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張家口壩上地區經過防沙治沙讓黃色沙丘變草原梯田。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人民網石家莊6月16日電 (朱鵬濤、趙明妍)仲夏,站在河北省張家口小南辛堡鎮西南部南馬場的小沙丘上放眼望去,昔日被黃沙包圍的官廳水庫,如今天藍、水清、林密、草長,一片片新綠在夏日的晨風裏散發著勃勃生機。幾年前來過的人現在再踏上這片土地,肯定會(hui) 被眼前的變化震撼。
這是張家口近年來按照河北省防沙治沙要求,生態治理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取得的實際成效,也是河北防沙治沙的一個(ge) 突出案例和重要生態成果之一。
多年來,河北省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農(nong) 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科學開展防沙治沙,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草地生態修複等生態項目,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分別減少186.52萬(wan) 畝(mu) 、623.95萬(wan) 畝(mu) ,年均分別減少18.65萬(wan) 畝(mu) 、62.40萬(wan) 畝(mu) ,完成沙化、退化、鹽堿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272萬(wan) 畝(mu) ,完成水土保持項目147萬(wan) 畝(mu) ,重點沙化區林草植被不斷增加,呈現出“綠進沙退”的大好局麵。
懷來官廳水庫周邊2017年和2021年防沙治沙對比圖。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因地製宜,讓防、治成為(wei) 常態
承德市豐(feng) 寧滿族自治縣接壩地區小壩子鄉(xiang) ,風大沙多,全年4級以上大風日數210天左右,其中8級以上大風日數65天。境內(nei) 分布著20多處流動沙丘,二十多年前,每逢冬春季節,流沙隨大風沿溝道南下,壓埋道路、民房和耕地,嚴(yan) 重影響當地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
防沙治沙工作刻不容緩。每年的4月植樹季,數千名幹部群眾(zhong) 就會(hui) 在這裏揮鍬掄鎬、提桶澆水、扶苗培土,同時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京冀水源林、張承壩上造林等重點工程,綜合采取工程、生物、農(nong) 耕措施……
現在,小壩子鄉(xiang) 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16.6%提高到40.6%,植被蓋度由35%提高到90%以上,全年7級及以上大風天氣降到10天以下,沙塵暴災害強度、次數明顯減弱減少,流動沙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承德豐(feng) 寧縣風沙治理讓天藍草長羊肥。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河北防沙治沙堅持科學規劃、因地製宜、突出重點,科學、有序、依法開展防沙治沙各項工作。編製印發了《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規劃(2018-2035年)》《關(guan) 於(yu) 創新體(ti) 製機製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意見》等係列法規性政策文件,頒布實施了《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河北省綠化條例》《關(guan) 於(yu) 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jue) 定》《關(guan) 於(yu) 加強太行山燕山綠化建設的決(jue) 定》等地方性法規,修改完善了《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河北省林木采伐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製度,保證了全省各地防沙治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截至2021年底,河北森林麵積已增加到9901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35.3%,草原麵積達到2921萬(wan) 畝(mu)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5%,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承載力全麵提升。
綜合治理,讓綠色成為(wei) 底蘊根基
登上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月亮山望海樓,舉(ju) 目眺望,遠處綠色盡收眼底。
從(cong) “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原沙地,到建成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綠色奇跡,幾代塞罕壩建設者在這裏不斷履行著“為(wei) 首都阻沙源、為(wei) 京津蓄水源”的神聖使命。
現在的塞罕壩,森林麵積達115萬(wan) 畝(mu) ,林木蓄積量1036萬(wan)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2%。林木蓄積量每公頃達135.2立方米,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據中國林科院監測評估,森林資產(chan) 總價(jia) 值達231.2億(yi) 元,每年釋放氧氣59.84萬(wan) 噸,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wan) 噸,涵養(yang) 水源2.84億(yi) 立方米。塞罕壩機械林場被黨(dang) 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被黨(dang) 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和荒漠化防治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張家口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工程區經過防沙治沙由黃轉綠。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根據沙化類型、沙化程度和植被狀況,河北采取‘治理、開發相結合,長、短期效益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三結合的形式,將沙地劃分為(wei) 壩上高原半幹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東(dong) 沿海沙地和平原沙地等六大沙區,便於(yu) 科學開展,精準防治,保證綠色根基。”河北省自然保護地項目與(yu)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馮(feng) 長紅介紹說,針對不同沙區特點,河北省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草原生態保護、退耕還林、農(nong) 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帶動了全省防沙治沙的全麵展開,加快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了沙區生態環境。
據了解,2012年-2021年,河北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435萬(wan) 畝(mu) ,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治理529萬(wan) 畝(mu) ,農(nong) 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工程完成43萬(wan) 畝(mu) ,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項目治理工程完成11萬(wan) 畝(mu) ,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項目治理工程完成5萬(wan) 畝(mu) ,其他工程完成68萬(wan) 畝(mu) 。加大各類保護地建設,全省建設森林公園105處、780萬(wan) 畝(mu) ,自然保護區41處、1027萬(wan) 畝(mu) ,風景名勝區51個(ge) 849萬(wan) 畝(mu) ,濕地公園58處、131萬(wan) 畝(mu) ,國家級沙漠公園3處、11萬(wan) 畝(mu) ,地質公園19處240萬(wan) 畝(mu) 。
促綠增收,實現“三方”共贏
冀東(dong) 沙化比較嚴(yan) 重的地區,唐山市遷西縣當屬其一。
於(yu) 是,遷西縣開始大力在山上做“文章”。在坡度25度以下的荒坡,沿等高線開挖1米深、2米寬的環山水平梯田,在“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貌上圍山造林,隨山就勢,環山而建,每條長達幾百米,且整個(ge) 山體(ti) 整體(ti) 開發,因此這項工程被稱為(wei) “圍山轉”。
通過“圍山轉”模式,遷西縣已經打造出“山頂鬆槐戴帽,山間板栗纏腰,山下瓜果梨桃”的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遷西縣發展板栗經濟林75萬(wan) 畝(mu) ,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5%,栗農(nong) 年人均收入13000多元,年旅遊綜合收入增加到近30億(yi) 元,林業(ye) 產(chan) 業(ye) 化率達65%以上,靠板栗收入達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村鎮超過55%,將小板栗做成了促綠富民的大產(chan) 業(ye)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辦公室主任馬樹華說。
遷西縣以“圍山轉”為(wei) 防沙治沙主要模式大力發展經濟林。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劉鳳庭表示,河北把防沙治沙與(yu) 促綠富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在綜合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同時,充分發揮林草行業(ye) 優(you) 勢,科學合理規劃林業(ye) 產(chan) 業(ye) 布局,綜合高效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果、生態旅遊、錯季蔬菜、食用菌、高效畜牧業(ye) 等地域特色產(chan) 業(ye) ,初步構建了以核桃、板栗、棗、仁用杏等傳(chuan) 統規模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為(wei) 主,花椒、榛子、沙棘等新興(xing) 特色高效產(chan) 業(ye) 為(wei) 補充的經濟林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國土綠化的水平進一步提升,農(nong) 民增收致富門路進一步拓寬,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三方共贏。
2021年底,河北省林業(ye) 草原總產(chan) 值達到1405億(yi) 元,果樹麵積達2363萬(wan) 畝(mu) ,居全國前列,總產(chan) 量1038萬(wan) 噸,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河北省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龍港流域棗、張承地區仁用杏、承德山楂等經濟林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環京津核心產(chan) 區盆栽植物和宿根花卉產(chan) 業(ye) 集群,環省會(hui) 核心產(chan) 區觀賞苗木和盆花產(chan) 業(ye) 集群,廊坊文安、石家莊正定、唐山、邢台等人造板產(chan) 業(ye) 集群,安國中藥材、巨鹿金銀花、太行山區酸棗等中藥材產(chan) 業(ye) 集群,有效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劉鳳庭表示,河北省有2000多萬(wan) 農(nong) 民從(cong) 事林草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經濟林重點縣農(nong) 民收入的30%以上來自林草產(chan) 業(ye) ,集中產(chan) 區人均林草產(chan) 業(ye) 收入10000多元。
河北圍場禦道口防沙治沙種植的檸條讓綠進沙退。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