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京冀通航助推大運河“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7-07 16:24:00來源: 河北日報

6月24日,北京通州遊船與(yu) 廊坊香河遊船一起通過楊窪閘,首次駛入對方水域。當日,京冀北運河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資料片)記者田明攝

  水潤燕趙文脈興(xing)

  —— 京冀通航助推大運河“活”起來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整整八周年。今年4月,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6月24日,古老運河再次迎來世紀複蘇——大運河京冀段62公裏實現互聯互通,譜寫(xie) 下“流動的文化”的鮮活樂(le) 章。

  一水連南北,文脈貫古今。大運河,這條奔流不息的曆史瑰寶,孕育多彩的文化遺產(chan) ,持續滋養(yang) 運河沿岸的城鎮和百姓。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是曆史的重托,是時代的呼喚。

  保護修繕,運河遺跡續傳(chuan) 奇

  “開船嘍!”6月24日,在響亮的汽笛聲中,來自通州、香河的遊船,相向駛過北運河楊窪船閘。

  北運河上,楊窪閘地理位置特殊。左岸是北京,右岸在河北,是名副其實的“京畿水上門戶”。香河縣文旅局副局長王建軍(jun) 告訴記者,新建成的船閘正是以“楊窪千帆”為(wei) 設計主題,靈感來自古時北運河漕船穿梭、商賈繁茂的盛景。閘區內(nei) 建築風格與(yu) 攔河閘相呼應,著重展示“城牆”“城門”元素,突顯水上門戶特點。

  運河文化和現代理念,在曆史時空中形成了一次交匯。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ju) 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我國第46個(ge) 世界遺產(chan) 項目,大運河河北段的滄州—衡水—德州段、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兩(liang) 點一段”被列入其中。

  為(wei) 了保護好目前大運河堤壩防洪設施的典型代表——連鎮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河北省堅持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在汲取古人修造智慧的同時提升現代工程技術,對謝家壩險工進行加固。技術人員試驗不下百次,最後在灰土裏摻上糯米漿打成坯狀,等坯晾幹後補到壩體(ti) 上,再用“糯米灰漿”填補縫隙。古代神秘的“糯米灰漿”築壩技術得到部分恢複。針對景縣安陵鎮華家口夯土險工出現的壩體(ti) 整體(ti) 下沉、局部開始風化酥堿等情況,則專(zhuan) 門進行壩體(ti) 整修加固。

  “河北省運河沿線物質文化遺產(chan) 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文化價(jia) 值高,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的特征。在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河北省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張立方說,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餘(yu) 公裏,由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組成,承載著體(ti) 現河北文化活力的曆史使命。

  近年來,邯鄲市、邢台市先後開展永濟渠遺址勘探試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大清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考古勘探工作。為(wei) 了重點保護大運河文物本體(ti) 、兩(liang) 岸地上文物遺存和重要遺址遺跡,河北省還努力推進大運河沿岸文物修繕項目實施,先後開展泊頭清真寺望月樓、青縣給水所等修繕項目……如今,還在持續推進大名府故城、貝州城遺址、館陶徐萬(wan) 倉(cang) 考古調查勘探,推動鄭口挑水壩、朱唐口險工等工程。

  “保護是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利用。不久前,河北省還正式實施《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條例》,為(wei) 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法治保障。”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忠偉(wei) 說,這是河北省首次為(wei) 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立法。不僅(jin) 堅持保護優(you) 先、科學規劃、活態傳(chuan) 承、合理利用、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還要求建立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協調機製,由文物、水行政、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加強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安全檢查和執法巡查,建立健全預警處置機製。

  傳(chuan) 承完善,多彩非遺綻新顏

  “遠看通州城呀,好大一條船。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杆……”6月24日,在京杭大運河京冀遊船通航儀(yi) 式上,一曲“運河號子”喚醒無限回憶。香河縣大運河研究會(hui) 會(hui) 長王愛民激動不已:“運河變美了,號子唱起來了,我仿佛也年輕了。”

  一條運河水,浪花朵朵,見證多彩非遺。大運河河北段依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5市17個(ge) 縣(市、區),是連接雄安、承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域,具有顯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孕育了和運河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聯係的老技藝、老手藝……成為(wei) 奔騰在運河人心靈河床上的精神洪流。

  北運河吹歌生動活潑,五行通臂拳“冷彈脆快硬”,安頭屯中幡騰挪飛舞……為(wei) 了保護傳(chuan) 承運河非遺文化,今年,香河不僅(jin) 在運河沿岸謀劃民俗風情小鎮建設,還集中打造民俗體(ti) 驗、文化創意等板塊,再現運河盛景,講述“香河往事”。

  臨(lin) 西大運河畔,曾發現明清貢磚窯址20座。而今,在陳窯村運河邊,窯火再度點燃。貢磚燒製技藝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複原18道傳(chuan) 統古法技藝,將貢磚名氣再度打響。

  地方戲曲、民間傳(chuan) 說、民俗……圍繞運河沿線非遺,衡水積極整理和傳(chuan) 承,搜集整理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故城運河架鼓等非遺。對運河沿線故城縣、景縣、阜城縣涉及的非遺項目及傳(chuan) 承人情況開展普查記錄,完成檔案資料和信息資源的數據化。

  吳橋境內(nei) ,雜技藝人登上運河船,走南闖北,甚至遠涉重洋,架起了東(dong) 西方雜技藝術交流的橋梁。而今,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為(wei) 與(yu) 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和巴黎“明日與(yu) 未來”世界馬戲節齊名的世界三大雜技賽場之一,已有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ge) 節目參賽。薪火相傳(chuan) ,中國雜技藝術之花香飄萬(wan) 裏。

  以河相連,因河而融,與(yu) 河共生。

  “最近,河北省公布實施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條例,著眼於(yu) 文化空間和整體(ti) 性,明確提出‘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這對運河非遺保護而言,是一次有益嚐試。”省群眾(zhong) 藝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館長解欣說,目前河北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已實施運河非遺記錄工程。未來,將繼續開展非遺田野調查,打造集管理、統計、展示、監測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據庫”。

  文旅融合,運河古村“火”起來

  蜿蜒於(yu) 河北境內(nei) 的運河,所承載的不僅(jin) 有自然風光、民間文化遺產(chan) ,還有運河兒(er) 女的鄉(xiang) 愁。運河沿岸一座座村鎮和城市,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盛,就像鑲嵌在運河岸邊的一顆顆珍珠,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一部滄州史,就是一部運河史。走進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展”展廳,眼前仿佛鋪開一幅悠遠的大運河畫卷:序廳、千秋運河、至珍千裏、禦河流畔、緣於(yu) 運河、申遺之路……滄州博物館副館長王瑋說,滄州運河遺產(chan) 豐(feng) 富、文化底蘊深厚,通過采用藝術化的設計理念,將互動體(ti) 驗與(yu) 實物展示相結合,讓更多人“看得見運河曆史,留得住城市記憶”。

  “大運河是通道也是紐帶,促進著區域間的交流互融。”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強說,近年,滄州市圍繞以“河為(wei) 線、城為(wei) 珠、線穿珠、珠帶麵”的融合發展思路,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帶,在運河沿線精心打造特色文旅項目。

  邢台借助大運河發展觀光、采摘等鄉(xiang) 村旅遊;衡水串聯故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景縣安陵運河文化小鎮、阜城運河水鄉(xiang) 小鎮等項目,推出衡水運河風情遊精品旅遊線路,全方位展示運河獨特魅力……

  “暖風輕,麥浪香,糧畫小鎮姑娘忙……”邯鄲市館陶縣糧畫小鎮壽東(dong) 村以“糧食畫”聞名。壽東(do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付仁說,以糧畫小鎮為(wei) 龍頭,館陶縣建設了一批“小而特”的特色小鎮,將大運河文化等融入鄉(xiang) 村旅遊中,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帶動村鎮迸發活力,很多運河村鎮正在“火”起來。

  “古村古鎮古城,都是曆史印記。大運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做好運河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必將為(wei) 沿線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省文旅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部門有關(guan) 負責人說,統籌利用各類資源,優(you) 化城鎮發展空間格局,帶動城鄉(xiang) 在產(chan) 業(ye) 發展、文旅融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協同推進,將持續推動古老的大運河“活”起來。(記者龔正龍)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