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古建煥顏 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

發布時間:2022-07-18 10:58:00來源: 北京日報

  最近五年,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wei) 指引,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和有機更新,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創新開展文物騰退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千年古都煥發新光彩,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

  先農(nong) 壇還原曆史景觀

  盛夏,先農(nong) 壇耤田內(nei) 一片新綠,水稻、黍子、穀子、高粱、大豆的幼苗長勢喜人,一旁的空地上,晾曬著金色的麥粒。2019年這片古代帝王耕種過的“一畝(mu) 三分地”恢複以來,先農(nong) 壇的每個(ge) 時節都是一幅生機勃勃的“農(nong) 忙圖”。

  “今年,我們(men) 首次嚐試同時種植五種農(nong) 作物,中間就是水稻的秧苗……”站在耤田前,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jian) 化身講解員,帶著觀眾(zhong) 辨識五穀,感受古今。

  沿著耤田前的觀耕台向北,具服殿北側(ce) 、西側(ce) 的空地上,一片旱稻已長高。“現在這裏是實驗田,我們(men) 想試一試,曆史上仲春時節耕種的是哪種稻。”薛儉(jian) 說,這片空地曾坐落著博物館的辦公用房,為(wei) 了恢複先農(nong) 壇內(nei) 古建的曆史風貌,打通明清時期皇帝到壇內(nei) 祭祀耕種的路線,去年底,該館騰退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辦公建築。如今,從(cong) 太歲殿、先農(nong) 神壇一路走到具服殿,再到觀耕台、耤田,觀眾(zhong) 也能撫今追昔,親(qin) 身體(ti) 驗古代帝王祭祀、更衣、耕種的過程。

  曆史上用來儲(chu) 存皇家耤田所產(chan) 糧食的神倉(cang) ,也將亮出真容。薛儉(jian) 介紹,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和闡釋神倉(cang) 的文化內(nei) 涵,原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遷出先農(nong) 壇,騰退神倉(cang) 院落,目前院內(nei) 古建築正在進行修繕。“預計明年,我們(men) 將和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打造一座‘種子博物館’,從(cong) 古老的種子標本到我國農(nong) 作物研究的新成果,都將在這裏展示,向公眾(zhong) 講述中國農(nong) 耕文化。”

  隨著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深入,先農(nong) 壇區域的古建築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不斷推進。目前,近20萬(wan) 平方米的空間已寫(xie) 進先農(nong) 壇的保護規劃,先農(nong) 壇內(nei) 壇有望整體(ti) 展示,“未來三至五年,我們(men) 還將逐步開放先農(nong) 壇外壇的先農(nong) 門等更多區域。”薛儉(jian) 說。

  正陽門留住“活態文化”

  自先農(nong) 壇沿中軸線向北不到3公裏,正陽門箭樓和城樓,一南一北,相望而立。

  曆時一年修繕,正陽門箭樓煥顏亮相: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窗上的白色華蓋,室內(nei) 的紅色木構件油飾……修繕中,按照最小幹預的原則,每一處都堅持原材料、原形製、原工藝、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曆史信息。站在箭樓上,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關(guan) 戰修指著灰色的城磚,細細解讀:“這些磚很多都有600年的曆史,部分已經‘酥’了,但是隻要經過測定不存在安全問題,這次就都把它們(men) 保留下來。”

  此次修繕,文物工作者還加大了曆史信息的研究和整理力度,“在修繕中發現的一些新信息,我們(men) 都一一記錄,也是為(wei) 中軸線申遺保留曆史檔案。”在關(guan) 戰修看來,中軸線申遺不是終點,而是一個(ge) 新的起點——去年,正陽橋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明代遺存鎮水獸(shou) ,這一發現有助於(yu) 了解正陽橋的地理方位,正陽門箭樓未來的開放規劃中也融入了尋找鎮水獸(shou) 、重走正陽橋等元素,“我們(men) 希望通過沉浸式體(ti) 驗等方式,向世界講好中軸線故事。”未來,以箭樓開放為(wei) 契機,前門步行街北端將打造具有古都特色的中高端文旅融合示範區,為(wei) 活化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複興(xing) 前門商圈、帶動區域內(nei) 文旅項目發展做出嚐試。

  與(yu) 箭樓一街之隔,正陽門城樓即將啟動修繕。關(guan) 戰修透露了這次修繕的一個(ge) 亮點:城樓的彩繪將根據曆史記載的信息,采用“金線小點金”的規格進行重繪,相當於(yu) 為(wei) 城樓“正名”,“這比現在墨線大點金彩繪的規格又提高了,讓城樓恢複最原本的樣貌。”

  在正陽門,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有固態的,還有活態的。

  正陽門城樓是北京雨燕重要的棲息地,每年4月初,它們(men) 來到北京,在城樓屋簷的縫隙中築巢繁衍,每年7、8月份飛往南非。“為(wei) 了保護雨燕,我們(men) 特意將原定6月初開工的城樓木結構修繕工程延後,等它們(men) 飛走了再開工。”關(guan) 戰修說,雨燕是古都北京一道自然與(yu) 人文兼具的景觀,一個(ge) 特殊的文化、生態符號。

  萬(wan) 壽寺揭開麵紗顯芳華

  大運河北京段上遊,一顆明珠即將揭開麵紗。

  經曆近五年的整體(ti) 保護修繕,素有“京西小故宮”美譽的萬(wan) 壽寺預計今年10月重新開放。從(cong) 2017年閉館至今,萬(wan) 壽寺內(nei) 80%的古建築、大雄寶殿內(nei) 22尊佛像以及山門壁畫,全部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麵積約10670平方米。

  一度在萬(wan) 壽寺內(nei) “沉睡”的古建築將煥發生機。作為(wei) 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wan) 壽寺中路的大部分古建及東(dong) 路的方丈院將布置為(wei) 11個(ge) 展廳,展出5個(ge) 基本陳列。

  萬(wan) 壽寺東(dong) 路,一處寬敞的院落,圍牆上壽桃形的什錦窗,屋簷上貼金箔的彩畫,雨後微微泛著青苔的地麵……這裏是方丈院,很難想象,修繕前曾是大雜院。藝博館長王丹指著院內(nei) 的一條長廊說:“以前,這裏都是居民私搭亂(luan) 建的房子,這片登記住戶隻有22戶的區域裏,實際住著約200人,建築垃圾堆積成山。”如今,經過騰退、整治、修繕,恢複曆史原貌的方丈院開放後將迎來“首秀”,這裏將作為(wei) 家具館,展出48件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家具。這批家具也是首次展出,包括清代皇室大型的硬木雕花穿衣鏡等。

  一座座精致的古建築,串連萬(wan) 壽寺中路各進院落。經過修繕,中路最南端,難得一見的山門券頂壁畫亮出來了,“壁畫中,藍天與(yu) 五彩祥雲(yun) 間,72隻紅色勾金線的蝙蝠,寓意‘洪福齊天’。”王丹說。

  曆史上作為(wei) 皇室祈福場所的萬(wan) 壽閣,每一層空間都體(ti) 現了設計者的巧思。一層展出基本陳列“吉物詠壽展”,70餘(yu) 件套文物是古人為(wei) 祈福健康長壽的吉物;二層打造成“學者書(shu) 屋”,向觀眾(zhong) 開放文博專(zhuan) 家捐贈給藝博的曆史文博領域藏書(shu) 。王丹說,古建築精巧的結構也是展品,“我們(men) 已經拆除了石膏板隔斷牆,改用玻璃幕牆,使二層內(nei) 所有木結構得以展現,供觀眾(zhong) 近距離感受古建築大木結構內(nei) 部。”萬(wan) 壽閣三層空間是“青年論壇”,將作為(wei) 容納四五十人的多功能廳,舉(ju) 辦學術論壇、各類主題沙龍等。

  大禪堂及東(dong) 西配殿將作為(wei) 藝博書(shu) 畫館。“計劃每三個(ge) 月更換一期展覽主題。”王丹透露,“萬(wan) 幾餘(yu) 暇”是開門首展,展出館藏皇室書(shu) 畫作品。之後,還將推出京派書(shu) 畫展、扇子展、“器藏清雅”書(shu) 畫中的器物展。

  萬(wan) 壽寺鼓樓將打造成放映廳,融入大運河元素,重現“水上禦道”曆史風貌。圍繞萬(wan) 壽寺中央的園林景觀,藝博將創建社會(hui) 教育和休閑空間,觀眾(zhong) 可以在錦繡坊裏學刺繡、紡織、染色等一係列傳(chuan) 統女工技藝,還可以到斫木堂認識榫卯結構,體(ti) 驗傳(chuan) 統木工工藝。

  “希望藝博開放後,成為(wei) 大運河文化帶上一個(ge) 熱門打卡點。”王丹和同事們(men) 期待著這座百年古寺盡顯芳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