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窮山溝”今日“幸福窩”老區舊貌換新顏
人民網蒙陰5月20日電(張代生)“俺們(men) 這裏現在大變樣了!吃水不用愁了,道路也好走了。擱以前,我們(men) 想都不敢想!”說起如今的生活,沂蒙老區山東(dong) 省蒙陰縣垛莊鎮東(dong) 孟良崮村76歲的吳文常高興(xing) 地說。
吳文常以前居住的地方叫野豬窩,是有名的窮山溝,2004年與(yu) 另外幾個(ge) 村子一起合並到了東(dong) 孟良崮村。東(dong) 孟良崮這個(ge) 村就位於(yu) 孟良崮前的半山腰中,野豬窩距離距孟良崮主峰很近,是當年全殲國民黨(dang) 74師的主戰場。
“野豬窩,一聽名字,就是個(ge) 窮地方。”說起以前,吳文常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多年前,“一到旱天就沒水,隻能拿著桶到處找水。全部是山路、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人步行都難,更別提運東(dong) 西了……”
地理環境的原因,曾經,這些村民居住分散,出門下山難,幹活上山難,村民守著獨特的紅色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如何變成金山銀山一籌莫展。
不能再這麽(me) 苦下去了!
2014年,村裏決(jue) 定通過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整村搬遷。
“老百姓故土難離。”東(dong) 孟良崮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徐玉成坦言,“當時壓力很大。”
壓力大,不如村兩(liang) 委的決(jue) 心大。徐玉成就認一個(ge) 理:站在村民的角度考慮問題,就能把民生的事做好,大家肯定就願意搬。
為(wei) 此,徐玉成帶領村“兩(liang) 委”成員耐心細致地工作。在建設過程中,村幹部、黨(dang) 員、村民小組長一起嚴(yan) 把工程質量關(guan) ,組織老百姓實地察看,打消群眾(zhong) 顧慮,村民們(men) 逐漸開始擁護和認可搬遷工作。
截至目前,東(dong) 孟良崮村共完成了四期搬遷,近600戶居民搬進了新居,水電、道路,綠化、亮化等配套齊全,極大方便了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
東(dong) 孟良崮村規劃建設的新村居。 蒙陰宣傳(chuan) 部供圖
如今,走進東(dong) 孟良崮村,一棟棟、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小別墅”拔地而起,道路幹淨整潔,廣場靚麗(li) ,水電路,綠化、亮化、美化附屬工程配套齊全,牆麵粉刷一新,文化氛圍濃厚,一派詩畫鄉(xiang) 村的景象撲入眼簾。
吳文常說,在外地的女兒(er) 回來,看著家裏的新房,豔羨不已。“真是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這房子要是在城裏,五百萬(wan) 也買(mai) 不來!”
村居變了,民風也要變。搬遷後,東(dong) 孟良崮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hui) 、設立新時代文明站,建成全縣首個(ge) 村級“美在農(nong) 家”愛心超市,實行積分管理,定期評比打分,讓孝老敬親(qin) 成為(wei) 一種風尚。
新房住上了,腰包也要鼓起來。為(wei) 增加村民收入,東(dong) 孟良崮村黨(dang) 總支牽頭注冊(ce) 成立黃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統一購置黃桃樹苗,引導村民種植,與(yu) 企業(ye) 簽訂種植購銷合同,真正實現了村集體(ti) 增收和百姓致富“雙贏”。同時,引進沂蒙精神培訓中心項目,聯係孟良崮景區,讓村民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村民胡冰娥在孟良崮景區當檢票員。“每個(ge) 月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在家門口就能賺錢了,太好了!”胡冰娥說。
東(dong) 孟良崮人靠雙手搬走了窮窩,搬進了幸福窩。
“2021年,村集體(ti) 收入200萬(wan)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8萬(wan) 元。” 說到這,徐玉成笑了。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