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

發布時間:2022-06-07 16:3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舉(ju) 行“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科技部部長王誌剛、中科院院長侯建國、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中國科協書(shu) 記處第一書(shu) 記張玉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介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有關(guan) 情況。

  科技事業(ye) 發生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王誌剛介紹,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十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ye) 發生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十年來,我國走出了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從(cong) 2012年的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1.91%增長到2.4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cong) 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yu) 者,也是共同解決(jue) 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十年來,科技創新堅持“四個(ge) 麵向”,形成了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的戰略格局。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liang) 條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方麵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麵向經濟主戰場,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帶動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xing) 技術加快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蓬勃發展。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在戰略必爭(zheng) 領域補短板、強能力,支撐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深海油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技術為(wei) 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組織全國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guan) ,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麵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有力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創新藥物、國產(chan) 高端醫療器械、先進診療技術讓人民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聚焦耕地和種子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展開攻關(guan)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十年來,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與(yu) 161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guan) 係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加快鋪就。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與(yu) 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科技創新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王誌剛介紹,十年來,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高質量發展,在企業(ye) 壯大、產(chan) 業(ye) 升級、區域發展、重大工程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科技引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xing) 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技術突破打通了我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一些堵點,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ti) 照明、先進儲(chu) 能等產(chan) 業(ye) 規模也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持續20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形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為(wei) 完備的創新布局,產(chan) 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加快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研發攻關(guan) ,連續15年布局研發百萬(wan) 千瓦級超超臨(lin) 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每千瓦時,處於(yu) 全球先進水平。目前,該技術和示範工程已經在全國推廣,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26%。

  三是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重大技術突破強力支撐重大工程建設。“深海一號”鑽井平台研製成功並正式投產(chan) ,標誌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業(ye) 競爭(zheng) 力。企業(ye)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和製造業(ye) 企業(ye) 的100%。全國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十多年前的4.9萬(wan) 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wan) 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ye) 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wan) 億(yi) 元。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ye) 中,高新技術企業(ye) 占比超過90%。

  五是科技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三地研發投入占全國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額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169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吸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占全國比重為(wei) 9.2%。今年1—4月,國家高新區營業(ye) 收入13.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8%。

  六是培養(yang) 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度重視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yang) 、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廣大科技工作者協力攻堅,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辦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型領軍(jun) 企業(ye) ,為(wei) 破解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和突破瓶頸製約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軟實力顯著增強

  十年來,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全麵發力、多點突破,世界一流期刊加快培育,科技軟實力顯著增強。

  王誌剛表示,十年來,科技體(ti) 製改革圍繞人這個(ge) 最關(guan) 鍵因素深入推進,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引進體(ti) 製機製更趨完善,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ti) 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創新主體(ti) 能力建設得到強化,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型企業(ye) 成長壯大,國家創新體(ti) 係更加高效順暢。在全麵完成《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又出台了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繼續進行深層次改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科院持續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努力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等要素充分活躍起來,形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侯建國介紹,過去十年,中科院大力優(you) 化科研布局,統籌優(you) 化區域、領域和創新平台布局;推進科研管理改革,出台“基礎研究十條”,強化基礎研究工作;製定“攻關(guan) 八條”,引導、保障骨幹科研人員潛心攻關(guan) ,著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注重發揮建製化優(you) 勢,加強多學科交叉和協同研究;持續深化院士製度改革、大力支持青年優(you) 秀人才,通過“抓兩(liang) 頭”帶動全院人才隊伍全麵協調發展,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李靜海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構建理念先進、製度規範、公正高效的新時代科學基金治理體(ti) 係”為(wei) 目標,實施“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製、優(you) 化學科布局”的係統性改革方案,成效日益顯現。

  十年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提振創新自信。張玉卓介紹,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際重要期刊檢索庫收錄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從(cong) 152種增至257種,被收錄期刊的刊均影響因子從(cong) 1.13升至4.42,增長2.9倍。已有2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5%,20種期刊位列學科前三,《鎂合金學報》等7種期刊躋身學科第一,《細胞研究》《電化學能源評論》《信息材料》3種期刊進入全球百強。

  “中國工程院積極服務國家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打造以《Engineering》為(wei) 中心的係列院刊11種。”李曉紅介紹,旗艦刊《Engineering》在世界工程科技綜合期刊中排名第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7日 02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