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雄安新區考古:增強課題意識 延續曆史文脈

發布時間:2022-06-10 15:55:00來源: 河北日報

  五年來,文物部門搶抓機遇,主動謀劃、精心組織、有計劃地實施了一批城址類大遺址考古項目——

  雄安新區考古:增強課題意識 延續曆史文脈

  雄安新區,這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始終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火熱建設場景背後,一座“文化大廈”一直在同步構建。五年來,在村莊、田野,考古工作者不斷尋根溯源,層出不窮的重要考古發現,構建著雄安千年曆史文化時空框架。

  “雄安新區是一塊文化資源沃土,戰漢和宋金時期文物遺存豐(feng) 富,尤其是有城址類大遺址數量多、麵積大、內(nei) 涵豐(feng) 富、學術價(jia) 值高的特點,我們(men) 調整工作思路,搶抓機遇,主動謀劃、精心組織、有計劃地實施了一批城址類大遺址考古項目。”日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接受采訪時表示。

  戰國筒瓦、戰國瓦當、青銅劍、水晶環……位於(yu) 容城的南陽遺址,是雄安新區分布麵積最大、文化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自古稱為(wei) “燕趙”。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曾五次遷都。雄安考古,有一個(ge) 重大課題,就是進一步尋覓、梳理、發掘和印證為(wei) 中華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氣質的燕文化的源流。南陽遺址考古,是尋找燕國曆史蹤跡的一把鑰匙。

  目前,考古調查發現以南陽遺址、晾馬台遺址為(wei) 核心的、規模宏大的“南陽遺址群”,自龍山時代延續至宋金時期,其中晾馬台遺址考古勘查發現龍山、晚商和西周時期文化遺存,填補了雄安西周時期考古的空白,完善了白洋澱區域先秦時期考古學時空框架體(ti) 係。南陽遺址由南北並列的大小兩(liang) 座戰國城址構成。現已確定南陽遺址文化麵貌主體(ti) 為(wei) 東(dong) 周時期燕文化,文化遺存時間跨度近三千年,文化演進脈絡清晰,是一個(ge) 重要標尺性考古基準點。

  “南陽遺址是迄今雄安新區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文明。”南陽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告訴記者,結合2017年發現西漢時期“易市”陶文陶片,為(wei) 尋找東(dong) 周時期燕國南部城邑“易”實現重大突破。南陽遺址曆史千年之城開啟雄安新區城市時代,是雄安新區千年曆史文化縮影和重要組成部分。

  鄚州、古州城址考古,也探索著城市發展曆史軌跡。其中,鄚州城遺址西北毗鄰白洋澱,經考古勘探和發掘,了解城牆邊緣形態、順城道路以及護城河附屬設施等城市平麵布局,確定其主要文化內(nei) 涵為(wei) 宋金元時期城址,結合鄚州城相關(guan) 文獻史料,基本確定為(wei) 五代、北宋時期莫(鄚)州鄚縣城址,金、元時期莫(鄚)亭縣城址。

  古州城遺址南距鄚州城遺址3公裏,為(wei) “內(nei) 城”“外城”雙重城址結構。作為(wei) “燕雲(yun) 十六州”城址之一,是研究冀中地區古代城市、社會(hui) 發展、民族融合的重要載體(ti) 。鄚州、古州城址考古工作,基本了解了城市布局沿革、城市風貌、規劃思想,複原了白洋澱東(dong) 部區域漢代以降古代城市發展、變遷的脈絡,體(ti) 現了古代城市文明與(yu) 水協調發展的和諧生態,對於(yu) 雄安新區城市生態建設具有重大借鑒意義(yi) 。

  五年來,還相繼開展雄安新區考古調查和勘察、雄安環境考古、白洋澱及燕南長城調查等多項工作,共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28項,勘探麵積345萬(wan) 平方米,發掘麵積10555平方米,清理各時期古墓葬277座,出土文物809件,涉及時代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在河北城市考古、保北地區史前考古、白洋澱區域環境考古、宋遼邊界曆史文化研究等方麵取得豐(feng) 碩成果,為(wei) 複原雄安曆史文化演進脈絡、實證雄安千年曆史文化積澱提供實物資料。

  “一個(ge) 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guan) 鍵要傳(chuan) 承好曆史文脈,注重對曆史文物和曆史風貌的保護。我們(men) 文物考古工作者將再接再厲,紮根這塊熱土,為(wei) 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延續曆史文脈而踔厲奮進。”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曉錚說。(記者龔正龍)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