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聞“汛”而動 四川抓細抓實防汛救災工作

發布時間:2022-06-22 16:06:00來源: 人民網-四川頻道

  “暴雨之下,不要開車到處跑,地麵情況完全被掩蓋,無法準確判斷積水情況,一旦滑入低地,十分危險。”“正確,請前進一步。”寫(xie) 滿了科普知識的骰子在地上不停的反轉,群眾(zhong) 躍躍欲試……近日,成都市都江堰市應急管理局新開發的“防災減災飛行棋”活動深受廣大群眾(zhong) 喜愛,科普人員針對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暴雨避險自救、泥石流逃生、台風的防範措施等知識答疑解惑。

應急科普活動現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應急科普活動現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像這樣的應急知識科普,正在全省各地鋪開。為(wei) 全麵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四川各地緊扣預警監測、隱患排查、實戰演練等重點環節,全力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不斷築牢防災減災救災“堤壩防線”,打好防災減災“主動仗”。

  提前預警 “加強隱患排查

  “羅伯伯,要下暴雨了,快轉移到村辦公室。”近日,瀘州市瀘縣氣象台先後發布暴雨藍色和橙色預警信號,部分鄉(xiang) 鎮3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並伴有雷電、短時陣性大風,瀘縣多地受到影響。

  收到預警信息後,災害信息員曾浪嶼第一時間來到洪安橋村組織羅雲(yun) 富等3戶共9名群眾(zhong) 轉移到村辦公室避險。

  “每次有暴雨,鎮上和村上都會(hui) 提前把我們(men) 轉移到村辦公室,這讓我們(men) 很有安全感。”像曾浪嶼這樣的災害信息員在瀘州有3127名,近年來,瀘州市大力組建群眾(zhong) 身邊的“應急隊伍”,在各區縣、鎮、村分別配備2名災害信息員;印發建立全市應急係統災害預警信息分級發布和基層末端反饋機製,要求各鄉(xiang) 鎮(街道)在屬地每個(ge) 村(社區)落實2名普通群眾(zhong) 、每個(ge) 重點企業(ye) 和在建項目分別落實2名一線員工,作為(wei) 應急係統災害預警信息末端反饋人員,確保預警信息傳(chuan) 遞到位,防控措施及時落實。

  在打好防汛主動仗方麵,雅安市采取“1234”工作法,推進防汛分級精準防控。

  據了解,雅安市構建市、縣、鄉(xiang) 、村、組及行業(ye) 主管部門預警信息傳(chuan) 達確認和防範應對工作落實反饋機製,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兩(liang) 微一端、敲鑼吹哨等方式,將預警信息傳(chuan) 遞到村到戶到人到企業(ye) 到工地,打通預警信息傳(chuan) 遞“最後一米”。此外,督促基層責任人嚴(yan) 格落實“三個(ge) 避讓”“三個(ge) 緊急撤離”要求,確保既要“叫醒”也要“叫應”。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防汛工作,重在“防”。四川各地堅持關(guan) 口前移、提前部署,加大隱患排查力度,確保人民群眾(zhong) 安全度汛。

  南充市早在3月初就啟動了汛前檢查,在實現檢查全麵覆蓋的基礎上,突出重點部位和重點行業(ye) ,發現並整改隱患347處。目前,該市還完成了6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主體(ti) 工程建設任務、122處水毀設施修複,對全市140個(ge) 自動雨量站、72個(ge) 自動水位站、35個(ge) 視頻監測站等監測預警設備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和維護更新。

  練為(wei) “戰” 戰為(wei) “保”

  “暴雨紅色預警,部分河堤、橋梁出現險情,山區受到山洪泥石流威脅……”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區舉(ju) 行重大洪澇災害綜合應急演練,救援隊伍奔赴各演練現場,一場貼近“實戰”的搶險救援拉開序幕。

  演練模擬設置極端氣象條件,青白江區出現特大暴雨天氣,洪澇險情多發。搶險救援人員迅速封控相關(guan) 橋梁,展開水域救援、人員轉移疏散救助、工程搶險。

  以防為(wei) 主,防抗救相結合,開展防汛實戰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是確保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重要舉(ju) 措。

演習(xi) 現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演習(xi) 現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近日,四川省2022年應對暴雨洪澇與(yu) 地震地質災害綜合實戰演練分別在成都市、樂(le) 山市以及達州市等地同步展開。

  據了解,此次演練投入實戰和模擬出動參演力量6300人、航空器8架,設置37個(ge) 科目,包括江中孤單救援、跑船事件處置、“三斷”應急通信保障、河心洲島被困人員轉移、地鐵險情處置、高空纜車救援、廢墟生命搜救、受災群眾(zhong) 安置等。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通過演練,進一步檢驗了全省防汛抗旱、地震和地質災害等應急預案的操作性和實用性,鍛煉了應急救援隊伍,磨合了指揮協調機製,提升了公眾(zhong) 防災減災意識。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