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一年來江蘇義務教育生態出現積極變化 校外培訓大幅壓減
省教育廳7月26日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雙減”落地一年來的各項成效。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表示,“雙減”全麵實施這一年,我省義(yi) 務教育生態出現積極變化,可以概括為(wei) :“雙減”政策共識進一步凝聚,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凸顯,學生健康成長、全麵發展進一步增強,校外培訓市場得到有效治理。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調查數據,“雙減”落地後,我省70.4%的學生感受到作業(ye) 量減少,87.0%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shu) 麵作業(ye) 或完成大部分書(shu) 麵作業(ye) 。一年來,全省各地狠抓作業(ye) 時長總量壓減,優(you) 化作業(ye) 設計與(yu) 布置,聚焦課堂提質增效,增強服務,轉變育人方式,“減負提質”成為(wei) 教育教學新樣態。
顧月華介紹,“雙減”後,我省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明顯,各地各校著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製度化開展校本教研。比如,南通市做強做優(you) 校內(nei) 、校外、課內(nei) 、課外“四個(ge) 課堂”,保障學生“學足學好”。蘇州市打造“新時代蘇州有效教學”課改品牌,持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泰州市通過隨堂聽課、個(ge) 別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常態化推進中小學教學視導。
各地各校普遍建立作業(ye) 公示製度、出台管理辦法,減輕學生作業(ye) 負擔。比如,南京市出台《義(yi) 務教育學校作業(ye) 管理指南》,涵蓋小學、初中14個(ge) 學科。同時,課後服務擴麵提質,實現所有義(yi) 務教育學校和有需求的學生100%全覆蓋,教師參與(yu) 率、學生參加率分別達92%、94.15%。
記者了解到,我省各地積極采取措施,增加教育資源供給,豐(feng) 富課後服務內(nei) 容。南京市多渠道遴選421個(ge) 公益性資源項目,支持學校課後服務,並優(you) 先向薄弱學校、農(nong) 村學校傾(qing) 斜。南通市打通“校與(yu) 校、部門與(yu) 部門、校內(nei) 與(yu) 校外”,積極推動資源和服務共享。根據北師大調查數據,我省學生和家長對課後服務滿意率均超過90%。省教育評估院的一項專(zhuan) 項調查也顯示,我省83.93%的家長認為(wei) 課後服務解決(jue) 了自己在接送孩子方麵的困難。
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同時,全省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從(cong) 8670家大幅壓減至228家,較好完成了中央“大大壓減”的目標任務。其中南通市、泰州市2個(ge) 設區市以及68個(ge) 縣(市、區)實現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00%壓減的目標。
顧月華介紹,全省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00%轉變為(wei) 非營利機構,線上學科類機構100%完成備案改審批工作。全省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實現100%全覆蓋,非學科類機構逐步納入監管,各類機構監管總額近2億(yi) 元。全省9個(ge) 設區市、59個(ge) 縣(市、區)已建成預收費資金監管信息化平台。
在變相違規培訓處理方麵,去年下半年,全省各級教育部門檢查或聯合市場、公安等部門巡查各類校外培訓機構22670家次,發現查處違規機構257家。今年1-3月,全省各地巡查培訓機構和樓宇、小區10689家次,發現並查處機構(含個(ge) 人)變相違規開展學科培訓問題217個(ge) 。4-6月,全省各地開展學科類培訓“回頭看”工作,累計排查機構11728家,發現有問題機構73家。
一年來,我省“雙減”工作成果顯著。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定期向全國推廣的優(you) 秀案例中,我省有9個(ge) 案例入選。此外,分別有3個(ge) 市縣案例、3個(ge) 學校案例分別入選全國基礎教育20個(ge) 區域典型案例和20個(ge) 學校典型案例;3個(ge) 市縣校外培訓治理案例被評為(wei) 全國“雙減”工作優(you) 秀案例。
顧月華介紹,立足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和教育生態建設,我省將推動“雙減”工作持續向縱深開展。圍繞增強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持續推動2022版新課程標準研究,進一步加強作業(ye) 和考試管理,提升課後服務內(nei) 涵,提升校內(nei) “應教盡教”“學足學好”成效。圍繞深化校外教育培訓常態化治理,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以“強化培訓監管 守護快樂(le) 假期”為(wei) 主題的校外培訓“監管護苗”2022年暑期專(zhuan) 項行動,加強對體(ti) 育類、科技類、文化藝術類培訓機構的分類監管。圍繞“雙減”工作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加強政策供給,加強標本兼治,加快推進政府購買(mai) 校外服務,進一步豐(feng) 富課後服務內(nei) 容,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