北京,創業(ye) 立業(ye) 在武清,現為(wei) 一家科技企業(ye) 的CEO,地地道道的“新武清人”。

  經過申請,趙洵被破格晉升正高級職稱。“公司正處於(yu) 產(chan) 品量產(chan) 的關(guan) 鍵節點,職稱晉升適時為(wei) 團隊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人才是科技型企業(ye) 的靈魂,政府對人才的重視、認可和關(guan) 懷將助力企業(ye) 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行穩致遠。”趙洵感觸頗深。

  “評準一位人才就是樹好一個(ge) 標杆,人才自然湧流集聚。”市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了打通各類人才成長“天花板”,天津堅持以產(chan) 業(ye) 為(wei) 中心,構建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特點的職稱專(zhuan) 業(ye) 體(ti) 係,在政策層麵徹底打破“四唯”藩籬,回歸職稱評價(jia) 本質;在職稱申報中引入企業(ye) 家“舉(ju) 薦製”,賦予“東(dong) 家”話語權,根據人才能力和業(ye) 績,允許推薦團隊技術帶頭人直接申報正高級。

  “土專(zhuan) 家”“田秀才”登大雅之堂,“讓種麥子的人吃上白麵”。天津市充分下放項目自主立項權、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財政經費支配權、成果收益分配權等權力,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形成了正麵激勵的鮮明導向。

  中科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丙氨酸發酵技術等成果轉化收益70%用於(yu) 獎勵科研人員,湧現出張學禮等“億(yi) 元教授”;南開大學無汞催化劑技術作價(jia) 入股1.05億(yi) 元,科研人員獲得8000萬(wan) 元股份的獎勵。隨著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深入推進,愛國奉獻、敢為(wei) 人先、創新競進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科技人才的自覺追求。

  人才自古要養(yang) 成,放使幹霄戰風雨。引才有誠意,育才有沃土,用才有膽識,天津拿出真金白銀引才留才,更拿出真情實感尊才重才,傾(qing) 力營造集四海之氣、匯八方之力的人才港灣。立足新征程,無論是“十四五”規劃,還是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才聚集高地”依然赫然在目,“激發人才活力”依然“濃墨重彩”,讓各類人才在政治上受尊重,在事業(ye) 上得支持,在生活上有照顧,讓“天子津渡”之地成為(wei) 天下英才聚集之地,在這片創新沃土上種下理想,“長出道路、奇跡和燈火輝煌”,湧現萬(wan) 馬奔騰,成就錦繡未來。(記者 程彥龍 李國惠 廖晨霞)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