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沈陽“城市家書”:凝聚文化力量、弘揚美德大愛
原標題:“城市家書(shu) ”凝聚文化力量(現場評論)
今年3、4月份,在遼寧沈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時刻,沈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連續發出致沈陽市民的3封公開信,號召大家積極配合支持防控工作。3封信,有客觀理性的要求,有貼近人心的溫情,打動了許多市民。
不少熱心市民提筆展紙,也寫(xie) 下給這座城市的“家書(shu) ”。“我們(men) 在堅守,在居家隔離中也滿懷希望,南風輕拂,樓前花樹的芽苞吐蕊了,春天來了,我們(men) 有信心,在不遠的時日走出家門……現在是最緊要關(guan) 頭,決(jue) 不能鬆勁兒(er) ,我們(men) 所期待的美好就要來了。”沈陽作家趙凱在《致我親(qin) 愛的沈陽》中所寫(xie) 的一段話,讓更多人自發匯入寫(xie) 作“家書(shu) ”的隊伍中,積極為(wei) 抗疫凝聚正能量。
尺素傳(chuan) 深情,家書(shu) 抵萬(wan) 金。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給自己的城市寫(xie) 一封信,傳(chuan) 遞溫暖、堅定信心,就是“城市家書(shu) ”的意義(yi) 。沈陽廣播電視台利用全媒體(ti) 矩陣,組織了“沈陽家書(shu) ”融媒體(ti) 傳(chuan) 播活動,將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shu) ”再創作成融媒體(ti) 產(chan) 品。眾(zhong) 多沈陽市民把抗疫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xie) 在給親(qin) 友的家信中,寫(xie) 在給城市的回信裏,激發了“每一位沈陽人都是這座城市的英雄”的共鳴,展示了廣大市民與(yu) 城市共擔風雨的信心。
流淌在溫暖深情的“城市家書(shu) ”中的,有身處異鄉(xiang) 的沈陽人對故鄉(xiang) 的牽掛和眷戀,有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對家人的牽掛和戰勝疫情的決(jue) 心,有小超市老板“不閉店、不漲價(jia) 、全力保民生”的溫暖承諾,有抗美援朝老戰士為(wei) 抗疫鼓呼的拳拳愛國之情,也有81歲老母親(qin) 帶領全家齊當誌願者並提筆寫(xie) 下“沈陽從(cong) 來不缺英雄”的壯語……一封封“沈陽家書(shu) ”,成為(wei) 市民傳(chuan) 遞真情的心靈紐帶、文化橋梁,讓疫情中的人們(men) 鼓起勇氣信心,堅定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家書(shu) ”情意重,浸潤著眾(zhong) 誌成城的奮進之力、舍我其誰的大義(yi) 情懷,匯聚成一道獨特的城市文明風景。
越是在特殊時期,越需要相互關(guan) 愛、守望相助,越需要精神定力和文化凝聚力。在首屆“家書(shu) 沈陽”文化傳(chuan) 播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指出:“成千上萬(wan) 的家書(shu) ,把親(qin) 人之愛、桑梓之戀這些深厚的情愫,灌注在共赴家國的使命擔當之中,是這座曆史名城文化性格的一次集中表達。”共同抗疫、凝心聚力、協作擔當,需要個(ge) 體(ti) 的主動自覺,也需要全社會(hui) 的勠力同心。“城市家書(shu) ”以自發的文化交響,為(wei) 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能。正是這份文化共振,把千百萬(wan) 人的價(jia) 值追求匯聚起來,催生出上下同欲、肝膽相照的精神氣質,給一座城市帶來了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春風百裏萬(wan) 巷親(qin) ,星火成炬錦書(shu) 來。好的家書(shu) 讓人沉靜、催人進取,“城市家書(shu) ”凝聚著市民共識、弘揚著美德大愛。這種文化的力量,有助於(yu) 在人與(yu) 人之間架起真情溝通、良性互動的橋梁,也有助於(yu) 提升城市文明,形成鮮明的城市文化品牌。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能勝利。前進道路上,隻要攜手同心、風雨同舟,就沒有什麽(me) 克服不了的困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