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獲獎科學家:為祖國多做一點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wei) 我們(men) 注入了接續奮鬥、揚帆奮楫的強大動力。”9日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上,記者采訪了多位獲獎代表。如何讓科技報國的傳(chuan) 統薪火相傳(chuan) ,讓更多青春力量投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事業(ye) ,獲獎科學家們(men)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wei) 祖國多做一點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科學家精神如燈塔般為(wei) 科技發展引領航向。近年來江蘇設立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正是為(wei) 了厚植科學家精神的沃土,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賁德說,科學家要有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不計名利投身探索創新;要實事求是,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果。
賁德院士在雷達領域深耕近60年,還悉心培育了中國雷達事業(ye) 堅實後備力量,先後培養(yang) 了30餘(yu) 名雷達總師,10餘(yu) 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學家要有深厚的基礎理論、廣闊的眼界、堅強的毅力,才能在科研道路上摘得碩果。”談及對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時,賁德院士表示,科研工作要服務國家大局、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這樣對項目課題才有實際意義(yi) ,成果才能得到廣泛應用。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要求。“未來,我會(hui) 以更大的努力投入雷達創新研究,探索雷達技術前沿,不斷創新,在科學技術上勇攀高峰。”賁德院士說。
“如果能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裏,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多做一點事,這就是最大的幸福。”2021年度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大附一院阮長耿教授深情地表示,在科研生涯中,受老師和前輩的影響最深的有兩(liang) 點:一是幹一行、愛一行、專(zhuan) 一行,要熱愛自己的事業(ye) ,選擇了科研方向以後就一直堅持做下去;二是嚴(yan) 謹、求實、創新,做學問或者做醫生尤其要如此,在嚴(yan) 謹求實的基礎上力爭(zheng) 有所創新。他熱切地希望,大家能夠向老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學習(xi) ,要有雄心壯誌,踏踏實實,不弄虛作假,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和最大的精力奉獻給科研事業(ye) 。
科研就是爬過一山又一山
“科學研究就是要爬過一山又一山,不斷攀向新的高峰。”2020年度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鄭有炓,說起他為(wei) 之奮鬥近70年的半導體(ti) 事業(ye) 依然闖勁十足,充分體(ti) 現出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
鄭有炓院士甘為(wei) 人梯、獎掖後學,多年來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ang) 與(yu) 學科建設,培養(yang) 造就了一支充滿創新活力的學術團隊,包括6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位國家973計劃(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以及3個(ge) 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ti) 和科技部創新團隊。
談及人才培養(yang) ,他言辭懇切,對青年科研人員充滿期冀:“我們(men) 深有體(ti) 會(hui) ,任何事業(ye)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都需要高素質人才,關(guan) 鍵在青年人才培養(yang) ,營造匯聚天下英才在江蘇這片沃土發揮聰明才智的氛圍。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成就人才就是成就事業(ye) 。”為(wei) 此,鄭院士決(jue) 定將此次獎項的200萬(wan) 元獎金全部捐出,並成立了“南京大學鄭有炓科教基金”,旨在培養(yang) 半導體(ti) 人才,鼓勵大家把握新時代新機遇,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為(wei) 國家、為(wei) 江蘇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開拓進取,繼續奮鬥,努力創造新業(ye) 績。
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離不開集智攻關(guan) 、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先進個(ge)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dong) 南大學教授劉加平在采訪中頻頻提及團隊:“這是對我們(men) 團隊長期以來協同創新創業(ye) 發展的認可和褒獎。”
千帆競發唯勇進者勝
科技強國夢需要一代代科學家接續奮鬥。采訪中,獲獎院士無不對青年科技人才寄予厚望。
為(wei) 培養(yang) 更多青年人才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先鋒和中堅力量,近年來,省科學技術獎一直鼓勵支持青年人才牽頭完成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並於(yu) 2019年起增設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迄今已授予21名在原始創新、技術突破、成果轉化或創新創業(ye) 過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王建浦2013年從(cong) 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後畢業(ye) ,進入南京工業(ye) 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一邊搭建自己的實驗室平台,一邊嚐試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國外同行主要集中開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時,他敏銳地覺察到鈣鈦礦也是一種很好的發光材料,於(yu) 是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鈣鈦礦發光二極管的研究。
“我們(men) 從(cong) 材料的本身性質上突破局限性,找到了關(guan) 鍵科學問題並解決(jue) 。”王建浦此次獲得2021年度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在他看來,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要勇於(yu) 闖入科學研究的“無人區”,這樣才可能孕育顛覆性的結果。在這個(ge) 過程中,高校青年科研人員責無旁貸,必須“打前站”。王建浦表示,在科技創新的大潮下,千帆競發唯勇進者勝。
湖泊是大地上“靈眸”,讓被汙染的湖泊恢複清澈,在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得者、中科院南京地理與(yu) 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運林看來,是必須扛起的社會(hui) 責任。“研究湖泊學,野外觀測、現場考察必不可少。”張運林說,有些問題必須去現場,才會(hui) 有更為(wei) 清晰的認知。“雖然條件艱苦,也經曆過高原上迷路、湖麵上遭遇龍卷風等‘生死考驗’,但所收獲的科研經驗卻是最珍貴的人生財富。”
最近,張運林又帶領團隊研發了水環境陸基高光譜遙感儀(yi) 並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作為(wei) 科研‘國家隊’,我們(men) 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持續爭(zheng) 取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為(wei) 湖泊重回‘水清草盛’奉獻自己的力量。”張運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