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濟南市正式啟動基礎教育全學段銜接“泉引橋”工程

發布時間:2022-06-22 15:53: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濟南6月21日電(公雪)出台“全學段”指導意見,搭建“引橋”;給出“場景化”實施建議,擴展“橋基”;提供“雙主體(ti) ”操作指南,實現雙向“奔赴”……6月21日,濟南出台《基礎教育全學段銜接“泉引橋”工程的指導意見(試行)》,並圍繞幼兒(er) 園小學銜接、小學初中、初中高中銜接等3個(ge) 維度,給出使用“說明書(shu) ”,在各學段之間搭建教育“引橋”,減緩學段“坡度”,切實解決(jue) 了各學段銜接的痛點與(yu) 難點,構建起了銜接溝通從(cong) 幼兒(er) 園到高中的基礎教育學習(xi) 立交橋。

  “這是濟南市實效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的重要政策突破和製度創新,也是呼應國家剛剛頒布的義(yi) 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而進行的率先實踐探索,作為(wei) 全過程、全環境育人的重要舉(ju) 措,體(ti) 現了濟南市持續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jue) 心,激發了頂層設計與(yu) 基層競合的活力。”市教育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意見》起草數易其稿 匯集各層麵意見建議150條

  多年來,社會(hui) 對教育銜接一直存在多種誤區:有的家長認為(wei) 銜接主要是升學準備,需要多學知識、超前學習(xi) ,甚至需要多上培訓班;有的家長缺乏銜接意識,沒有認識到孩子升學後麵臨(lin) 的挑戰和適應上的困難;有的學校在教育銜接中也有實踐上的困惑……諸多問題引發了家長焦慮,加重了學生負擔,製造了教育內(nei) 卷。

  今年4月,國家出台《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加強學段銜接,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nei) 容,體(ti) 現學習(xi) 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在教育一體(ti) 化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必須做好銜接工作,才能切實保障回歸學校主陣地。

  在《意見》的起草過程中,濟南市教育局成立了分學段銜接的三個(ge) 研究專(zhuan) 班和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以山師基礎教育集團、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省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緯二路小學教育集團為(wei) 主,近20個(ge) 中小學參與(yu) 起草,分專(zhuan) 題、分學段廣泛查閱資料、調查研究,召開六次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同時,以山東(dong) 大學、山東(dong) 師範大學有關(guan) 教授為(wei) 首席專(zhuan) 家,匯集專(zhuan) 家層麵、家長層麵、行政管理人員、學校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和社會(hui) 工作者的意見建議近150條,數易其稿,修訂完成了《指導意見》。

  《意見》聚焦各學段銜接的主要問題,為(wei) 教師、家長和學生厘清教育銜接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怎麽(me) 做,既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求,也避免教師壓力和家長焦慮,從(cong) 根本上實現全學段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保障教育銜接工作真正落地,進一步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完成《意見》的同時,起草了《意見解讀》,對全學段教育銜接的背景、思路框架、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基本原則、推進措施、組織管理及有關(guan) 問題解答等10項內(nei) 容進行了解讀,從(cong) 源頭上規範教育銜接工作,為(wei) 有關(guan) 單位、群體(ti) 明確職責,厘清工作邊界、提供內(nei) 容參考。

  全國首創全學段銜接品牌 以生為(wei) 本體(ti) 係化場景化

  在《意見》起草的過程中,市教育局利用濟南“泉家文化”,把人生發展階段理論、建構主義(yi) 理論和共生理論等科學理論融入到區域學段教育銜接中,創造性的提出“共建共享、雙向奔赴”的理念,通過家庭、學校、政府、社會(hui) 四方共建,在全國首創“泉引橋”基礎教育全學段銜接工程品牌,從(cong) 根本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據介紹,“泉”字取自“泉城”之稱,與(yu) 教育乃立德樹人之“源頭活水”之意相合,“引橋”引自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關(guan) 於(yu) “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xi) 成果的終身學習(xi) 立交橋”。旨在以學校教育為(wei) 主陣地,以搭建“泉引橋”為(wei) 目標,統籌基礎教育各學段教育資源,正視教師、家長、學生等三大主體(ti) 的教育需求,解決(jue) 銜接困境,落實“雙減”政策,轉變學段畢業(ye) 的“空檔期”成為(wei) 新學涯的“準備期”,推動教育主體(ti) 的“換擋期”變成育人延伸的“有為(wei) 期”,助力學生成長的“過渡期”變為(wei) 發展的“飛躍期”,真正尊重人發展的連續性,遵循學習(xi) 的漸進性,彰顯育人的統一性。

  《意見》創新教育銜接路徑,聚焦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yang) ,首創“體(ti) 係化場景化”指導要點。堅持以學生為(wei) 本,從(cong) 一個(ge) 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曆程出發,聚焦身心、生活、學習(xi) 和社會(hui) 四個(ge) 維度,從(cong) 升學準備與(yu) 入學適應兩(liang) 個(ge) 方麵,提出發展目標,列舉(ju) 具體(ti) 表現,給出“生活化”教育建議。

  “不脫離生活實際,不浮於(yu) 理論空談,不以強製為(wei) 手段,返歸生活常態,提供教育銜接的‘參考’範本,預先告知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提供相似問題的解決(jue) 方案,推進一校一策探索多樣化、生成性的教育銜接模式。”濟南市緯二路小學校長煙文英表示。

  一區一策一校一案 高低學段“雙向奔赴”

  翻閱《意見》,會(hui) 發現每一個(ge) 學段引橋都有明確的標識和導引,並為(wei) 不同學段的教育銜接設立目標和要求。而這也是《意見》的核心價(jia) 值所在,也是“泉引橋”工程的工作原理。

  據介紹,“泉引橋”教育銜接工程,對同一個(ge) 發展目標,都從(cong) 高低學段的學校(幼兒(er) 園)兩(liang) 個(ge) 主體(ti) ,分別設置操作建議,通過高學段主動牽頭、低學段積極配合、高低學段“雙向奔赴”,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教育引導、學生適應等方麵實施銜接,帶動社會(hui) 、學校、教師、家庭、學生等多主體(ti) 同步達成教育銜接共識,增強對學生發展成長目標的理解,著力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傾(qing) 向,切實改變過度重視知識準備、超標教學、超前學習(xi) 狀況,促進各學段、家校社良性溝通,實現多主體(ti) 合作。

  《意見》還首創特色化全學段協同育人機製,旨在構建起運行靈活、覆蓋城鄉(xiang) 、多元參與(yu) 、雙向奔赴為(wei) 特征的全學段教育銜接機製,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區域層麵,側(ce) 重抓實全層級係統推進機製,一區一策、一校一案製定銜接方案,指導各中小學校以畢業(ye) 年級為(wei) 主做好升學準備,科學做好教育銜接。學校層麵做細分階段教育銜接機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用好假期托管或延時服務,合理設置入學準備期和入學適應期,通過上下學段學校聯合開發引橋課程、編製入學指導手冊(ce) 、新生入學指南,聯合開展校長論壇、教師論壇、家長論壇、優(you) 秀教師跨學段訪校、優(you) 秀學長引領介紹、學生互訪、新生適應性訓練、開學第一課等方式全麵開展教育銜接。

  教研層麵則側(ce) 重用活全鏈條聯合教研機製,構建市、區(縣)、校一體(ti) 化聯合教研機製,建立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教研共同體(ti) ,以問題為(wei) 導向,以項目為(wei) 驅動,重點開展學段一體(ti) 化、學科一體(ti) 化、課內(nei) 課外一體(ti) 化教育銜接研究,促進實踐與(yu) 教研有效協同。家校協同層麵則是用好跨學段家校共育機製,指導家長了解各學段教育銜接的特點和教育建議,密切家校聯係,打造監護聯盟。

  培育100 所引領校(園) 打造全學段銜接“濟南品牌”

  《意見》出台後,濟南市教育係統將加強行政、教科研、中小學(幼兒(er) 園)統籌聯動,突出教研引領,加強專(zhuan) 題研訓,建立市、區(縣)、校三級聯合推進機製,組織不同學段教育銜接場景展示,向社會(hui) 宣傳(chuan) 全學段銜接的科學理念,形成“泉合力”,為(wei) 全學段育銜接教蓄勢賦能。

  各中小學(幼兒(er) 園)則將充分發揮教育銜接的主體(ti) 作用,找準銜接點,以畢業(ye) 年級為(wei) 主做好入學準備教育,打好時間提前量;以起始年級為(wei) 主做好入學適應教育,合理設置入學適應期,緊密結合國家《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學段銜接和科目分工,加強銜接教育一體(ti) 化設計,把握學段課程的深度、廣度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銜接內(nei) 容,體(ti) 現教育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濟南市教育局還將建立動態監管機製,將教育銜接與(yu) 落實“雙減”有效結合,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教育行政部門層麵,整合各方資源,加強規範管理,做好宣傳(chuan) 引導,提供教育建議;學校層麵,結合原有基礎,用好現有資源,與(yu) 集團化辦學相配套,與(yu) 學區製辦學相對接,與(yu) 上下學段學校建立緊密發展共同體(ti) ,聯合開發集團化、特色化、校本化銜接課程;家庭層麵,堅持家長盡責,密切家校聯係,形成良好親(qin) 子溝通模式,真正做到家校同心,護航發展。

  與(yu) 此同時,濟南市教育局還將啟動基礎教育全學段教育銜接引領校(園)遴選培育工作,共遴選培育教育銜接引領校(園) 100 所,充分發揮標杆引領和典型示範作用,打造教育銜接“濟南品牌”。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