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武漢:124家博物館各具館藏特色和人文內涵

發布時間:2022-05-29 09:02:00來源: 人民網-湖北頻道 原創稿

  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橫跨時空濃縮於(yu) 一所所博物館中。5月18日,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活動在湖北武漢盛大開幕。

  自2009年起,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都采取主會(hui) 場活動的方式,開展我國慶祝國際博物館日係列活動。此前重慶、廣州、北京、上海等地都曾擔任過主會(hui) 場,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hui) 場來到湖北武漢。此次活動主會(hui) 場落地武漢,無疑是對近年來武漢博物館建設發展的一個(ge) 極大的肯定。

  目前,武漢有各類博物館124家,其中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達95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三。備案博物館藏品95萬(wan)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6萬(wan) 多件套,一級文物1227件套。

  博物館建設數量之下也不乏質量。“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幕式上揭曉了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和2022年度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等品牌活動推介結果。其中,湖北省博物館的“湖北省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獲得全國“十大精品”榮譽,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則斬獲2022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大獎。

  博物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數據顯示,武漢市每10萬(wan) 人擁有博物館數為(wei) 1.064,即平均每10萬(wan) 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居全國前列。

  武漢博物館形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好勢頭,涵蓋了政治、軍(jun) 事、經濟、曆史、藝術、非遺等多個(ge) 領域,均以其獨特的館藏特色和人文內(nei) 涵,吸引著眾(zhong) 多市民走進博物館。

  許多新建博物館成為(wei) 文化地標,如江漢關(guan) 博物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guan) 舊址紀念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紀律建設曆史陳列館、武漢自然博物館、橋梁博物館等。

  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和民間博物館集中湧現,體(ti) 現了從(cong) “私有珍藏”到“社會(hui) 共享”的文化自覺。如壺語堂博物館,以中國古代民間雕塑為(wei) 主線,展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品1000餘(yu) 件,表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頗具特色;武漢中部蘭(lan) 亭藝術博物館舉(ju) 辦的“文房四寶相約中部蘭(lan) 亭展”,展現筆墨紙硯中的文人情趣;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舉(ju) 辦的“地球奧秘展”及其“生命起源與(yu) 進化展”等,為(wei) 觀眾(zhong) 打開了地球滄海桑田的宏偉(wei) 畫卷,講述了人類與(yu) 大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告訴人們(men) 保護環境是每個(ge) 人的神聖職責。

  武漢博物館的多樣性讓參觀者選擇更多,小朋友喜歡去武漢自然博物館,想探究近現代革命曆史的人們(men) 可以去遍布全市的多家紅色曆史博物館,把省博等武漢網紅博物館逛遍了的武漢人則尋找中小特色博物館打卡,一樣可以收獲知識,獲得文化享受。據統計,武漢地區各大博物館的觀眾(zhong) 參觀總量已突破年均1000萬(wan) 人次。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