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晉城城區:新舊相融涵養城市氣質

發布時間:2022-07-27 16:03:00來源: 山西日報

 

  夏風習(xi) 習(xi) ,華燈初上,溫柔地映照著這座美麗(li) 城市嶄新的臉龐。寬闊整潔的街道、景色幽雅的公園、繁花似錦的街景、美麗(li) 宜居的小區,還有更加完善、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的各項城市管理措施……

  在這塊血與(yu) 火的土地上,晉城城區一直流淌著紅色血脈。這裏,建起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晉城的第一個(ge) 基層組織,誕生了晉城第一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800多名晉城兒(er) 女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與(yu) 革命老區地方幹部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長江支隊南下建設……如今,在不斷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精神中,城區上上下下擔當實幹,勇毅前行,在新舊相融中不斷綻放城市新顏,涵養(yang) 城市氣質。

  老城蝶變 城市向美而行

  北自大十字,南至新市街,長800餘(yu) 米,寬20米,這裏是南大街,也是晉城市曆史遺存最古老的商業(ye) 街。

  “這裏是老晉城人心中公認的‘心髒’,街裏的文廟巷、青龍巷,附近的景忠橋、景德橋,都是珍貴的曆史遺跡,八路軍(jun) 晉城辦事處舊址也在此處。”在南大街生活了多年的市民張連誌說,多年來,它一直被視為(wei) 晉城人民的英雄街,千年古韻和百年大事的發祥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chuan) 統。

  暮靄降臨(lin) ,順著張連誌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條青磚黛瓦、舊街灰牆的古街展露眼前:青石甬道、牆繪浮雕、國潮設計、聲色光影……古今元素糅合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來。

  “過去的南大街可不是這個(ge) 模樣。”張連誌說,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南大街卻像一處被遺忘的角落:建築年久失修,天上蜘蛛網,中間廣告林立、破爛不堪,地下雨汙橫流,路麵破損嚴(yan) 重,這個(ge) 百年曆史街區逐漸失去了光彩。

  “曆史文脈要保存,基礎設施要完善,老城要變新麵貌。”2018年,城區啟動了老城更新與(yu) 保護工程,對澤州路以西、景西路以東(dong) 、新市街以北、書(shu) 院街以南,占地麵積1.7平方公裏,建築麵積近200萬(wan) 平方米的區域進行改造。2019年9月,作為(wei) 老城更新的核心項目,南大街立麵改造工程完成,沿街133處明清時期及20世紀60—80年代建築以新的麵貌麵世。

  “現在每天人來人往,書(shu) 店成了大家的打卡地。”新華書(shu) 店負責人席潞敏說,創建於(yu) 1950年的新華書(shu) 店原為(wei) 太嶽魯迅書(shu) 店,是晉城最悠久的圖書(shu) 賣場,也是無數老晉城人的精神殿堂。如今,在南大街的新華書(shu) 店正以全新的麵貌展示著新的輝煌。

  夜色愈濃,燈光閃爍,流光溢彩,人頭攢動,穿行在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前,駐足在風格各異的特色小店裏,還有韻味十足的戲曲表演、激情四射的搖滾演出,都點“燃”了現場氣氛,讓這條古老大街真正成為(wei) 融合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氣息的老城新地標。

  社區更新 生活向陽而生

  六月初夏,天氣舒爽,退休職工趙小臭和老伴乘坐單元樓電梯,輕鬆地將購買(mai) 的物品搬到家門口。“自從(cong) 有了電梯,孩子們(men) 再也不擔心我們(men) 提重物了。”趙小臭爽朗地笑著。

  每天早上7時30分,80後王傑都會(hui) 準時從(cong) 家裏出發,開車到位於(yu) 開發區的公司上班。從(cong) 出門到停車位走路不到5分鍾,開車到達單位全程隻需15分鍾左右。看似不起眼的20分鍾,放到過去卻往往需要40分鍾甚至更長時間。

  走在社區裏,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智慧元素”:智慧停車實現小區內(nei) 公共車位管理、指引、車牌識別;智慧充電實現電動車集中充電、在線支付;消防通道管理實現消防通道占用告警;智慧雲(yun) 廣播實現隨時隨地的廣播信息發布、應急調度;智慧物業(ye) 實現報修報賬、信息公告、吃穿住行等便民服務……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yu) 三年前城區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老舊小區改造。

  “30多年來,小區生活環境差,占道經營情況嚴(yan) 重,道路擁堵不堪。”居委會(hui) 主任劉媛媛手機中幾張舊照片展示了小區過去的模樣。鳳台小區建於(yu) 1985年,總麵積0.3平方公裏,共有住宅樓80棟、4所學校、駐地單位25家、商業(ye) 門店434個(ge) ,是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小區之一。像這樣的老舊小區在城區有264個(ge) ,房齡普遍在20年以上,涉及4.2萬(wan) 戶、14.1萬(wan) 人。

  2019年,城區啟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堅持將老舊小區改造、生態綠化品質提升、斷頭路打通與(yu) 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基層社會(hui) 治理等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一體(ti) 謀劃、一體(ti) 推進。

  如今,第一批10個(ge) 大型老舊小區於(yu) 2021年9月底已全部完成改造,完成改造麵積129萬(wan) 平方米,惠及居民1.6萬(wan) 戶、5.4萬(wan) 人。第二批次的60個(ge) 老舊小區改造正在穩步實施中。

  未來,這些老舊小區將全部實現從(cong) “住有所居”向“方便宜居”轉變。

  數智相伴 服務向暖而行

  “沒想到申請社區證明‘不進門’就能輕鬆辦成。”家住城區東(dong) 聖社區君悅灣小區的常先生展示著手機中的電子居住證明,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隻需通過‘晉來辦’,我自己就可以申請、下載所需要的社區證明,太方便了。”

  居民張慧苗每天下午工作時,就會(hui) 收到一條提示信息:“張女士您好,您的孩子已於(yu) 17時24分在東(dong) 聖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五點半課堂’簽到,請稍後關(guan) 注簽退情況。”“這些都是我們(men) 為(wei) 社區居民提供的便民服務,以此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東(dong) 聖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俊勇告訴記者。

  作為(wei) 新建城市社區,東(dong) 聖社區存在著工作人員少、居民人口基數大、基礎民生事項需求和基本生活服務需求複雜繁多等問題。為(wei) 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規範化、智能化水平,社區依托晉城市大數據“晉來辦”的平台優(you) 勢,量身打造了社區證明“不進門”輕鬆拿、醫院掛號“不跑腿”如願約、服務不滿“不看臉”隨便說、家有煩事“不見麵”能人幫、孩子放學“不回家”放心等線上服務內(nei) 容。智慧化服務如同社區治理的“大腦”,方便居民足不出戶就能辦成事,目前累計線上服務群眾(zhong) 3000餘(yu) 人次。

  近年來,城區堅持以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以群眾(zhong) 滿意為(wei) 目標,在治理模式上求實務細,在服務水平上提檔升級,以社區治理水平的提高引領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升級。目前,包括東(dong) 聖、黃城等12個(ge) 試點社區打造了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智能化支撐的社區治理新格局,讓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更方便更暖心的服務。

  今年,城區以實現“數字晉城”為(wei) 總目標,依托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台,為(wei) 居民提供基層黨(dang) 建、社區治理、居民服務、物業(ye) 管理等方麵的數字化服務,不斷增進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城市變得更有“顏值”、更有“氣質”、更有“溫度”。(記者鄭璐)

  記者手記:

  小細節折射大格局,小切口連接大民生。無論是日新月異的城市麵貌,宜業(ye) 宜居的生活環境,還是智慧化、精細化的服務和管理,在這片浸潤著千年老城文化、蘊藏著紅色血脈的土地上,晉城城區不斷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奮鬥力量,以濃墨重彩織繪老與(yu) 新的和諧錦繡畫卷,用新舊相融涵養(yang) 城市獨特氣質。
城市是幸福美好生活的承載地,如今,城區懷抱著對城市發展的無限憧憬,正不斷完善主城區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努力以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完善的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打造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城市環境,擦亮城市的幸福底色,讓人民群眾(zhong) 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