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變“享老” 古交市農村新型養老實現“兒行千裏勿擔憂”
6月26日11時40分,古交市鎮城底鎮陰家溝村日間照料中心,午飯哨準時響起,老人們(men) 陸續走出房間,前往餐廳就餐。“俺們(men) 在這裏住得好、吃得好,一年四季的衣服這裏也給提供,兒(er) 女經常過來探望,日子別提有多舒坦了。”84歲的王巴則老人對現在的養(yang) 老生活特別滿意,直誇政府辦的這件大好事。
古交山鄉(xiang) 大城市小,有建製村108個(ge) ,農(nong) 村人口50795人。其中,60歲以上農(nong) 村老年人15046人,占比29.6%。特別是近年來年輕人外出打工、陪孩子就學等,使得農(nong) 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越來越多。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就是黨(dang) 委政府的目光所在。抓黨(dang) 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zhuan) 項行動開展以來,古交市聚焦農(nong) 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yan) 峻,空巢、獨居、特困老年群體(ti) 不斷增加,以及“窮家難舍”不願意離村養(yang) 老等日益凸顯的養(yang) 老難題,將農(nong) 村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作為(wei) 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以農(nong) 村日間照料中心“全覆蓋”為(wei) 目標,堅持“政府搭台、民政牽頭、村(居)承辦、社會(hui) 參與(yu) ”工作思路,主動作為(wei) 、積極探索,一個(ge) 具有本地特色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模式應運而生、日漸成熟……
製度化設計
變“粗放式指導”為(wei) “精準化保障”
“社會(hui) 養(yang) 老難點在農(nong) 村,農(nong) 村養(yang) 老的一大痛點是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古交市民政局局長成豔林說,前期調查發現,“做一頓吃幾頓”“能湊合就湊合”成為(wei) 許多農(nong) 村老年人生活的常態。
結合區域實際,古交市製定出台《古交市關(guan) 於(yu) 進一步提升農(nong) 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運營服務質量的實施辦法(試行)》《古交市農(nong) 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運行考核暫行辦法》等政策製度,對日間照料中心建設、考核標準、運行經費撥付等方麵加以明確,並簽訂老年人就餐協議、工作人員聘用協議,上牆公示收費憑證、從(cong) 業(ye) 健康證等,製作老年人健康檔案、就餐花名冊(ce) 等。同時,變“粗放式指導”為(wei) “精準化保障”,要求各村日間照料中心在功能設置上統一標準,至少配備休息室、娛樂(le) 室、圖書(shu) 室、健身康複室和餐廳“四室一廳”,做到生活、娛樂(le) 、醫療設施一應俱全,確保老人舒適方便。
在此基礎上,古交市財政每年拿出“真金白銀”,采取分值評定和年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發放至各村日間照料中心,用於(yu) 老人們(men) 的就餐生活補貼——考核優(you) 秀的,每年給予7萬(wan) 元獎補;考核良好的,每年給予5萬(wan) 元獎補;考核合格的,每年給予3萬(wan) 元獎補。
目前,古交市共建成運行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yang) 老服務中心等73個(ge) ,運營率達90%,年服務老年人7000餘(yu) 人。
社會(hui) 化參與(yu)
變“財政獨立支撐”為(wei) “多方攜手合作”
陰家溝村日間照料中心在古交市規模數一數二,除服務本村老人外,還能滿足鎮城底、梭峪、嘉樂(le) 泉、城家曲、八字山等周邊村莊的養(yang) 老需求。這裏入住的19位老年人,年齡大的92歲,最年輕的也已70多歲。
“我們(men) 這裏有72張床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基本實現了居住賓館化、庭院花園化、康複治療一體(ti) 化。”中心負責人楊玉發說,“在村裏企業(ye) 家的讚助支持下,本村老年人入住全部免費,周邊幾個(ge) 村的老年人每天也隻需要支付4元錢的服務費。”
常安鄉(xiang) 麻家口村日間照料中心除了提供就餐等基本服務外,還為(wei) 村裏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每月委托醫療機構為(wei) 老年人免費體(ti) 檢。該村還成立了一支誌願者隊伍,為(wei) 村裏的老年人提供洗澡理發、陪同就醫以及組織文娛活動等服務。
“鼓勵社會(hui) 各界廣泛參與(yu) ,努力減輕農(nong) 村居民的養(yang) 老負擔。”古交市探索建立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農(nong) 戶等共同參與(yu) 的社會(hui) 化養(yang) 老合作機製,采取“政府補一點、村集體(ti) 貼一點、企業(ye) 讓一點、誌願者奉獻一點”的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區域實際的公益助老服務體(ti) 係,實現了從(cong) “財政獨立支撐”到“多方攜手合作”的轉變。
本土化服務
變“遠大高上”為(wei) “方便接地氣”
“我們(men) 這裏山多川少,農(nong) 村分布較為(wei) 分散,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我們(men) 也曾想過將農(nong) 村老年人集中安排到標準更高、環境更好的養(yang) 老機構,但很快這一想法就被否定了。”成豔林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是眾(zhong) 多農(nong) 村老年人固有的思想,這一現象在古交市表現得尤為(wei) 典型。
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古交市堅持就近、便捷、實用原則,逐步在全市所有建製村建設日間照料中心,努力讓老年人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基本的養(yang) 老服務。
“不要掛念我,在外頭好好工作,家裏一切都挺好的。”6月26日中午,在科頭村日間照料中心,吃完午飯的張變開老人在誌願者的幫助下,和外出打工的兒(er) 子閆建斌接通了微信視頻聊天:“村裏餐廳的飯菜很合胃口,今天中午吃的麵條,一會(hui) 兒(er) 還要和老姐妹們(men) 去打牌。”
“日間照料中心做飯的大師傅都是從(cong) 本村找的,做的都是家常飯菜,也適合老人們(men) 的飲食習(xi) 慣。”科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閆勇同說,日間照料中心不僅(jin) 方便老年人,還解決(jue) 了一部分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的問題。
據了解,在古交農(nong) 村,先後有160餘(yu) 人在家門口的日間照料中心找到合適的工作。看著家門口的養(yang) 老服務越辦越好,科頭村90歲的閆安彪老人樂(le) 嗬嗬地說:“夕陽無限好,盡管近黃昏……” (記者 徐方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