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杭州餘杭區啟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常態化“打擂比武”

發布時間:2022-05-28 17:11:00來源: 人民網-浙江頻道

  5月11日,杭州市餘(yu) 杭區“奮進新征程 爭(zheng) 當排頭兵”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交流會(hui) 舉(ju) 行,並正式啟動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常態化“打擂比武”。杭州市委常委、餘(yu) 杭區委書(shu) 記劉穎出席會(hui) 議並講話。

  

  “奮進新征程 爭(zheng) 當排頭兵”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交流會(hui) 舉(ju) 行。餘(yu) 杭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當日,劉穎實地考察了7個(ge) 村社的黨(dang) 建引領基層建設情況。參觀後,餘(yu) 杭區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齊聚一堂,共話發展。4位村社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圍繞如何發揮“頭雁”作用、推深做實黨(dang) 建引領強村富民、美麗(li) 經濟發展、小區共同體(ti) 建設、小區治理等主題進行了經驗分享,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地處餘(yu) 杭西郊的徑山鎮徑山村深耕“黨(dang) 建+”品牌,通過“黨(dang) 建+環境、黨(dang) 建+治理、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打造未來鄉(xiang) 村。

  “我們(men) 在環境方麵抓生態保護、鄉(xiang) 村風貌,以文化特色賦予了鄉(xiang) 村新內(nei) 涵。在產(chan) 業(ye) 方麵,徑山村不斷拓展‘兩(liang) 山理論’轉化通道,通過鄉(xiang) 賢回歸、人才助力,共建平台、共享資源壯大產(chan) 業(ye) ,踐行共同富裕之路。”徑山鎮徑山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俞榮華說。

  目前,徑山村注冊(ce) 成立了餘(yu) 杭區首個(ge) 村級鄉(xiang) 賢聯誼會(hui) ,設立鄉(xiang) 賢共富基金,募集560餘(yu) 萬(wan) 元,專(zhuan) 項用於(yu) 徑山村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培育、幫扶救助等。

  徑山村以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成為(wei) 青年人才蓄水池,不斷吸引著原鄉(xiang) 人、歸鄉(xiang) 人、新鄉(xiang) 人加入,有效激發著創業(ye) 新動能。據了解,徑山村將精準發力,打造“鄉(xiang) 愁可寄、未來可期”的未來鄉(xiang) 村樣板。

  位於(yu) 餘(yu) 杭街道的永安村則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稻”路。該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水寶介紹,永安村以黨(dang) 建引領打造“禹上稻鄉(xiang) ”樣板,探索實踐永久性農(nong) 田保護區“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新“稻”路,實現從(cong) “美麗(li) 鄉(xiang) 村”到“未來鄉(xiang) 村”的蝶變。

  

  興(xing) 村治社導師工作室授牌。餘(yu) 杭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近年來,永安村黨(dang) 群一心鉚足幹勁,引入市場化運作機製,打造創業(ye) “高產(chan) 田”,出台“稻香聚才十條”,助力創客“招引留”;打通產(chan) 業(ye) “上下遊”,不斷探索“禹上稻鄉(xiang) ”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如今,永安村每年固定舉(ju) 辦的“開春節”和“開鐮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數智引育,永安村更“稻”出了新未來。“數智稻香”未來鄉(xiang) 村應用場景讓永安村實現了從(cong) 生產(chan) 到銷售的全鏈數智路,助力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平日裏,各種電商助農(nong) 活動有聲有色,不僅(jin) 展現了永安好風景,還展銷了永安好稻米。

  此次交流會(hui) 上還舉(ju) 行了興(xing) 村治社導師工作室授牌儀(yi) 式。餘(yu) 杭良渚文化村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徐一峰等8位村(社區)書(shu) 記獲得授牌。

  據悉,2019年以來,省、市、區三級相繼開展興(xing) 村治社名師(導師)評選活動。餘(yu) 杭區舉(ju) 行興(xing) 村治社導師工作室授牌,旨在更好地發揮優(you) 秀村社黨(dang) 組織書(shu) 記的傳(chuan) 幫帶作用,示範帶動全區村社幹部隊伍整體(ti) 優(you) 化提升,進一步激勵村社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勇於(yu) 擔當作為(wei) ,推動轄區發展。(高曉玲、譚琴)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