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
今年是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倡議20周年,也是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發掘與(yu) 保護工作啟動10周年。
前不久,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內(nei) 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被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至此,全世界共有65項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分布在23個(ge) 國家和地區,而中國以18個(ge) 項目位居第一。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
——編者
中國擁有上萬(wan) 年的農(nong) 業(ye) 發展史,其中包含著豐(feng) 富的創造。中國的先民最早種植水稻、穀子、大豆、蕎麥等農(nong) 作物,楊梅、哈密瓜、枇杷、荔枝、水蜜桃、橘子、山楂等水果,韭菜、白菜、藠頭等蔬菜,最早馴化了豬、雞等畜禽,最早開始了淡水養(yang) 魚和珍珠養(yang) 殖,最早種植香菇。人們(men) 還創造了梯田、圩田、垛田等多種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稻田養(yang) 魚、桑基魚塘等多種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更有四季生產(chan) 調等農(nong) 耕文化。
這些物種資源、農(nong) 業(ye) 技術、民俗文化、生態理念、土地景觀等,都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組成部分,有著極其珍貴的價(jia) 值。
活態的、綜合的,才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到底什麽(me) 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一提到這個(ge) 詞,大多數人或許會(hui) 想到古稻田遺址、灌溉工程遺址、出土的農(nong) 具、留存至今的古農(nong) 書(shu) ……但這些都不是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與(yu) 人們(men) 熟知的其他遺產(chan) 相比,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最顯著的特征在於(yu) ,它是“活著的”。即,它雖然誕生在過去,但至今仍在使用,並且仍是當地居民的生產(chan) 方式和主要經濟來源。
以內(nei) 蒙古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為(wei) 例。敖漢旗有8000年的穀子種植曆史,是世界小米起源地,今天的敖漢仍在延續這一產(chan) 業(ye) ,建起了全國縣級最大優(you) 質穀子生產(chan) 基地。敖漢小米成為(wei) 知名品牌,是助力當地脫貧的主導產(chan) 業(ye) 。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另一特征是綜合性。它兼具農(nong) 業(ye) 經濟、生態保護和文化傳(chuan) 承多重功能,具有自然遺產(chan) 、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多重屬性。
比如我國的首個(ge)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項目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係統。稻田養(yang) 魚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是典型的傳(chuan) 統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南方許多地區都有稻田養(yang) 魚,為(wei) 什麽(me) 是青田稻魚共生係統入選呢?因為(wei) 青田不僅(jin) 有持續1300年的稻田養(yang) 魚史,還有很多傳(chuan) 統水稻品種和後來被列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的甌江彩鯉。當地還形成了相應的文化習(xi) 俗:蓋房子之前要先挖一個(ge) 魚塘,女兒(er) 出嫁時要有鯉魚作嫁妝,逢年過節都會(hui) 舞的魚燈舞也已成為(wei) 國家級非遺。當地人還根據“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條件,形成了森林—村莊—梯田的生態景觀結構,以及梯田分水管理技術。
所有這些元素綜合起來,才形成了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每一個(ge)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都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術基因庫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記載了農(nong) 業(ye) 發展的曆史,而且啟示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每一個(ge)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術基因庫。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質資源對於(yu) 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yi) 。農(nong) 業(ye) 科學家一直在研發各類優(you) 質品種,追求更高的產(chan) 量、更廣的環境適應性或更強的抗病害能力,而這些基因,可能就蘊藏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的傳(chuan) 統作物裏。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開墾在水土貧瘠的太行山區。當地活態傳(chuan) 承和利用的農(nong) 家品種共有五穀雜糧15種68個(ge) 、瓜果菜蔬28種58個(ge) 、幹鮮果品14種40個(ge) ,以及15種可食菌類、45種可食野菜、72種野生藥用植物和32種藥用動物,堪稱一座寶藏。當地百姓利用“農(nong) 民種子銀行”的方式,收集、保存著傳(chuan) 統品種資源。2021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上,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貴州從(cong) 江侗鄉(xiang) 稻魚鴨複合係統有1000年的曆史,這套生產(chan) 生活方式,衍生出豐(feng) 富多元的民間文化。當地有鼓樓、風雨橋、苗寨侗寨等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侗族大歌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蘆笙節、牯藏節、凍魚節、卯節、端節等民族節日,還有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樓搶雞等民俗,被原文化部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
此外,雲(yun) 南普洱古茶園和茶文化係統、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yu) 茶文化係統、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均被列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更是展現了中國悠久而豐(feng) 富的茶文化。
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技術中,還凝聚著無數前人的智慧,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精耕細作與(yu) 間作、輪作、套種技術體(ti) 係,用地養(yang) 地結合,農(nong) 林牧複合……早在百年前,就有國外專(zhuan) 家盛讚這些耕種方式的先進性。稻田養(yang) 魚養(yang) 鴨和多樣化種植防控病蟲草害,天然環保;梯田、圩田、垛田、塗田、沙田、架田等方式,因地製宜,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桑基魚塘、桑基圩田等循環農(nong) 業(ye) 體(ti) 係,經濟高效。它們(men) 至今仍是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技術源泉,並因此而享譽世界。
分清“可變”與(yu) “不變”,動態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應如何保護?
由於(yu)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活態性,自然遺產(chan) 劃定核心區嚴(yan) 禁人員進入、文化遺產(chan) “修舊如舊”等方式,顯然並不適用。為(wei) 當地人提供食物與(yu) 生計保障,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存在的前提。而且,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大多處於(yu) 經濟落後、生態脆弱、文化豐(feng) 厚的地區,如果過分強調“原汁原味”而忽視了區域發展,無法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同樣難以實現保護的目的。
因此,對於(yu)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不能追求“一成不變”的“冷凍式保存”,而要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hui) 經濟條件的變化適當調整。但是,遺產(chan) 係統的基本結構、功能及重要的物種資源、農(nong) 業(ye) 景觀、水土資源管理技術等不能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民族文化與(yu) 傳(chuan) 統知識也不應有大的改變。
比如,在草原遊牧的長途遷徙中,汽車、摩托車逐漸取代了勒勒車,“放牧+草場基地”取代了單純放牧,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畜牧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都有所提高。但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依然如故,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核心元素並沒有變。
中國是最早響應並積極參與(yu)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倡議的國家,經過多年努力,探索出一條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動態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道路。利用特色物種資源、良好生態條件、濃鬱民俗風情和優(you) 美田園景觀,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有文化內(nei) 涵的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食品,發展觀光、休閑、康養(yang) 、度假、研學、文創等多種業(ye) 態的旅遊產(chan) 品,將文化與(yu) 生態優(you) 勢轉變為(wei) 經濟發展優(you) 勢。
雲(yun) 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係統的壯麗(li) 風光,江蘇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萬(wan) 島聳立、千河縱橫的奇景,吸引眾(zhong) 多遊客打卡。甘肅迭部紮尕那農(nong) 林牧複合係統的羊肚菌和蕨麻豬肉被申報為(wei) 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提高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並鼓勵發展農(nong) 家樂(le) 。收入的增加使村民自願縮減養(yang) 殖規模,村子重新達到草畜平衡,生態進入良性循環。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起源於(yu) 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塘中養(yang) 魚、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江南水鄉(xiang) 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wei) “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隨著桑蠶產(chan) 業(ye) 基地轉移,當地深入挖掘桑基魚塘生態與(yu) 文化價(jia) 值,推出研學遊課程,成為(wei) 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科普教育基地、華僑(qiao) 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
當然,發展是以保護為(wei) 前提和目標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應“小而精”,生產(chan) 和旅遊都應以生態承載能力為(wei) 基礎,不能以喪(sang) 失文化本色、生態底色和農(nong) 業(ye) 特色為(wei) 代價(jia) 。
經過悠久漫長的農(nong) 業(ye) 發展,中國為(wei) 世界創造了堪稱可持續農(nong) 業(ye) 寶典的珍貴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近20年的不懈探索,我們(men) 又為(wei) 世界奉獻了堪稱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樣板的“中國方案”。
(作者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