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機收大比武 減損論英雄
“別慌!咱們(men) 比賽不比誰收得快、收得多……”
“比啥呢?”
“比減損!就是比誰丟(diu) 失得少!”
6月6日,在河北省成安縣成安鎮南魚口村的麥田裏,一場特殊的大比武正在進行。眼前,金黃色的麥子望不到邊,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發出沙沙輕響,小麥聯合收割機一字排開停在地頭,機手已在駕駛座待命。
“3、2、1,開始!”隨著裁判員的一聲令下,農(nong) 機手駕駛著小麥聯合收割機穩穩前進,在田間展示著搶收的嫻熟操作技能,收割、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嗬成。
站在麥田裏,記者看到,秸稈碎屑隨風吹過,後麵留下了一行行整齊的麥茬。機手收割完畢,專(zhuan) 家組來到地裏。他們(men) 用一個(ge) 2.75米長、0.5米寬的鋼框,隨機卡在剛收割完的地上。
“要把這個(ge) 範圍內(nei) 掉在地上的麥粒全部撿出來,稱重,再根據平均畝(mu) 產(chan) 就可以換算出損失率。”裁判員董芳蹲在地上撿拾麥粒,不放過麥糠裏遺漏的任何一顆。隨後,撿起的麥粒被送到麥田旁進行稱重。“7.95克,這個(ge) 損失率是比較低的,損失率0.75%。”董芳說。
7.35克、8.65克……很快,參賽機手撒落的麥粒一一送來稱重,數據立即出爐。經過稱重換算,參賽機手楊景州的小麥機收損失率為(wei) 0.69%,獲得本次比賽的冠軍(jun) 。
“通過比武,不僅(jin) 提升了自己的操作技能,還讓我們(men) 農(nong) 機手、普通老百姓意識到收獲減損的重要性,實現節糧減損。”楊景州告訴記者,造成籽粒損耗主要有三方麵原因:夾帶損失、清選損失和割台損失。其中,清選損失占的比例最大。
清選損失指的是麥糠帶出來的小麥籽粒,農(nong) 機手要結合麥田實際,適當調整好篩台上的開合角度,一般選擇在30°至45°之間。另外,收割機的撥禾輪轉得越慢,割台損失就會(hui) 越小。
減少機收損失,楊景州有妙招:割麥前,先繞地轉一圈,熟悉地形,根據麥子的成熟度、品種和田塊特征,適當調整割幅,要均勻用力,切忌求快。“收割中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會(hui) 影響作業(ye) 效率,太快了就會(hui) 有很多小麥拋撒出去,要根據不同情況,適時調整速度,這樣才能做到精細高效、提質減損。”他說。
邯鄲市農(nong) 機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郝強是此次大比武的裁判長。他告訴記者,機收環節減損,主要看農(nong) 機質量和農(nong) 機手的操作技術,二者缺一不可。小麥聯合收割機技術參數規定,機收小麥損失率不能高於(yu) 1.2%。同樣的機械,老機手和新機手操作水平不同,損失率也相差不少,一般能把損失率降到1%就算是技術不錯的了。
減損的效果有多大?郝強說,從(cong) 收獲情況看,通過一係列減損措施,目前機收損失率在1%以下,按照邯鄲市534萬(wan) 畝(mu) 小麥計算,可以節約糧食超過2500萬(wan) 公斤,機收減損應該大力推廣。
農(nong) 諺裏有小麥“九成熟、十成收”的說法,就是指小麥在蠟熟期末、完熟期初進行收割,既能保證麥粒品質,也能降低收割損耗。夏收前,河北省各地對農(nong) 機手進行操作提示,在選擇作業(ye) 路線、作業(ye) 速度、調整作業(ye) 幅寬、留茬高度等方麵都提出了小麥機收減損技術示範。
減損就是增產(chan) ,降耗就是增收。在疫情防控前提下,今年夏收期間,河北省組織開展糧食機收減損大宣傳(chuan) 、大培訓、大比武活動,努力做到宣傳(chuan) 活動對各類經營主體(ti) 和服務主體(ti) 全覆蓋、大比武活動對所有冬小麥種植麵積50萬(wan) 畝(mu) 以上的縣域全覆蓋。
據了解,今年河北省小麥種植麵積3350.8萬(wan) 畝(mu) ,計劃投入9.7萬(wan) 台小麥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機收率穩定在99.5%以上,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製在2%以內(nei) 。
“科學減損就是綠色增產(chan) ,以前小規模種植的多,農(nong) 機手為(wei) 了盡快轉場,操作機械時會(hui) 搶進度,造成不必要的丟(diu) 損。”省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做好節糧減損工作,要求農(nong) 機手在操作時更加嚴(yan) 格、規範地按照作業(ye) 技術標準精細高效操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麥機收損失率。接下來,河北省將繼續結合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弘揚“節糧減損”意識,引導廣大農(nong) 機手在生產(chan) 實踐中精操作、比技能、展風采、作貢獻,從(cong) 每一個(ge) 環節、每一個(ge) 細節裏去挖潛力,又好又快完成夏收任務,確保顆粒歸倉(cang) 。(記者郝東(dong) 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