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積極營造海歸人才創新創業最優環境
作為(wei) 經濟大省、開放大省、創新大省,江蘇是海歸人才創新創業(ye) 的熱土。多年來,我省各地積極通過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周到服務,為(wei) 海歸人才營造起創新創業(ye) 的優(you) 良環境、自立自強的圓夢舞台。不負支持與(yu) 厚愛,每年數以萬(wan) 計的海歸人才弘揚留學報國光榮傳(chuan) 統匯聚江蘇,為(wei) 全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讓留學報國成為(wei) 一場“雙向奔赴”。
持續優(you) 化政策扶持
清晨的南京九龍湖畔,總有運動者的身影,張壽廷便是其中之一。張壽廷曾任瑞典國家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是生物醫藥領域的資深專(zhuan) 家。去年5月,張壽廷決(jue) 定回國發展,緊鄰九龍湖的“海智灣·江寧”成了他的落腳點。回國前,張壽廷通過“我的南京”應用程序“海智灣”服務模塊申報“入灣”,到南京當天就拿到房間鑰匙,辦理了“入灣”手續,還有專(zhuan) 人對接保障後續的一係列落地手續。
張壽廷選中的“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是南京2020年底發布的支持海外人才創新創業(ye) 行動計劃的重要一環,意在為(wei) 全球高層次產(chan) 業(ye) 人才和優(you) 秀留學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和“一人一策”政策輔導等。回來一年,張壽廷一邊忙著推動自己的項目落地,一邊積極將在國內(nei) 發展的情況推介給希望回國發展的科學家朋友。包括張壽廷在內(nei) ,街區已吸引3782名海外人才“入灣”,其中世界前200強名校碩博士有3460名,“出灣”後留寧率達97%。
我省各地紛紛出台專(zhuan) 項扶持政策並持續優(you) 化細則,讓海歸人才落地即享受政策紅利。“可以說,帶著創業(ye) 創新的計劃書(shu) 來,就能迅速匹配上產(chan) 業(ye) 基金、供應鏈”,這是落地常州的江蘇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善麒回國創業(ye) 的真切感受。得益於(yu) 當地《支持境外離岸孵化器引才聚才實施細則》等政策扶持,宏微從(cong) 3人創業(ye) 團隊發展成新型功率半導體(ti) 器件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成功登陸科創板。
“地方政府對回國創業(ye) 者的支持和關(guan) 愛,讓我們(men) 歸屬感滿滿。”默凱斯(泰州)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落地泰州醫藥高新區,正巧趕上該區實施全國首個(ge) 專(zhuan) 門麵向生物醫藥人才的“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公司董事長劉威先後入選省、市兩(liang) 級“人才計劃”。更讓劉威興(xing) 奮的是,今年3月,醫藥高新區又將這項政策全麵提檔升級,大力實施海外人才回流計劃,用更為(wei) 開放靈活的招才引智模式留才用才。
持續優(you) 化的扶持政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留學青年回國發展。宿遷高新技術開發區近年來設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ye) 引導基金子基金,已累計投入8000多萬(wan) 元,還投入4.5億(yi) 元打造海外高層次人才公寓。深入了解家鄉(xiang) 的人才政策後,海外學子蔡紅雲(yun) 回到了宿遷,成為(wei) 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研發經理,而得益於(yu) 眾(zhong) 多高層次人才的加盟,聯盛科技發展勢頭迅猛,即將迎來A股主板上市。
不斷搭建圓夢舞台
“這160平方米的辦公室免費使用,連水電費也全免,研發設備還可以向江蘇海洋大學海洋研究院借用。”5月23日,在連雲(yun) 港喵嗚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佳慧“掐指一算”,入駐江蘇海洋大學留創園,每年可以省下近90萬(wan) 元的成本費。
留創園是服務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ye) 搭建的平台載體(ti) 。蘇州首家留創園——高新區留創園成立於(yu) 1998年,至今已累計引進各級各類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545人次,開發各類科技項目1950多項。去年,園內(nei) 法奧意威(蘇州)機器人係統有限公司獲評省“最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ye) 企業(ye) ”。在創始人姚庭看來,公司發展有好勢頭,留創園功不可沒,“上月,我們(men) 擴張業(ye) 務急需租新場地,留創園當月就為(wei) 我們(men) 騰挪出1500平方米新空間”。
“經常和地方政府、園區相關(guan) 負責人交流接觸,能感受到他們(men) 在軟件技術行業(ye) 方麵有較深的知識儲(chu) 備。”江蘇東(dong) 智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正從(cong) 德國學成歸來後,將公司落戶在鹽城鹽南高新區留創園。得益於(yu) 留創園提供的專(zhuan) 業(ye) 服務,公司近年來成長較快,年銷售額連續3年都保持50%的增速,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鹽南高新區留創園也從(cong) 最初的7.6萬(wan) 平方米孵化麵積拓展至62萬(wan) 平方米,入駐企業(ye) 超300家。
除了留創園,省內(nei) 高校、產(chan) 業(ye) 園等也成為(wei) 海歸人才回國圓夢的舞台。2004年5月,淮陰師範學院數學與(yu) 統計學院教授孫智宏訪問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與(yu) 該校學者合作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回國後,學校為(wei) 他設立工作室,並盡最大力量為(wei) 他提供各類服務。這些年,他先後發表70多篇SCI論文,徹底解決(jue) 了“三四次剩餘(yu) 領域”中幾個(ge) 長期懸而未決(jue) 的難題。
“缺場地,給我們(men) 安排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5年免租;缺人才,幫我們(men) 對接高校定向攬才……發展上遇到任何困難,都想辦法幫忙解決(jue) 。”2016年,回國創業(ye) 的杜廣武在南通市北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創辦百優(you) 達生命科技公司,瞄準被“卡脖子”的人造血管領域,潛心研發國產(chan) 第一款人造血管產(chan) 品。去年,隨著臨(lin) 床試驗取得成功,產(chan) 品全麵轉入申請產(chan) 品注冊(ce) 證和生產(chan) 許可證階段,有望今年底前實現產(chan) 品批量生產(chan) ,初期將形成年產(chan) 3萬(wan) 根人造血管產(chan) 能規模。
適時提供精準服務
“那時候,空有一身好技術,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和管理團隊,幸虧(kui) 僑(qiao) 辦及時出現。”江蘇潤模汽車檢測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孔嘯清楚記得回國創業(ye) 起步時的場景。得知他的困境,鎮江市僑(qiao) 辦積極協助其申報鎮江市人才“331計劃”資金扶持,並在建廠選址、貸款融資、稅收減免等環節做好配套服務。如今,孔嘯領銜研發的汽車匹配主模型、檢具、智能檢測裝備被認定為(wei) 國家重點新產(chan) 品、江蘇省首台(套)重大裝備、鎮江市首台(套)重大裝備及鎮江市“專(zhuan) 精特新”產(chan) 品,他個(ge) 人也剛剛榮獲鎮江市五一勞動獎章。
助海歸人才創新創業(ye) ,適時提供精準服務非常必要。“我還沒回到揚州的時候,公司已經開單銷售了;等我到揚州一看,我的社保繳納及該享受的各種博士創業(ye) 補貼,已全給我辦理得妥妥當當,讓我堅定了在揚發展壯大的信心。”孫正中在英國讀博期間獲得了一項紋影儀(yi) 專(zhuan) 利,這是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測試的基本設備,市場前景較好。去年,即將畢業(ye) 的孫正中計劃回揚州創業(ye) ,揚州海創園得知後主動聯係,提前為(wei) 其代辦好公司注冊(ce) 等一係列業(ye) 務。
5月11日,徐州舉(ju) 辦海外留學生“雲(yun) 招引”活動,以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向海外留學人才發出誠摯邀約。“對省市雙創人才和團隊承諾最高2000萬(wan) 元的項目資助,還為(wei) 剛畢業(ye) 的大學生準備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租房補貼,非常有吸引力。”在韓國首爾大學電氣計算機工學部電子醫學融合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的王梓桓,對今後歸國發展又多了期待和信心。
“滿懷著,我的赤忱歸來,仍是少年人。人民需要什麽(me) ,我就做什麽(me) ……”無錫海歸青年主題曲《赤子》,唱出了無數海歸青年的共同心聲,創立清影醫療科技的鄒昊便是其中一位。從(cong) 2016年起,無錫連續5年每季度與(yu) 他對接本地最新的創業(ye) 政策及資源,當得知鄒昊近期的研究方向轉到了智能技術方麵,又第一時間邀請他來錫考察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對接園區資源。最終,鄒昊的創業(ye) 項目“無錫智能技術研究院”成功落地。他為(wei) 無錫帶來的創業(ye) 合夥(huo) 人團隊中有院士,也有人工智能專(zhuan) 家,還有多名博士研究生。他表示,為(wei) 家鄉(xiang) 做貢獻,是自己不變的追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