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縫合”副中心城市空間
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布局效果圖。圖中跨越北運河的金色軸線即東(dong) 六環高線公園所在地。
東(dong) 六環入地改造項目部分完工的隧道內(nei) 部。 本報記者 陳強攝
本報記者 陳強
展開一張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圖,南北方向穿城而過的東(dong) 六環高速公路尤為(wei) 顯眼。它如同一把“尺子”,把城市分割為(wei) 兩(liang) 大片。據統計,有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因為(wei) 它的存在,無法實現東(dong) 西向貫通,交通擁堵時有發生。
如何打通斷頭路,“縫合”割裂的城市空間,是城市副中心建設麵臨(lin) 的難題。東(dong) 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成為(wei) “破題一筆”。
環路入地下穿17個(ge) 風險源
東(dong) 六環西側(ce) 不遠處,“京華號”“運河號”盾構機,正在地下幾十米的位置挖掘兩(liang) 條各長9公裏多的隧道。2023年底這項工程完工後,東(dong) 六環潞苑二街至萬(wan) 盛南街段將轉移到地下。
將環路引入地下,這在北京城市建設中是不多見的大手筆。
走進項目工地,沒有想象中的機械轟鳴聲,施工現場位於(yu) 幾十米深的地下。記者從(cong) 地麵乘坐直梯,順著盾構機始發井,來到地下26米處的西線隧道內(nei) 。國產(chan) 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京華號”,已在西線隧道裏向前掘進了近4000米。眼前的西線隧道,蜿蜒著向南延伸。開工初期,記者從(cong) 始發井步行幾分鍾即可抵達盾構機駕駛艙位置;這次采訪,施工方特意安排了1輛純電動代步車。“現在盾構機離始發井有些遠,工作人員上下班都得坐車。”駕駛員說,這輛電動代步車是用吊車吊到隧道內(nei) 的,還特意為(wei) 它在隧道裏安了充電樁,“這輛車再回到地麵,就得是隧道貫通的時候啦!”
路麵尚未攤鋪瀝青的西線隧道,整體(ti) 走向也不是完全筆直平坦,而是帶有一些彎道、上下坡。車行約10分鍾,記者來到了“京華號”的尾部,在技術人員的遙控下,專(zhuan) 業(ye) 設備運轉起來,用混凝土管片給隧道“貼磚”。“這是盾構機每向前推進兩(liang) 米,便要完成的一個(ge) 步驟。”首發建設公司東(dong) 六環項目管理處專(zhuan) 業(ye) 工程師郭琪說,盾構掘進過程中,可以同時完成開挖、排土、碎石、出渣、支護、襯砌、封固等工序,實現隧道主體(ti) 一次性成型。
成功掘進4000米隧道,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背後困難重重——隧道要下穿京哈鐵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風險源多達17個(ge) 。
“正式下穿之前,我們(men) 利用實驗段進行了數據采集,確保掘進過程中參數穩定。”盾構機駕駛員房亞(ya) 濤站在操作台前介紹,“京華號”和“運河號”都擁有智慧大腦,能夠精準控製掘進誤差,運行情況還會(hui) 實時傳(chuan) 輸到安全質量監控中心。大屏幕上,盾構機的推力、扭矩、行程、俯仰角、推進速度,甚至分區壓力,都能一覽無餘(yu) 。
京哈鐵路是工程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特級風險源,盾構機下穿過程沒有想象中的驚心動魄,成功把地麵沉降控製在了“毫米級”,幾乎對鐵路運行無擾動。
東(dong) 六環“高線公園”全球征集方案
既然盾構機要下穿眾(zhong) 多風險源,為(wei) 什麽(me) 不采取明挖法施工?
“前期,有關(guan) 單位和專(zhuan) 家進行了多次論證,東(dong) 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采用盾構法施工,在安全、環保、工期等多個(ge) 方麵具有很大優(you) 勢,相當於(yu) 節約了600畝(mu) 土地,地上的樹木、建築、鐵路、河道都能免遭破壞。”首發集團東(dong) 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曆超說。
施工在地下進行,不破壞地麵上的河流、草木、建築,同時還將通過地麵還綠,“縫合”一度被六環路割裂的城市空間。
按照工程規劃,東(dong) 六環部分路段被引入地下後,其地麵上原有的道路將被改造成宛如建在空中的“高線公園”,預計增加綠化麵積約50公頃,為(wei) 市民提供優(you) 質的綠色空間。
今年4月末,東(dong) 六環“高線公園”麵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公園將建設“創意生活、故城記憶、時代樞紐、運河樂(le) 章、生態客廳、古今畫卷”六個(ge) 主題段落,成為(wei) 東(dong) 西縫合、南北貫通、上下一體(ti) 的世界級城市公共活力空間。目前,城市副中心已收到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lan) 、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90家設計單位的報名申請文件,近期將組織專(zhuan) 家進行資格評審,確定應征團隊,計劃9月份完成方案征集工作。
郭琪介紹,東(dong) 六環入地後,將通過“高線公園”的建設,有效“縫合”曾經割裂的城市空間,串聯起宋莊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集聚區、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張家灣設計小鎮等多個(ge) 功能區,打造一條創新發展軸。
具體(ti) 來說,在交通方麵,“高線公園”將強化東(dong) 西向交通聯係,構建以六環為(wei) 慢行主幹道的副中心全域慢行係統;在景觀方麵,將為(wei) 城市副中心各組團打造若幹條魚骨狀活力廊道。未來,在運河商務區上班的白領,下了班可以騎著自行車,沿著運河和“高線公園”,直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不必再像現在一樣“穿橋洞”了。
工程建設滲透“縫合”理念
除了東(dong) 六環入地改造項目,城市副中心還有不少重大工程有助於(yu) “縫合”城市空間。
不少去北京站坐火車的市民都有類似的經曆,如果要入住火車站北側(ce) 的賓館,非得出了站繞一大圈才能抵達。預計2024年完工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本著“站城融合”的理念,將列車站台移到了地下,地麵則打造商圈,不再阻斷來往交通。地下一層到三層,除了列車進站廳,還有城市公共空間和商業(ye) 配套設施,與(yu) 地麵商圈呼應、連接,形成立體(ti) 都市圈。通過獨特的建築設計,陽光可以從(cong) 地麵直射到地下二層的車站候車廳。
總麵積11.2平方公裏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緊鄰大運河森林公園,是位於(yu) 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的“綠色心髒”。過去這裏是東(dong) 方化工廠所在,現在成為(wei) 連接大運河森林公園和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大尺度、開放型綠地 。“以前從(cong) 大運河森林公園回張家灣,最快的路是往南直奔京塘路,現在,我可以騎著車從(cong) 綠心公園裏穿過去,在森林裏放鬆,別提多愜意了!”市民王先生說。
一個(ge) 個(ge) 重大工程,不光有效“縫合”了城市空間,更是全麵拉開了城市框架。按照規劃,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將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將基本建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