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馬河蝶變——城市更新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這個(ge) 夏天,亮馬河火了。
經過四年治理,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落成並通船。原本破碎、狹窄的濱河空間貫通了,老老少少都愛來觀景、釣魚、野餐,各國風情的餐飲店也熱鬧開張。
文化味和煙火氣,在京城的黃金水岸交織交融。
“河流是城市的珍貴資源。”朝陽區委書(shu) 記文獻說,“我們(men) 希望探索‘以河道複興(xing) 帶動城市更新’的路徑,為(wei) 市民開辟高品質的公共空間,也為(wei) 首都建設一處國際化的亮麗(li) 會(hui) 客廳。”
圖為(wei)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成為(wei) 高品質活力空間。張正曄攝
市民在河畔步道流連。 張正曄攝
甲板餐廳。 汪文楠攝
亮馬河夜色。 張正曄攝
亮馬河“塞納河北京分河”的別稱很是響亮。這條河的魅力究竟在哪兒(er) ?聽千百個(ge) 答案,都不如自個(ge) 兒(er) 來河邊逛一逛。
這並不是一條大河,河畔的步行道卻非常寬闊,繁忙熱鬧的都市生活因此增添了駐留憩息地。年輕人席地而坐,野餐桌上放著三明治和咖啡;釣魚大爺穩坐樹蔭底下,把魚鉤甩出一道優(you) 美弧線;小孩子穿著輪滑鞋,勇敢又小心地練習(xi) 。金發碧眼的外籍人士也很常見,飛盤、槳板之類的小眾(zhong) 戶外運動,就是被他們(men) 帶到了亮馬河。
更多的人則什麽(me) 也不做,隻在河邊曬曬太陽吹吹風。這多像是喬(qiao) 治·修拉的油畫《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這幅世界名畫描繪的正是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夏天。
當暮色驅散暑氣,亮馬河卻並未歸於(yu) 寂靜。兩(liang) 岸建築被燈光點亮,乘觀光船穿行水上,清風、水聲、燈影、蛙鳴,此起彼伏。兩(liang) 船交會(hui) 時,素不相識的人們(men) 總會(hui) 禁不住興(xing) 奮地揮手打招呼。
也許這條河的魅力恰在於(yu) 此:生態的,文化的,友好的,多元的,充滿想象力的。它屬於(yu) 每一個(ge) 人,能夠毫無違和感地承載不同生活方式。
李占舟臨(lin) 河而居,因為(wei) 工作原因,他常常奔走於(yu) 蘇州、上海等水韻淋漓的南方城市,見慣了各種江河湖沼。家門口的亮馬河既不寬闊也不悠長,卻依舊是很獨特的存在。
閑來無事的傍晚,他喜歡去河邊走走,從(cong) 西向東(dong) ,身邊情境如戲劇的幕和景。先是各國駐華使館的低矮小樓,不同國家的麵孔出現在這裏,然後是寶格麗(li) 等高檔酒店,過了燕莎橋,濃鬱商業(ye) 氣息撲麵而來。
人和自然的距離在這裏驟然拉近。“很多地方的河,我們(men) 能站在橋上看、站在樓上看,唯獨沒法站在岸邊看。因為(wei) 高而陡的堤壩把河流從(cong) 人們(men) 生活中隔離開了。”李占舟說,亮馬河不一樣,蘆葦長得比人高,在水岸交疊之處鬱鬱蔥蔥,步道緊挨著河,蹲下就能觸摸到水麵。河流護砌也不是硬邦邦的混凝土,六菱形魚巢磚環環相扣,植物種粒能紮下根,魚卵也有庇護之所。
一幅畫麵始終印在他的腦海中。數月前的一個(ge) 遲遲春日,午後的陽光斜斜照過來,河邊的山桃和杏花開了,兩(liang) 輛自行車停在樹下,孩子們(men) 在嬉鬧,父母在聊天。這是繁華城市裏極為(wei) 難得的田園牧歌。
通過城市更新挖掘河流價(jia) 值
在北京,再也找不出第二條亮馬河。
400多條河在京城大地縱橫。永定之水孕育了北京灣,大運河也曾舳艫千裏,但它們(men) 都離中心城太遠了,幾乎是擦著城市邊緣流過。筒子河、三裏河地處市中心,體(ti) 量卻明顯不足。清河、涼水河倒是不遠不近,隻是流域過於(yu) 廣袤而景觀單一。
惟有亮馬河,其位置的獨特和景觀的豐(feng) 富無出其右。
亮馬源頭是東(dong) 北護城河的一脈分支,穿越第二、第三使館區,牽起三裏屯、燕莎、藍港幾個(ge) 商圈,橫貫四環內(nei) 最大的城市公園——朝陽公園。劃出一條細細的10公裏弧線後,最終匯入了壩河。
對外交往窗口的特殊地位,使得亮馬河一直是本市治水的重點,也是新技術和新理念的先行者。
一位“老水利”告訴記者,1998年,他們(men) 就在亮馬河盛福大廈段建了一座係杆拱橋,這種橋當時在國內(nei) 很少,設計師們(men) 埋頭學習(xi) 國外經驗,費了很大勁兒(er) 。建成之後的效果也相當不錯,網狀拱形設計很時尚。本世紀初,生態治河的理念尚未普及,亮馬河就嚐試栽植睡蓮、菖蒲等植物,提高河流自淨能力。2007年治理時,燕莎橋西側(ce) 河道裏還安裝了“大型彩色刷子”,這組新景觀由150根6米多高的鋼筋組成,塗有彩色夜光漆,至今仍是使館區的地標景觀。
在水利功能之外,亮馬河似乎顯得有些平庸,跟很多河流一樣,存在濱水景觀衰敗、土地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大夥(huo) 兒(er) 都知道有這麽(me) 一條河,但印象中隻是條小河溝。”朱慶偉(wei) 頭一次來亮馬河是20年前,“河邊連釣魚的人也沒有。因為(wei) 旁邊全是土坡,特別陡,根本坐不住人。”
近年來,城市從(cong) 增量開發走到了存量更新的階段,讓既有空間變得實用而充滿活力,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
“亮馬河的位置決(jue) 定了它的價(jia) 值,我們(men) 希望通過城市更新把這種價(jia) 值挖掘出來,把最好的空間提供給市民、遊客和商業(ye) 。”朝陽區委書(shu) 記文獻說,2018年,亮馬河麵向全球征集景觀設計方案,一場圍繞河流的城市更新正式開啟了。
打破條塊分割的治理模式
十公裏巡河路,朝陽區水務局副局長王成誌走了不知多少個(ge) 來回。“你看,現在河邊多舒朗,多好看。”他感歎:“從(cong) 前亂(luan) 得很,光是鐵柵欄就有三道。”
每道柵欄都代表一個(ge) 管理主體(ti) 。第一道柵欄與(yu) 河岸相距8米,屬於(yu) 水務部門管轄;第二道圈住30米寬的綠化帶,由園林綠化部門做主;第三道柵欄則標示大廈的紅線,企業(ye) 有絕對的話語權。
事實上,這是所有治河工程麵臨(lin) 的難題。流域雖是一個(ge) 整體(ti) ,管理體(ti) 製卻僵化,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的權屬不同,分而治之必然造成空間割裂、景觀破碎。
水務部門正犯愁,沿岸企業(ye) 啟皓大廈的負責人主動找上門來。“企業(ye) 想對紅線內(nei) 的景觀做改造,當時還在設計階段。征求我們(men) 的意見,是希望跟濱水岸線統一風格。”王成誌回憶,企業(ye) 的做法一下點醒了他們(men) ,“應該打破條塊分割、各管一攤兒(er) 的管理模式,大家一起參與(yu) 治理。”
啟皓門前的三道柵欄全拆了,一片小停車場也清退了,總共騰出4500平方米空間,由國際頂級設計師統一打造,水、建築和綠化得以無縫銜接。不久後,一處色彩絢爛的開放式公園落成,蘆葦、菖蒲憑河而立,幾米開外是垂柳,然後是國槐、元寶楓和姿態各異的油鬆。各種花木恣意生長,如同渾然一體(ti) 的森林。
高位統籌、政企合作,成了亮馬河治理的新路徑。沿線22家社會(hui) 單位、朝陽區各政府部門擰成一股繩——
水務局管河道治理,園林綠化局栽花種草,交通委拆建橋梁,城管委搞夜間亮化,國資委運營航線,麥子店、左家莊、三裏屯3個(ge) 街道承擔起聯絡、統籌企業(ye) 的工作。
“我們(men) 幹的事兒(er) 有點像保媒拉纖,一頭是政府,另一頭是企業(ye) ,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各自的想法,我們(men) 要來回商量,從(cong) 中做平衡。”麥子店街道相關(guan) 負責人說,“就拿夜間亮化來說,要在沿岸35棟建築上安裝燈帶,很可能要動防水層,說不定還會(hui) 改變原有的樓宇風貌,這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就能解決(jue) 的。”
21世紀大廈有20多層高,是亮馬河夜間亮化工程的重點建築。打造風情水岸是好事兒(er) ,企業(ye) 雙手支持,最大的顧慮在於(yu) 建築外立麵的砌磚早已停產(chan) ,燈帶施工時若造成破損,很難找到同款可供修補。
笨辦法有時是最好的辦法。政府部門找來最靠譜的設計和施工單位,一次又一次踏勘現場,每一塊磚都反複測量,最終施工時,使用了極高標準的亮化工藝。
把最好的空間留給市民
最初參與(yu) 亮馬河的景觀設計工作時,王利飛決(jue) 然不會(hui) 想到,她和同事們(men) 會(hui) 為(wei) 這個(ge) 項目付出如此多的精力。
她所在的AECOM是一家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曾操刀蘇州金雞湖、深圳大沙河等濱水空間的設計工程。“頭一次碰到這麽(me) ‘奇葩’的甲方。”她打趣說,朝陽區的政府部門從(cong) 頭跟到尾,不光看圖紙,還反複斟酌細節,“我們(men) 開玩笑說他們(men) 是‘三最’甲方:到場次數最多、方案調整最多、態度也最負責。”
細致到什麽(me) 程度呢?
比如,河邊的扶手不是橫平豎直的,而是向下略微傾(qing) 斜了13度,每一度都經過測試,最終發現這個(ge) 角度人倚上去才最舒服。再比如,岸線的台階從(cong) 最初的55厘米一點點降低,最終定格在45厘米,因為(wei) 人們(men) 屈膝落座時,這是最舒適的高度。
小動物的感受也被考慮到了。常規路燈的間距一般是17米,可亮馬河沒有墨守成規,在不影響通行的情況下,把燈光調得暗一點、再暗一點。兩(liang) 名工人各扛一根燈杆兒(er) ,向相反方向走,燈影交疊的最暗處被記錄下來——27米一根杆就足夠了。
要美,要時尚,還要有設計感。就拿24座跨河橋來說,絕不是北方河流常見的那種,四根柱子戳水裏就完事兒(er) 了。每座橋各有特色,有的帶鏡麵反光,有的垂下發光絲(si) ,有的閃光宛如梵高的《星空》。
一切都追求高標準,一切都奔著完美努力。亮馬河要把最好的空間留給城市,留給市民。
堅持開放性、公共性,是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一以貫之的建設原則。從(cong) 前,河畔空間淩亂(luan) 蕭條,誰想占一塊都可以,有商家支幾張小桌做外擺,有很多企業(ye) 建起了違建小房,圈地停車的車位也有1600多個(ge) 。餐廳後廚就更不用說了,排煙管衝(chong) 著河流一側(ce) 突突冒煙。濱河步道一度非常狹窄,有的路段甚至要小心翼翼側(ce) 著身子才能擠過去。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總麵積80萬(wan) 平方米,其中可供市民休閑的公共空間就占了75%。有幼兒(er) 園的河段,建起了兒(er) 童攀爬牆,有老小區的河段,健身設施就格外多。濱河綠道從(cong) 東(dong) 直門外斜街一路蜿蜒至四環路,與(yu) 朝陽綠道銜接,橋下空間也打通了,沿河遛彎兒(er) 的人不必再穿行市政道路。
如果說,企業(ye) 從(cong) 前背對著河,那麽(me) 如今亮馬河變美了,企業(ye) 紛紛轉過身來擁抱它,哪裏臨(lin) 河,哪裏的租金才最高。
更多的故事正在發生
在甲板餐廳看絕美日落,今夏火爆社交網絡。
甲板餐廳坐落在一座樹葉狀的親(qin) 水平台上。2003年,朱慶偉(wei) 開始參與(yu) 運營。
幾乎沒人理解他的決(jue) 定。20年前,北京三環外還很荒,亮馬河泛著微微的臭味兒(er) ,距藍色港灣開業(ye) 也還有整整五年。“北京的很多河是臭的,所以水邊很蕭條。”朱慶偉(wei) 說,上世紀末他遊曆很多歐美國家,看到了完全相反的景象。就拿塞納河來說,他泛舟穿越一座座古老橋梁,兩(liang) 岸掠過古典建築群,有巴洛克風格,也有哥特式的,臨(lin) 河店鋪經營繪畫、圖書(shu) 、小吃,有的開了上百年。
朱慶偉(wei) 固執地看好亮馬河:“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濱水空間是很珍貴的。隻要政府能把河治理好,這裏未來肯定是最黃金的地段。”
他的眼光沒有被辜負。
河流沿線往往市肆繁華,如今的亮馬河也是如此。隨著風情水岸的落成,河畔的牛肉麵、包子鋪等小門臉悄然撤店,貝果店、咖啡廳、小酒館紛紛開張。麥子店街道還專(zhuan) 門為(wei) 店家規範了外擺位,高端大氣上檔次,連花箱中平平無奇的串紅都換成了華麗(li) 的耬鬥菜。
在河畔最知名的商場——SOLANA藍色港灣,變化也正在發生著。亮馬河打造風情水岸時,在鮮有遊客涉足的藍港東(dong) 南角新建一座環形橋,名曰“藍港觀魚”。人在橋上憑欄而望,湖中遊魚、岸邊野鴨都曆曆可見,與(yu) 環湖商業(ye) 相映成趣。小小的改變,盤活了這處冷清的區域,常見到年輕父母帶娃來喂魚,還有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也落戶了。
“城市更新不僅(jin) 是硬件的改造,更增加了大家關(guan) 於(yu) 美好生活的向往。”藍色港灣商管總經理張曉飛告訴記者,政府部門做好了亮馬河的基建,無形中倒逼商業(ye) 提質升級,去不斷滿足人們(men) 的生活休閑需求。“今後,我們(men) 還會(hui) 在湖邊打造水景花園式全食街區,升級親(qin) 子互動空間。”
在朝陽區的整體(ti) 商業(ye) 規劃中,亮馬河未來將成為(wei) 一條重要的商業(ye) 帶。林蔭與(yu) 河流宛如珠線,穿起太古裏、燕莎、藍港、頤堤港、郎園station等商場。
這是一條河的故事。這是它如何回歸城市、服務市民的故事。
在河邊,在橋上,在這些古老又嶄新的公共空間中,更多的美正在孕育,更多的故事正在發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