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國博與中國考古的共同成長
在慶祝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創建110周年的眾(zhong) 多展覽中,“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是一個(ge) 見證國博與(yu) 中國考古共同成長的展覽。钜鹿宋城出土的青白瓷、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青銅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秦子鎛、“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外銷瓷、大連金遠洞的巨副駝骨架……240餘(yu) 件代表性文物,圍繞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考古案例,展示了探尋文明的腳步。
1921年,幾乎與(yu) 仰韶遺址的發掘同一時間,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國立曆史博物館”,在河北钜鹿開始了宋代古城發掘。钜鹿故城位於(yu) 今河北省巨鹿縣西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因黃河決(jue) 口而被淹沒。發掘工作引入了地層概念,獲得“瓷陶雜器二百餘(yu) 件”。
1987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成立,開一時風氣之先。1995年,航空攝影考古工作小組成立,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專(zhuan) 門的遙感考古機構。
從(cong) 1992年到1995年,由第一代中國水下考古隊員組成的考古隊,對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確認該沉船為(wei) 一艘元代商船,相關(guan) 成果為(wei) 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這一發現被評為(wei) 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後近30年,水下考古隊的足跡遍及國內(nei) 多個(ge) 水域,發掘了“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等遺址。“南海一號”的整體(ti) 打撈和保護發掘,成為(wei) 我國水下考古的縮影與(yu) 典範。
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內(nei) 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區域的航空考古調查工作,極大地彌補了田野考古的不足。1997年,遙感考古為(wei) 元上都遺址申遺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信息。元上都考古隊隊員感慨說,從(cong) 空中俯瞰勘察元上都不到半小時獲得的認識,超過了在地麵工作近7年對其認識的總和。當時基本夷為(wei) 平地的遺址,從(cong) 高空俯視,可以清晰辨認出壯闊的城牆遺存、宮殿的布局、街道的走向,甚至寺廟、道觀、天文台等遺存。
2003年2月,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合並,組建成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也開始向更多區域擴展。2018年,國博考古院成立科技考古研究所,下設民族與(yu) 邊疆地區、田野、科技、環境4個(ge) 考古研究所,拓展至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ti) 質人類學及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等研究領域。
2020年被評為(wei)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國博最新考古成果的代表。這是一處二裏頭與(yu) 二裏崗文化時期的冶銅遺址,包含大量礦石、殘爐壁、銅煉渣、木炭,還有鼓風管、石錘、石砧等相關(guan) 遺物,構成了冶銅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為(wei) 進一步複原早期冶銅工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產(chan) 場景提供了豐(feng) 富資料。這是考古界在中原地區首次揭示出規模如此大、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如此高的夏商冶銅遺址,為(wei) 探究早期王朝國家銅禮器和兵器等國之重器的資源來源提供了線索。
看完這個(ge) 考古成果展,再去看一看“古代中國”展,看看賈湖的骨笛、紅山的玉龍、半坡的人麵魚紋彩陶盆、馬家窯的彩陶罐等生動詮釋“滿天星鬥”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珍貴文物,也許就更能體(ti) 會(hui) 因何“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31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